四川省崇州市作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戰略要求,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需求導向、綜合配套”的原則,以提高務農農民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積極探索和完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相互銜接配套的制度體系,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
一、基本情況
2008年以來,崇州市立足自身實際,圍繞解決“誰來經營”、“誰來種田”和“誰來服務”的問題,探索構建了以土地股份合作社為核心,以新型的農業科技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品牌服務和農村金融服務等四大服務為支撐的“1+4”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搭建新型職業農民人才培養、人才管理、人才發展、政策扶持“四大平臺”,創造了有利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的良好環境,培養了一批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目前,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960人,其中農業職業經理人1460人。
二、主要做法
要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就得從提高經營水平入手,大力培育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有效地解決“誰來種田”問題。為此,崇州市按照“因需而培、培而有為、為而有效”的原則,大力培養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CEO)。
(一)搭建培養平臺,實現因需而培
一是建立選拔機制。堅持突出培育重點,采取自愿報名、鄉鎮推薦,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資格審查,選擇合適培養對象。二是完善培訓條件。聘請“一校兩院”(川農大、省農科院、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專家學者,遴選市、鄉、村三級技術人員,組建30人的培訓教師團隊,形成專家學者、農技推廣人員互為補充的教學師資隊伍,建立定期教研制度,編印培訓教材;建成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管理中心1個,實訓基地2個,確保農業職業經理學習有場所、實踐有基地。三是創新培訓方式。圍繞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需求,創新建立了職業農民“雙培訓”機制,由市級教師和農業職業經理人對職業農民進行“面對面”指導、“手把手”示范,讓職業農民在“干中學、學中干”。四是建立導師制度。整合市級和基層農技專家組建了農業技術指導組,在全市分12個片區對新型職業農民開展一對一“保姆式”教學指導和跟蹤服務。
(二)搭建管理平臺,建立長效機制
一是加強評定管理。崇州市建立農業職業經理人評價委員會,制定農業職業經理人評定標準和評定程序,每年評定一次,對符合評定條件的頒發《農業職業經理人資格證書》。同時,探索實踐了農業職業經理資格等級評價管理機制,對取得《農業職業經理人資格證書》的,根據其誠信度、生產技能、管理能力和經營水平等,給予初級、中級、高級農業職業經理資格等級評價。目前,全市取得初級農業職業經理資格的有68人,中級農業職業經理資格的有9人。二是強化人才管理。建立市農業職業經理人才信息庫,對獲得資格證書的農業職業經理人,采取實名登記,建立個人檔案,全部納入人才庫管理,及時公開誠信、技能、管理水平等信息。建立農業職業經理人考核機制,采取動態管理,實行準入及退出制度,連續兩年考核不合格或連續兩年未上崗的農業職業經理人退出人才庫管理,并取消或降低其等級資格。三是分鄉鎮或區域組建了農業職業經理人之家(新型職業農民協會),為農業職業經理人提供農業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交流平臺,著力提升農業職業經理人的能力素質。目前,已建立農業職業經理人之家10個。四是建立人才交流機制。采取土地股份合作社公開競聘農業職業經理的方式,鼓勵農業職業經理人不受地域限制,在全市區域內自由競聘,實現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與農業職業經理人的雙向選擇,通過市場機制優化農業職業經理人才資源的配置和使用。
(三)搭建發展平臺,實現培而有為
崇州市通過積極發展以土地股份合作社為主的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完善的農業科技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品牌服務和農村金融服務等四大服務體系,多渠道為農業職業經理人提供創業和發展的平臺,吸引了一大批有創業意愿的務農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機農技能手、經商人員等到農業一線創業興業,成為掌握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的新型農民。目前,全市已在21個鄉鎮的144個村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361個,入社土地面積21.33萬畝,入社農戶9.46萬戶,全部聘請了農業職業經理人。
(四)搭建扶持平臺,激發創業熱情
一是設立農業職業經理人專項培訓經費,將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切實保障對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的財政資金投入。二是結合崇州市實際,整合四川省、成都市等各級扶持政策,健全農業職業經理人政策扶持體系,給予產業、科技、社保、金融等扶持,如農業職業經理人開展水稻規模生產,享受水稻規模種植補貼政策;農業職業經理人購置農機的,在原有補貼基礎上提高10%等。通過政策扶持,進一步穩定了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激發了新型職業農民創業的熱情。
三、幾點體會
(一)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崇州市運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引導農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農民為主體形成內生動力,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土地股份合作社選舉產生理事會、監事會,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經營管理,聘請現代農業職業經理人擔任生產經理,簽訂產量、費用、獎賠協議,并建立靈活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農業專業化生產和精細化管理,有效地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
(二)解決了“怎樣種地”的問題。通過農業職業經理人制度,使農業發展尤其是糧食生產實現向“科學種田”轉變,有效解決了農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道坎”的問題,保障了糧食生產面積不減、產量和質量“雙提升”。一是提高了糧食產量。據對2013年由農業職業經理人管理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種植水稻產量調查統計,水稻畝產平均561公斤,明顯高于四川省、成都市水稻平均單產水平,比農戶入社前平均每畝增加52公斤。二是促進了農業增收。據測算,2013年全市土地股份合作社每畝增效10%~20%,土地股份合作社在提取公積金和農業職業經理收益后,入社社員平均每畝多收入100元以上。
(三)培育了現代新型農民。一是崇州市探索的“1+4”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將分散的農戶納入社會化大生產體系中,培養了一批從事種植、銷售、加工等生產活動的農村實用人才,延伸了農業產業鏈,創造了新的生產力,促進了農業信息、金融信貸、生產資料以及現代農業物流業發展。二是通過完善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育管理體系,推動了新型職業農民就業就地化、職業化、產業化、組織化,實現了素質和收入“雙提升”。2013年,農業職業經理人平均每畝收益150元,平均年收入達到5萬元。
四川省崇州市農村發展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