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方芳



中國的版畫藝術,從遠古時的巖畫、陶器上的彩繪、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字及秦漢畫像石刻而起源,在隋唐五代時期逐漸成長起來,宋元兩代堪稱“興盛時期”,這一時期除了宗教木刻畫被大量創作之外,民間日用的雕版畫以及年畫性質的木刻也開始風行于社會。徽派版畫源于刻書,是明代中葉興起于徽州的一個版畫流派,在明萬歷年間達到鼎盛,徽州的巨族、富商尚刻書,舉凡宗譜、地志、經史、考古、宗教、文藝、墨譜等類書籍,幾乎無不有圖?;张砂娈嫴荒芎唵蔚匕阉鳛榈赜蚋拍?,即不以作者籍貫和作品創作所在地來判定作品的風格歸屬?;张砂娈嫺且粋€歷史文化的概念,數代徽州的工匠,在制作版畫的過程中創造、積累而成了獨特的技法和藝術表現形式,并融入了徽州特定的地理環境、經濟、文化、社會思潮等諸多要素,使得徽派版畫風格獨立,有別于其他地方的版畫。因此,是否屬于徽派版畫不能以單一要素來判定,應在綜合比較之后,找出創作者藝術處理技法的規律,判別其特征。
徽派版畫是繪、刻、印三者高度結合的產物,畫家為適應木刻需要,創造出鐵線描技法來展示畫面內容,刻工充分借鑒傳統的磚、木、石、竹四雕和徽墨歙硯的雕刻技藝,以精工細膩、獨樹一幟的線刻技法,創造出許多優秀的作品。而與印工的高度配合,更是創造了中國印刷史上的重大突破——饾版套色水印技術。正是畫家與刻工、印工密切合作,造就了徽派版畫樸厚遒勁的獨特面貌。
安徽博物院徽派版畫的藏品,時代以明清時期居多,數量豐富且形式多樣,除了以插圖的形式存在于徽州的府縣志、山水志中以外,還廣泛出現于族譜、文藝作品插圖、書畫圖譜、徽墨圖譜、民間木版畫等,全息反映了徽州地理、社會文化、風俗、宗教信仰等狀況。明清時期的徽州因徽商的崛起和宗族制度的發達,使其社會文化生活別具特色,而縣治圖、宗譜圖、宗教畫、文藝插畫等為了解明清徽州社會文化生活提供了最珍貴的資料。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如我國古版畫史上畫卷最長的《環翠堂園景圖》、幅面堪稱最大版畫之一的《□武威石氏源流世家朝代忠良報功圖》以及使用饾版套色技術印制的《十竹齋畫譜》等,在徽派版畫發展進程的盛世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做工精良的版畫作品,筆者在此挑選了一些徽派版畫藏品,帶領大家領略徽州刻工高超的藝術技巧和超群的表現力,并透過這些富麗精工、典雅靜穆的作品,感受幽雅秀麗的徽州山水和豐富多彩的徽州生活。
一、《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見圖1)
明鄭之珍撰文,插圖作畫者不詳,黃鋌、黃鈁刻,萬歷十年(1582年)高石山房刊本。安徽博物院藏,并附有木刻原版。目連戲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劇種,因搬演“目連救母”而得名,自唐、五代就出現了多種目連故事的變文,明萬歷年間徽州祁門人鄭之珍編演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影響尤為深遠??坦S鋌曾被鄭振鐸譽為“歙工有聞于世的第一人”。
該書有插圖五十七幅,單面方式、雙面或多面連式不一。繪畫者以其豐富的想象力將書中各種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人物的性格特征都鮮明地展示出來。黃氏刻工深諳繪畫意境,將其遒勁的刀法運用得出神入化,陰刻與陽刻技法穿插使用,用粗壯有力的線條構建整個畫面,豪放不拘的意蘊躍然紙上,濃郁的民間氣息充斥畫間,畫面風格粗獷大膽,與后期徽派版畫精細、雅秀的風格有所不同。在中國古版畫藝苑中,戲曲版畫是最為引人注目的一顆明珠,而黃鋌、黃鈁刻《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首開徽派戲曲版畫的先河。
二、《新鐫仙嬡紀事》(見圖2)
明代后期杭州書坊主楊爾曾編撰,歙工黃玉林所刻。全書共九卷,補遺一卷,是一部具有類書性質的志怪小說集。安徽博物院藏。鄭振鐸先生評說此插圖為:“由粗豪變為秀雋,由古樸變而為健美,由質直變為婉麗,蓋徽派刻工風轉之始也。”[1]之所以有此評價,是因為黃玉林所刻《新鐫仙嬡紀事》插圖,一改徽派版畫早期的豪放古樸,而具備了徽派版畫雋雅秀麗、繁縟細密之風,然其精湛的刻技、瀟灑的氣韻一如從前,圖中人物頭發的顏色遠看一抹黑色,近看實則是由很多纖細的黑紋所組成,雕工之精細實在令人驚嘆。 三、《觀音菩薩三十二相大悲心懺》(見圖3)
又名《觀音三十二變相》,有圖三十二幅。安徽博物院藏木刻雕版,共六塊,目前只余三十相,每圖一頁托裱于硬紙板上。丁云鵬繪圖,雕刻出于虬川黃氏。這三十變相所繪觀音形態不一,站立坐臥諸形皆備,黃氏刻工的高超技藝將觀音雕刻得極為傳神,音容笑貌宛然如生,畫面中觀音頭頂的裝飾、人物衣飾的花紋及衣袂褶皺的動感都雕刻得極其精細生動,其線條的運用真可謂細若毫發,柔如絹絲。因此在中國佛教版畫史中,此本作品被眾多學者認為是觀音變相一類作品中最為精麗奇絕的。
四、《坐隱先生訂棋譜》(見圖4)
明汪廷訥編汪耕畫,黃應組刻,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環翠堂刊本。安徽博物院藏。汪廷訥,字昌朝,別號坐隱先生。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他在家鄉建坐隱園和環翠堂,著書自娛,刻書為業。繪者汪耕,字于田,明萬歷年間歙縣人,汪廷訥的好友,擅長繪人物山水??陶唿S應組,號仰川,擅長刻插圖、刻書,為歙西虬村黃氏刻書名手之一。
卷首有金陵諸家題贊、汪廷訥《自敘》,所附《坐隱圖》六幅,多為雙面連式,從圖中可以看出,坐隱園環境幽雅,依山傍水,樓臺亭榭、奇石古樹在其間星羅棋布,一步一景。畫中主要描繪了園林主人汪廷訥與友人在園中對弈的場景。畫面中顯示出的庭院陳設無不體現出汪廷訥的文人情趣,他厭世超脫的思想情狀一覽無余。整個構圖充實飽滿,主次分明,以景抒情,設景立意。全圖勾線剛勁有力,刻畫細致清晰,點皴手法營造出畫面的明暗區及空間感,層次變化豐富。繪刻手法簡潔明快,人物均為白描,刀刻爽利,一絲不茍,素衣人物在繪刻復雜的地面山石和花草樹木的烘托下更為突出,以繁襯簡,表現出刻工的高超技巧。本圖是徽派版畫出色的代表作品。
五、《太平山水圖》(見圖5)
不分卷,一冊,清蕭云從畫,旌德劉榮、湯義、湯尚刻,順治五年(1648年)懷古堂刊本。安徽博物院藏。該圖所繪安徽當涂、蕪湖、繁昌(當時均屬太平府所轄)一帶的山川勝景,共四十三幅,其中包括《太平山水全圖》一幅。前有張萬選序,后有蕭云從自跋。蕭云從,字尺木,號默思、悶道人等,清初著名畫家,擅作山水兼長人物。此畫繪刻者雖不屬徽州,但從刀工技法、雕刻風格來看均為徽派一脈。
《太平山水圖》所繪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優美壯麗的山川風景、恬淡樸實的人民生活在繪者手下一一展現,圖上還題有古代名家的詩,對畫法所摹寫者的名諱也會在圖中標明,正如張萬選題句所謂“原本古人,自出己意”。
在這部山水組圖中,刻工很注重刀法的運用,他們根據畫稿表達的內容,采用不同的刀法,線條細致流暢,對繁密景觀的處理輕重得宜,蒼勁古拙的山石、樹木和細膩雋秀的人物、流水形成鮮明的對比,畫面空間感極強,富有層次變化。鄭振鐸對《太平山水圖》極為贊揚:“就山水畫而言,云從此作,可以說是集古今山水畫法的大成。自吳道玄、李思訓、王維、關仝、荊浩、巨然、郭熙、郭忠恕、李公麟、陳居中、馬遠、夏珪、錢選、黃公望、倪瓚以至沈周、唐寅諸家的畫意,無不取之為己用……刻細致的畫幅不太難,刻古雅的人物也不太難,但刻綿遠豪放的山水畫為難中之難。能將作者的筆觸所至,或剛勁尖利若剛峰,或軟嫩和潤若流水的,全部不失毫厘地傳刻出來。非能手中的最強者不能勝任愉快。我們看這部畫冊,其中的許多幅,簡直像新出于畫筆點染的,不能信其為木刻畫也”。[2]
徽派版畫的精品還有很多,在此不能盡數,其精湛的技藝、精美的藝術性在中國版畫史上成就斐然。這門技藝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新的版畫藝術家們繼承著這個長久而優良的民族傳統,推陳出新,在新時代下繼續抒寫著版畫的輝煌。■
參考文獻:
[1] 張國標.徽派版畫[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31.
[2] 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M].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165.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周媛等諸多同事的幫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此文為安徽博物院2012年院級課題,立項號 AB2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