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人民群眾需要更豐富的文化活動來充實精神生活。當下,群眾文化工作已成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隨著群眾文化不斷受到文化工作者的重視,使群眾文化在不斷發展與創新的形勢下,取得了傲人的成績。
關鍵詞:群眾文化;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群眾文化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在實踐黨的基本方針、路線、政策的同時,對整個中華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既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又對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強大的后盾。在群眾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是要處理的關鍵問題,本文就兩方面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等方面進行相關研究。
1 群眾文化的重要性
群眾文化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是對自我能力的一種提升,是對文化組織的一種參與,其重要性不容置疑,其對社會人才培養是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來實現的,這也是群眾文化的特點與意義所在。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有助于提高群眾的積極性,活躍群眾的文化思維,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與提高藝術修養。群眾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繁榮,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中都取得極好的效果。對于群眾文化,黨在長期的群眾文化工作實踐中,早已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社會效益為主,經濟效益為輔,二者共同互進,相協共同發展”的發展思想方針。[1]但就目前發展形勢來看,我國文化發展還處于不成熟階段,在經濟上急于求成與各種因素對經營的影響,使得文化藝術的發展變為短期消費行為,從而使得部分藝術產品在市場上的經濟效益遠遠大于社會效益。如此形勢之下,對社會效益的立場必須堅定,利用輿論、經濟等方式來支持社會文化的發展。文化產業同樣存在競爭關系,然而,其存在的劣勢促進其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對文化結構不斷更新,使其在發展過程中走向和諧的軌道。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趨完善與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推動下,只有改革文化管理體制,才能使群眾文化工作中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逐漸統一。
2 群眾文化工作的社會效益
群眾文化輔導與安排著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并有計劃、有組織地為人民群眾提供自我娛樂、自我參與及自我創新的社會文化活動。在當代社會,要培養與改變當代人的文化素養,群眾文化對教化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開展各種文化活動,使人們接受到各種藝術的熏染,參與到文化活動當中,從而對全民素質有效地提高,推進了社會與經濟的繁榮發展。要想使得群眾文化更好地發揮其功能與作用,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中取得雙豐收,就應遵循一定相關的原則。
黨在長期的群眾文化工作實踐中,已經形成秉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較為完整的方針原則,努力使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隨著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與文化建設的建立與完善不斷增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契合度越來越突出。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就是努力朝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兩個目標邁進。以上述方針來看,更加明確了群眾文化工作的思路,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唯一的途徑就是對管理體制的文化改革,而我們對群眾文化發展努力的目標是兩個效益的最佳結合。
3 群眾文化工作的廣泛性與普遍性
對于群眾文化的發展方向,有了明確的思想方針為指導,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是我們工作的具體內容,社會效益的重要地位由群眾文化的公益性所決定。我國早在建國初期,就已確定了群眾文化的公益性質,而現有的所有制文化事業機構有文化館、群眾藝術館等。群眾文化既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又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科學、道德與群眾文化,它以社會效益最大化為發展宗旨,肩負著對國民整體素質提高的重要任務。文化場所的改革,使得群眾文化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自我形象有所模糊,公益性有所消減。有的地區,文化場所的基礎設施很差,經費投入明顯不足,使得專業人員流失嚴重,文化活動單調,文化的活動場所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
群眾文化工作者要秉承把社會效益放在首要位置,牢守群眾文化的墜陣地,對自己的責任認真履行,始終堅持群眾文化的公益性原則。[2]群眾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影響與滲透人們思想的信仰與靈魂。而群眾文化所履行的諸多職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市場文化與正統學校教育取代不了的。群眾文化的公益性開展,通過對群眾健康積極、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的開展,從而凝聚廣大的人民群眾,陶冶著著群眾的情操。關于如何引導群眾文化消費方面,可根據群眾文化自身的優勢,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活動和群眾藝術活動等,對群眾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導向性作用。
4 堅特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互結合的發展方向
強化職能與改革,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最理想的結合。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始,始終以公益性為基本前提,應從文化產業的大力發展與強化改革為切入點,作為對經費不足的缺陷的彌補。在市場經濟與改革開放的形勢下,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思想需求也在不斷增長。這必然需要一種全方位的服務與文化產業的發展相適應,以滿足群眾對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需求。文化產業有效地推動了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與文化融合的產物,它的發展,使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均獲得很好的效果。在當今市場經濟的形勢下,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公益性產業與經營性產業的發展已逐漸分明。雖然堅持群眾文化的公益性,但在發展過程中并不能全然追求無償的服務。借助于市場規律,工作形式與內容,更加貼切群眾生活,從而增強效率意識、競爭意識與開拓創新意識,對群眾的公益性與市場關系有更好的把握。例如,舉辦大型文化演出比賽,在示范展演的同時,舉辦有經濟效益的培訓班,而從培訓過程中,群眾文化工作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中均取得很好的效果。
5 結語
群眾文化工作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辯證統一,但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并以其作為群眾文化發展的前提,從而使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社會效益也可以更好地發展。因此,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只有獲得正確的處理方法,才能使群眾文化的發展走向繁榮。
參考文獻:
[1] 謝小兵.對群眾文化工作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系的思考[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20):55-56.
[2] 張春娟.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4,2(03):48-49.
作者簡介:盧翎平(1962—),女,黃巖人,本科,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管理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