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典
什么是“安全”?《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是:沒有危險;不受威脅;不出事故。何謂“安全感”?心理學上,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擁有一種穩定的不害怕的感覺。
如今,安全感似乎正在離我們遠去,不斷涌現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升級的醫患關系,越來越被破壞的自然環境,逐漸增加的霧霾天氣,還有老人該不該扶、危難面前該不該出手的道德困境,讓人們不愿去相信。而從去年北京“10·28”天安門暴力恐怖事件開始,到今年昆明火車站、烏魯木齊爆發的恐怖襲擊,將這種不安全境地屢屢放大。
伴隨著生活環境的不穩定,人們也丟失了安全感。
普遍缺失的安全感
一則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只有5%的人覺得自己“非常安全”,95%的人認為自己生存的環境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安全因素。另有兩份針對富豪和部分公務員的調查,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這樣兩個在大眾眼里強勢、穩定且處于社會中上層的群體,竟都說他們具有強烈的“不安全感”。
富豪們衣食無憂,擁有巨額財富,何以如此沒有安全感呢?大致說來,原因有二,其一是中國傳統的仇富情緒以及當前財產保障方面法制制度的缺失,導致富豪們在財富的保全和傳承上有太多的不確定感;其二則是財富來路不正,于心于行有愧,受不住法律法規的追查,當然也就無法有安全感。
相比于富豪,公務員的不安全感更多來源于職業安全問題。中國特殊的公務員制度,既保護了公務員享有遠比普通人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也因其封閉、單一,造成了一點風吹草動,就會影響個人的發展乃至生存。而且,一個普遍看法是,官場無定則,沒有確定的規則,再加上很多人沒有強大的背景,若想出人頭地,做出成績,何其不易!
現在中央政府的反腐活動方興未艾,看起來尚有深挖之勢,而事關公務員的各項改革又漸行漸近,公務員崗位競爭越來越激烈,鐵飯碗隨時可能被打破,工作責任制讓他們倍感壓力,這一切,都難以讓公務員覺得自己“很安全”。
無論是公務員還是富豪們,都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一群人,他們的“不安全”與普通民眾顯然并不相同。相對他們,普通民眾的不安全感更多來自于對衣食住行這些最基本生活需求的擔憂,對基本福利保障諸如疾病、住房、養老、教育的擔心,以及在日益不公平的社會環境下,如何更好生活的焦慮。
信仰的缺失,加重了人們的不安全情緒。心理學博士張女士告訴記者,國人之所以缺少安全感主要是因為缺少信仰,人生追求過于現實、目標過于單一。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往往以物質上的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長此以往,枯燥乏味的人生追求,容易讓我們的靈魂生病。
人與人之間誠信缺失
在這樣不安的環境下,國人生活在對“未來”的恐懼與擔憂之中。他們既沒有物質生活上的安全感,更沒有精神生活上的安全感。
安全感的缺失會帶來懷疑與不確定感。數據表明,安全感缺失帶來的負面影響讓40.6%的人感覺“缺乏信任感,不敢再相信別人”;35.4%的人覺得“生活質量下降、幸福感降低”;近三成的人“變得焦慮、多疑、對未來沒有信心”。
就國人在人際關系方面出現安全感缺失的原因,北京師范大學收入分配研究所所長李實分析認為:“中國是農耕民族,人與人之間是以血液宗親為關系的社會紐帶,這與西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不同,他們是以情感和制度為關系的社會紐帶。伴隨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在這過程中,就造成了原本的‘熟人社會逐漸變為‘陌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失去紐帶的銜接變得冷漠,表現為事不關己,不管別人閑事。社會也就變成了陌生的社會,人際間的安全感就此逐漸消失。”
由于社會壓力的增大,人際間的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造成各種關系復雜化。人與人開始以工具關系的角度考慮問題,相互利用,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就陷入一個怪圈,導致人們焦慮感增加,安全感下降。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目前道德發展已明顯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社會關系呈現拜金趨勢,這就造成了各個領域中都出現了比較重大的安全問題,包含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等。從另一種角度說,就是目前的社會風氣正在走下坡路。”
重拾安全感
人們的安全感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會對國家、對社會都會造成很難挽回的影響。在采訪中多位專家均表示,正視國人安全感下降的現實,不要回避其所導致的種種問題,同時我們也應該相信,社會中真善美的美好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好人遠比壞人多。
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是生存的基礎。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尋找安全感的過程。”適度的不安全感可以幫助我們預測外部世界的危險,做出適當的反應。但若過于缺乏安全感,人們常會感到自身受到威脅,覺得世界不公平,進而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容易走入誤區,導致不恰當的行為。因此對于個人來說,建立安全感需要學會在不安中淡然前行;對于整個社會來說,要想保證人們的社會安全感,需要從加強物質保障和樹立公眾信任度開始。
要重建社會道德工程。首先需要政府完善法律法規,確保有法可依,政府要以自身的力量去推動社會的誠信評價和鑒定體系。
另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梅建明表示,媒體應客觀,不要推波助瀾。他建議,社會中發生的一些新聞,媒體不應過度放大其陰暗面。雖然這樣可以震撼人心,警醒社會并讓相關職能部門有所觸動,但從整體上說不利于社會文化的建設。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還是很多的,媒體應更加關注報道這些,借助媒體的力量來扭轉現有局面,喚起人們彼此間的信任。
同時,人們自身冷靜對待各種可能引發不安全感的情況。個人優化了,社會才能優化,人際關系建立要以道義為本。作為個體的老百姓要提升正確客觀的認知觀,不要受到盲目的誘導,對待問題要冷靜。
事實上,所有安全從來都是相對的。7月2日,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因涉嫌收受賄賂被拘捕,人們在感慨之余,也應該明白:誰都可能陷入不安全境地,會產生不安全感。要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心態,只有自身競爭力不斷增強,并且多感受內心的想法,并努力滿足內心需要,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與喜歡的人在一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重拾安全感。
(作者就讀于南昌大學新聞傳播系播音主持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