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
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當前,為守住這一國本不僅要堅持18億畝耕地紅線的準則,不僅要求增加糧食產量,還應該實現“藏糧于田”、“藏富于民”,切實保障糧食安全,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意義正在于此。按照官方此前發布的計劃,到2020年全國應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這將為中國新增800億公斤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保障糧食安全
一直以來,我國中低產田的比重過大,糧食增產壓力很大。據農業部測算,在我國18.26億畝耕地中,高于當地平均單產20%的高產田約為5.5億畝,其余12.7億畝為中低產田,占比近7成,中低產田中易于改造的約為8.75億畝。要實現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目標,迫切需要下大力氣改造中低產田、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努力“藏糧于地”,挖掘糧食增產潛力和空間。
由低產田變高產田,帶來的不僅僅是糧食產量的增加,更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2013年,國務院批準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按照《規劃》,到2020年,全國農業綜合開發要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4億畝,完成1575處重點中型灌區的節水配套改造。每年要完成的任務高于近年來農業綜合開發每年建設高標準農田不足3000萬畝的水平,意味著今后建設高標準農田將有更大投入。
根據規劃,新增的4億畝任務中,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入完成3.4億畝,通過統籌和整合農業、水利等相關部門財政性資金完成0.6億畝;完成1575處重點中型灌區的節水配套改造;畝均糧食生產能力比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前提高100公斤以上。
《規劃》實施后,畝均糧食生產能力可提高100公斤以上,直接帶動種糧農民畝均增收約200元,每年有3200多萬農民從中直接受益。
據了解,為了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013年以來,國家農發辦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布局。根據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稟賦條件,以合理利用水資源為重點,統籌考慮土地、氣候和生物資源分布狀況,將全國農業綜合開發區域劃分為重點開發區、保護性開發區、限制性開發區,把高標準農田進一步向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重點開發區聚焦,兼顧生態資源環境有一定恢復能力的保護性開發區,嚴禁在生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差的限制性開發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并且要求各省將土地治理項目的財政資金,進一步向糧食主產縣特別是谷物主產縣集中,繼續向《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確定的800個產糧大縣傾斜,主要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
2013年,全國農業綜合開發共投入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資金362.24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資金213.68億元。全國農業綜合開發共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2795.4萬畝。2014年,全國農業綜合開發預計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363.4億元,其中中央財政預計投入資金230億元。預計全國將建成高標準農田2700萬畝左右。
轉方式創機制
2014年起,農業綜合開發將實現中低產田改造項目與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項目并軌,統稱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適當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畝均財政資金投入標準。
據了解,各省(區、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畝均財政資金投入標準提高到以省為單位加權平均1100-1300元,比2013年提高了近10%。同時,允許將2003年(含)以前年度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區納入高標準農田項目范圍予以提質建設,其中1988-1998年(含)建成的項目區畝均財政資金投入標準1000元;1999-2003年(含)建成的項目區畝均財政資金投入標準800元。
另外,記者了解到今年財政部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將積極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制定《關于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報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試點的意見》,鼓勵和支持從事糧食種植的農民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及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單獨申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已安排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02億元,在14個省支持169個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23.38萬畝。
2013年國家農發辦設立了現代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和“一縣一特”產業發展三類試點項目,要求以推進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制為主線開展試點工作,積極探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有效途徑,建立農民或農民專合社持股龍頭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
四川省作為首批試點省份之一,爭取到了5個試點項目共計中央財政資金4500萬元,并在破解“將部分財政資金作為農民或者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股份參股產業化龍頭企業”這一難題上進行了積極探索,成為在全國會議經驗交流發言的兩個省份之一。
記者從四川省財政廳了解到,四川省農發辦和項目單位探索出了農民專合社與龍頭企業各自出資,在原材料種植地組建初制加工廠的辦法,構建了“農民入社、社企建廠,就地注冊、獨立經營,獨立核算、按股分紅”新模式,既解決了原材料就地加工難的問題,降低了原材料長途運輸帶來的損耗和成本,提高了初制加工質量,又將農民和龍頭企業的關系限定在了產業鏈條的上游環節,農民得利多少就在“第一車間”厘清,而不再與龍頭企業后續的深加工、銷售等環節產生聯系,整個利益分配關系非常清晰,避免了農民和龍頭企業在利益分配上的糾葛。
四川省財政廳農發辦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今年省農發辦將不斷完善農民參股龍頭企業的機制。利用國家試點項目契機,繼續按照省委省政府“兩個帶動”的要求,結合國家農發辦有關政策規定,不斷探索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利益聯結長效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加工銷售增值收益,繼續探索將部分財政資金作為農民或者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股份入股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在5-10年內采取固定分紅、利潤分紅或者股權保底分紅等方式,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