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衛(wèi)東
【摘 要】回歸簡約,回歸教育的原點,打造生態(tài)課堂,是當今教育界有識之士的深刻反思和積極實踐。“后‘茶館式教學”讓深邃的教育思想蘊涵其中,讓教學方法呈現出活力,讓明晰的教學特征生根發(fā)芽。
【關鍵詞】簡約;后“茶館式”教學;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教學特征
不知什么時候起,我們的課堂變得令人生厭:為了公開教學反復“磨課”,導致表演作秀,湮沒了師生的生命意識、生活意識、生態(tài)意識,暴露了繁瑣的設計、無謂的整合、形式主義的小組討論……師生均疲憊不堪。我們不由追問,課堂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原色?“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博學詳說歸于簡約”。回歸簡約,回歸教育的原點,打造生態(tài)課堂,是當今教育界有識之士的深刻反思和積極實踐。上海市靜安區(qū)教育學院附屬學校張人利校長的“后‘茶館式教學”的思想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fā)。
一、回歸簡約,讓深邃的教育思想蘊涵其中
當代教育發(fā)展的總趨勢:教育走向對話,教育走向合作,教育走向學習共同體。教學有沒有對話是灌輸式教學和啟發(fā)式教學的分界線。
那么,這里強調的對話,究竟是誰與誰的對話?對話的本質又是什么?從對話的對象來看是學生與學生對話,學生與教師對話,學生與自己對話。從對話的形式來看有個體與個體對話,個體與群體對話,群體與群體的對話。從對話的本質來看是經驗與文本的對話。課堂的本質是對話,這個樸素的道理看似簡單,其實蘊涵了深刻的教育思想。大教育家孔子《論語》中就有不少教育過程中有關對話的記錄。
“課堂是師生生命成長的舞臺,不是師生表演的場所;課堂是知識思想的集散地,不是傳遞知識的主渠道;課堂是文本與生活的對接艙,不是文本知識的剪貼板;課堂是智慧的孵化器,不是應試技能的訓練場。”這位專家的思想同樣表達教育對話的理念。君不見,隨著知識時代的迅猛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悄然改變。上世紀80年代上海市育才中學段力佩校長提出的“讀讀、議議、練練、講講”的“茶館式”教學到上海市靜安區(qū)教育學院附屬學校張人利校長發(fā)展的“讀讀、練練、議議、講講、做做”后“茶館式”教學。其中,“議”是“茶館式”教學的核心,也是后“茶館式”教學的核心,其本質是對話,都是倡導“對話教學”。
二、回歸簡約,讓先進的教學方法呈現活力
1.教學方法更加完善。
教學的核心——“議”。“議”的本質是經驗與文本的對話。把“讀”、“講”、“練”、“做”作為“議”的支撐。因為,沒有“讀”、“講”、“練”、“做”就沒有“議”。“讀”是學生讀文本。可以帶著問題讀文本,也可以學生讀文本之后提出問題。其實在學生讀文本的同時已經開始了自己與文本的對話。“做”是增加學生的經驗。這種學生的學習經歷不僅增加了學生自身的默會知識,而且可以進一步產生經驗與文本的對話。“講”,是教師講學生自己學不懂的,目的還在于引起學生的經驗與文本的對話。“練”是學生在文本與經驗對話之后的應用,然后,會產生新的異想,從而進一步對話,繼續(xù)“議”。從以上對后“茶館式”教學的內在結構解讀,可以看出這一種教學的本質是在幫助學生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
審視我們的課堂,教師總體講得太多。很多教師也并不清楚究竟自己該講什么?不該講什么?甚至學生希望教師講的,教師沒講;不希望教師講的,教師津津樂道。教師樂意重復講解,認為一成不變的重復講解是解決更多學生掌握知識的唯一途徑。我們一再強調“精”講。問題是“精”講什么?一般都認為講“重點”、“難點”。后“茶館式”教學強調講學生自己學不懂的。學生自己能學懂的,不管是“讀”懂、“練”懂、“做”懂,還是“議”懂的,教師都不應該講。前、后兩者強調的側重點是有區(qū)別的:前者,偏重的是學科本位,“重點”,并不一定是學生自己學不懂的;后者,偏重的是學生本位,以學生自己能否學懂作為價值判斷。
2.教學形式更加靈活。
現在一些名校在教師“講”的用時上有規(guī)定,每堂課不能超過15分鐘、10分鐘。我們認為:在針對學校教師講得太多,講得太濫,制定此規(guī)是有一定意義的,但是持久了恐怕不行。因為年級不同、學科不同、學科中的內容不同,劃一的用時規(guī)定就會出現問題。因此,后“茶館式”教學發(fā)展成三個“不”:(1)不確定五大主要教學方法的教學用時。(2)不拘泥五大主要教學方法的應用完整。(3)不規(guī)定五大主要教學方法的教學順序。顯然,此種教學形式靈活多變,適用于不同的課堂、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
三、回歸簡約,讓明晰的教學特征生根發(fā)芽
后“茶館式”教學在這樣的結構建構中,呈現了兩個基本特征:
1.學生自己學得懂的,或者部分學生自己學得懂的,教師不講。
這一教學特征體現了兩個理念:“先學后講”,或“先學后教”。當然,這個先學可以在課前,也可以在課上。這個先學,可以是學生先“讀”,也可以是學生先“練”,也可以是學生先“做”,甚至是學生先“議”。同時,也體現了“講是為了不講”,“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
2.盡可能暴露學生的潛意識,尤為關注“相異構想”的發(fā)現與解決。
不顧學生的已有經驗,沒有學生的經驗與文本的對話,僅有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這樣的教學就是灌輸。即使有的課堂教學有“暴露”,但教師津津樂道的還是“閃亮點”,而不去關注學生中還有哪些“相異構想”,如何解決這些相異構想。后“茶館式”教學不把學生與學生的差異當成一種負擔,而是把學生之間的差異看成了一種資源,一種有待開發(fā)的教學資源。
最為可貴的是,后“茶館式”教學崇尚實踐證明,用良好的教學效果來說話,把一切理論上的爭鳴回歸簡約。他們倡導的“循環(huán)實證”與我們實踐的“一課三議、三課一評”有異曲同工之妙。“循環(huán)實證”的教育科研方法,并把科研與教師教育整合在一起,效果很好,增大了教師對后“茶館式”教學的文化認同,促進了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朝著文化自覺的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張人利.后“茶館式”教學.上海教育,2012(12)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