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農廣校充分發揮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大力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百萬中專生計劃、農民培訓工程,進一步強化農廣校職能,全面提升新階段農民教育培訓服務能力,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經營者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
一、適應市場,調整農廣校功能定位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廣校在農業中等職業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培養了大批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和鄉村干部,有效提高了江蘇省農業技術和管理隊伍素質。本世紀以來,隨著高中教育普及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農村初高中畢業生越來越少,農廣校中專學歷教育生源銳減,在招生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促使自身要轉向尋找出路。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不斷發展,一方面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向非農產業,農業呈現后繼乏人的現象;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化、市場化、標準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從事農業成人教育的農廣校面臨新的形勢和要求,外在因素和自身發展促使農廣校功能定位必須轉變,由以前農業中等職業教育為主轉向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為主,由以前培養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和鄉村干部為主轉向培養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為主。2013年7月,江蘇省按照農業部《關于加強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建設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意見》要求,出臺了貫徹意見,進一步明確農廣校農民教育培訓的功能定位。
二、爭取支持,穩定農廣校管理體制
長期以來,江蘇省高度重視省農廣校地位和作用。2008年省農廣校獨立運行,增掛省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牌子,省農委明確江蘇省農廣校主管全省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具體負責全省農民教育培訓的規劃編制、政策制定、項目實施、效能考核等。省農委分管領導任校長,設常務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各地在開展機構改革、事業單位分類定性中,堅持“三個不變”,即農廣校由農業部門主管的管理體制不變,純公益性事業單位性質不變,全額撥款經費渠道不變,堅決避免撤并劃轉農廣校機構、隨意處置教學資產資源等情況發生,穩定農廣校辦學機構。實行有效的職權統一,上下形成一盤棋,對穩定鞏固農廣校體系和促進農民教育培訓事業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省有1所省級校(省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13所市級分校(9個增掛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牌子)、71所縣級分校(53個增掛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牌子)。
三、強化職能,發揮農廣校主體作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民教育培訓工作,2006年以來一直將農民培訓工程列為新農村建設實事工程,不斷增加投入,對農民實行免費培訓,近三年省財政農民培訓專項穩定在1億元。江蘇省農廣校作為主管農民培訓的職能處室,積極組織實施。前幾年每年組織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百萬人,近兩年把培訓重點集中到職業農民上來,今年將開展農業職業技能培訓10萬人、農民創業培訓3萬人(其中家庭農場主5000人)。省農廣校提出培訓計劃,明確培訓對象、時間、內容、方式等要求,將任務下達到各地,各縣農廣校具體組織實施。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2012年江蘇省昆山、江陰和興化3個縣(市)被列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2013年在全省13個省轄市各選擇1個縣(市、區)作為省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全面推進試點工作。積極探索新型職業農民教育路子,突破政策口子,爭取教育廳、財政廳支持,對農廣校“半農半讀”給予承認并享受免學費補助,近幾年全省農廣校涉農專業招生規模穩定在5000人以上。大力開展農業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工作,2012年省農廣校鑒定站被人社部評為首批“示范職業技能鑒定站”,鑒定工種30多種,每年鑒定人員超3萬人。協助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積極做好華西基地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范培訓工作。
江蘇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