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春:
中國書協會員(婦女委員會委員),陜西省書協常務副主席,陜西省青年書協主席,陜西省于右任書法學會副會長,陜西省文史館研究員,西北大學藝術學院書士研究生導師。現任陜西省政協委員、陜西省青聯常委。陜西省第十屆“巾幗十杰”。
書法作品曾多次在中國書協主辦的中青展、全國展、婦女展、扇面展、蘭亭獎、中國書協優秀會員作品展、慶祝建國六十周年全國書畫展等展覽中獲獎、入展。
書法中的空間意識是由如音樂、舞蹈的節奏感來體驗的。節奏是美的重要特點。書寫中的流動性和輕重提按所表現的節奏感、舞蹈性,以及書法作品完成后,整個畫面對這種節奏和音樂時空感的凝固,不僅書者以筆墨舞蹈的形式來完成,賞者也會從其中體驗到這音樂的節奏和舞蹈的韻味。舞,在古代與樂不分,樂包括舞。中國書法所表達的是節奏化了的自然、舞蹈著的天地。“一切藝術都是趨向音樂的狀態。”這是沃爾特·佩特很有意味的名言。
無論書家、畫家、詩人,中國藝術家就是用這種超然玄遠“俯仰自得”的精神來觀照大自然、欣賞大自然,并在大自然的節奏里“游心太玄”的。用心靈的眼睛來看宇宙萬象,這個宇宙便是節奏化了的、音樂化了的和諧的宇宙。
在一幅書法作品里的每一筆、每個字、每一行及至整個畫面中,均有節奏的作用和表達。這種含蘊在字里行間的節律美的作用,是將每一筆畫和字節中的實相,化為一種動態的空靈,由書者心靈傳達至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凝化于筆端,引導人的精神實現飛躍,超入美妙的境地,并進而引領觀賞者也進入這生命的節奏中,探入“真”和“美”的核心,以表達“人類不可言,不可狀之心靈姿勢與生命的律動”。
書者用筆墨的濃淡、枯潤、線條的穿插交錯、明暗虛實的互相映襯,疏密的節奏調節,將一幅手札作品幻化為一曲空靈美妙的音樂、一幅筆舞墨韻的圖畫,給讀者以“失去了的和諧、埋沒了的節奏”,得到一種生命的自由和心靈的釋放。
筆墨線條書寫的徐疾,造成了整幅作品以及其中每個字、詞、句的或安靜、或飛動的態勢。這種安靜是飛動著的安靜,形態如蒼鷹的滑翔。在安靜的筆墨中“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我們會有陽春時節梨花下墻角邊融融暖意中時間也開始緩慢流淌的感覺,一字千年、一字千古,千年一日。
靜是中國藝術中的主旋律,動也是中國藝術永恒的追求。靜態的動和動態的靜在中國藝術里得到了極好的融合。動是剎那永恒的動,飛速劃出的線條及在其中不斷調整的筆鋒的舞動將一種瑰麗的飛動在瞬間凝固。無論墨色的濃淡、筆意的潤枯,無論淋漓的墨塊或疾澀的飛白,都在這種飛動的舞的姿態中得以永恒。現代美學家宗白華說,中國藝術的最高形式是書法,書法的根本精神在樂,是伴著音樂節奏的舞。高超的書法形式,其實就是舞者,是一個舞者舞蹈過程的承載和凝固。
這種動與靜的妙合表達了中國藝術家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和風骨,是他們執著堅定的人格意識和優雅自在的生命情韻的最好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