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欣
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龐大又綜合,當本刊記者從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視角切入本次報道專題并與某省農發辦聯系時,對方謙虛地表示:“其實我們現在的做法主要也是在向山東、河南這些省份學習。”沿著這條線索溯源而上,記者找到了山東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
“山東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與農村發展的一些探索在全國相對較早,既出經驗也出效益。比如農業產業化,山東提出最早,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逐漸成為許多省份學習的榜樣,這與財政對農業的支持是分不開的。農業產業化實際上是一種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而其中的關鍵是龍頭企業的培育、農民合作組織的發育和農村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探索。
但是隨著我國農業產業化的迅猛發展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涌現,現行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政策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在面對新機遇和新要求時,盡快改革完善現行農業產業化扶持政策。”山東省農發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7類經營主體+6種經營模式
近年來,農業綜合開發通過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壯大。據山東省農發辦工作人員介紹,結合他們對全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調研情況,目前山東省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的類型主要可以歸納為7類:
農業龍頭企業。和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比,龍頭企業將先進技術、資金和現代經營管理理念等要素引入農業,發展產后加工和流通,延長產業鏈條,提高了農業附加值和比較效益,提高了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帶動農民增收中發揮著骨干作用。
合作社與合作聯社。合作社具有類型多樣、形式靈活、適應性強等特點。如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區股份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社已成為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
家庭農場。今年中央1號文件把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求強化扶持力度后,山東省在全國率先制發了《家庭農場登記辦法》,激發了農民興辦家庭農場的熱情,目前呈爆發式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山東全省現有家庭農場13036家,其中已認定注冊的1689家(農業部門認定1301家、工商部門注冊378家)。
村企聯合、合作。隨著農業功能的拓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村的資源、人力、空間等優勢顯現出來,城市工商資本紛紛進入農業領域,參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特色農業發展、鄉村旅游等現代農業建設。逐步形成村企一體發展、村企對接、綜合服務帶動3種主要形式。
專業大戶。這種模式是當前土地規模經營最基本的生產方式,與家庭農場的主要區別是其經營規模更具彈性,從幾十畝到幾百畝、幾千畝乃至上萬畝不等。
聯戶經營。聯戶經營的主體是以血緣或地緣關系為紐帶的普通農戶,內部治理上,組織管理結構比較簡單,成員較少,內部監督成本低。有利于優化勞動力資源和生產資料配置,提高生產資料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戶收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社會化服務組織。它們為小規模農戶提供農機作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產品購銷、儲藏運輸等服務,解決了農民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即社會化服務不足問題,降低了農戶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戶的資源要素利用效率。
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據了解,山東省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呈現出融合發展趨勢,逐步由“單兵作戰”走向聯合發展,各利益主體逐步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由家庭經營為主向多主體、多領域合作經營方式轉變。如今,已經形成了包括龍頭企業+合作社或專業服務公司+農戶+生產基地、合作社+生產基地+農戶、村委會+合作社或農業專業服務公司+農戶+生產基地、龍頭企業+聯合社+合作社或農業專業服務公司+專業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或農業公司+農戶+生產基地、村級黨組織+合作經濟組織+基層供銷社“三位一體”在內的6種經營模式。
政策優化三建議
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政策,發揮了財政資金的支持作用、扶持了產業關聯度高的龍頭企業、規范了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帶動了農村就業和農民增收,然而這其中也存在著諸如產業化經營扶持資金規模小、土地治理與產業化經營現行政策不完善等問題。為此,山東省農發辦結合當地實際提出了未來改進優化的建議。
山東省農發辦工作人員說:“我省農業產業層次高、農產品加工業發達、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數量巨大、發展壯大要求迫切,而由于我省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資金規模過小,影響了全省農業產業化項目的拉動作用。”為此,他建議,一是農業龍頭企業對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拉動作用不可低估,應該認真審視和高度重視這一問題,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扶持力度,加快壯大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切實發揮好產業化經營對農業發展的拉動作用,著力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集中力量支持一批發展貢獻潛力大、經濟社會效益好、能促進當地農民充分就業和增收致富的項目,尤其是對具有地方優勢和地方特色的產業給予重點扶持,以更好地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的示范帶動作用。三是農業綜合開發服務的對象、工作的重點都在基層,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在制定政策時應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不能全國一刀切。目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應盡快放寬部分農業綜合開發政策的束縛和限制,讓基層工作者根據實際,有針對性地安排項目建設內容,以更好地發揮農發資金使用效益。
據山東省農發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體現財政資金的公共性,他們對財政扶持企業的方式進行了全面改革,將扶持方向聚焦于“四個重點”:一是重點扶持公益性項目。以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保護國家和農民長遠利益為目的,重點扶持土地流轉面積達到一定標準并能大量吸收當地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龍頭企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二是重點扶持環保性項目。為促進節能減排和食品安全,重點支持農業污染防治、農產品廢棄物處理及隔離環保設施建設、廢棄物綜合利用、實施秸稈有機肥轉化、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等。三是重點扶持科技性項目。為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提高農產品生產加工科技含量,重點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應用、農產品深加工、人才及人才團隊引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以及疫病防疫設施、質量監測設施購置等。四是重點扶持特色性項目。結合山東省實際,因地制宜,重點支持產業基礎好、區域特色突出、競爭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大、對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帶動力強、能廣泛吸收當地農民就業的農業特色產業。
此外,如何健全完善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機制是目前多地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山東在這方面的思考和做法是:一是建立競爭立項機制。在對農業產業化項目選擇上,采取全省公開競爭的方式確定,確保項目選擇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切實調動各市縣和項目建設單位的項目申報積極性。二是建立先干后補機制。為使企業不錯失良機,對符合山東省產業發展要求的好項目,經批準應實行先干后補的方式。三是建立財銀合作機制。目前事后被動的財政貼息方式遠沒有達到撬動金融資本加大投入的目的,應進行徹底改革。比如,可積極探索按照金融機構對農業的放貸規模建立對金融企業的獎勵機制,調動金融機構加大農業投入的積極性;也可針對農業企業前期投入大、回收期長的特點,與資產租賃公司進行合作,由租賃公司根據企業需要先行購入資產,按照一定年限與企業簽訂租賃合同,財政按同期銀行貸款利率進行貼息,合同期滿后資產歸企業所有;還可采取建立風險基金的方式,為金融機構對農業投入進行擔保,鼓勵金融資本加大農業投入,等等。四是建立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對投入企業的財政資金讓農民或農民合作社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明確農民在企業中的股份份額,年終實行固定分紅或股權保底分紅等方式,變財政資金單純扶持龍頭企業的單一扶持方式為既扶企業又扶農民的雙向扶持方式,增加農民在利益鏈條中的收益比重,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五是建立農業綜合開發績效評價機制。績效評價結果作為對下工作考核和下一年度項目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逐步加大工作績效因素在項目和資金分配中的比重,真正做到獎優罰劣,調動各級和項目單位加強項目和資金管理的積極性,切實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和資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