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李高華
摘 要:作為主流社會的對立面存在,美國先鋒派文化于20世紀40年代末興起。然而,經過50多年的發展,漸漸融入了美國的主流文化,成為美國當代文化的一部分,在20世紀末走向了衰退與消解。
關鍵詞:美國;先鋒派文化;消解
先鋒派是浪漫感性的產物。它部分上是從對烏托邦式未來的信仰之中生長出來的,進而達到一種精神追求。第一批先鋒派沿襲了19世紀的未來主義,20世紀的最后十年,藝術家們開始研究歷史學家弗蘭西斯·福庫亞麻的提出的“歷史終結”,催生了許多其他的有關“終結”說法。盡管福庫亞麻提供了一種頗具爭議的黑格爾式歷史解讀方法——他相信,冷戰結束標志著討論高潮的到來,人類發展的對立結構,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措辭挖掘了千年厄運的普遍意義。因此,新千年引發的不是烏托邦式幻想,而是回顧、反思以及向前運動的總體損失。無論這些討論對全社會有什么重要性,這種態度削弱了先鋒派的作用能力。
在20世紀,先鋒派表演努力向著徹底的重構方式前進。利用這種方式,觀眾能夠觀看和經歷戲劇的非常行為。先鋒戲劇從浪漫主義時期脫穎而出,是基于黑格爾的概念模式:先鋒派作為現狀的對立面存在的。一旦實現了“合成”,即一旦“主流”吸收了先鋒派,一種新的先鋒觀念出現了。但如果先鋒派的作用是破壞習慣模式和社會規范,如果先鋒派“反對”主流社會的實踐和立場,那么當今的戲劇之中幾乎沒有什么可以認為是先鋒派的,那么在“反對”既定文化之中,所謂的先鋒派也就不復存在;這是文化中的動態子集。先鋒派存在的理由已經消失了——“蒸發了”——留下了一種風格和形式的外骨骼,這已經被納入到蓬勃發展的大眾文化里了。在20世紀末紐約和美國其他的文化場所,充滿了這類的作品——弗里曼、威爾遜、伍斯特劇團,后現代舞蹈家、表演藝術家,他們的表演在藝術中心、戲劇、繁華場所、歌戲劇之中都找得到。此外,這些演員和導演也教授寫作和表演的大學課程,從而把昔日的先鋒派轉變為一種等同于亞里士多德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教學方法。許多周邊的演員、導演、作家都游走于外百老匯、百老匯、好萊塢、電視之間,進一步模糊了體裁之間的差別,這表明了“風格”之間沒有根本區別。
先鋒派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事業。在某種意義上,約翰·凱奇已經取得勝利:戲劇、音樂、舞蹈已經“交織”在一起了,在某些情況下,沒有區別;不僅高雅藝術和低級藝術之間只有很少的區別,而且在藝術創作之中可能用到的元素和成分之間的障礙也沒有多少。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只有單一的內部變化的文化場景。即使“先鋒派”這個術語也有點變得過時了,被“中心”美學吸收了——有著怪誕元素的時尚風格代表了這種子類型,也可以說是一種疲憊、疏遠、諷刺的態度或觀點。能體現這種趨勢的作品是“驢秀”,1999年改編版的《仲夏夜之夢》中,這個故事是完全通過20世紀70年代的迪斯科進行講述的,也在俱樂部演出。《紐約時報》的評論文章指出這部作品是“中心”戲劇的先兆,這種戲劇作為“市中心感性的飛行器,在過去的10年里,通過音樂一致表達了視覺藝術”。該作品挪用了表演劇團和阿道夫的環境表演,但是沒有傳統的美學或政治信息,鼓勵觀眾和表演者們一起跳舞,演員戲仿了迪斯科,呈現出一種旺盛的高度濃縮版莎士比亞戲劇。這就是作為一種合并了表演、娛樂以及社會生活的先鋒派。
幾乎沒有邊界,很難為藝術在主流外進行發展或“生存”。 而且,沒有前進動感,更重要的是沒有什么能超過它;這種情況不可能發生在先鋒派之中。它取代對人類完美性的信念,一方面,20世紀末已經帶來了對科學的不信任(如遺傳工程和核能源);另一方面,對技術變革的厭倦態度。后者表現為速度更快的計算機、高清晰電視、數字聲音——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所有元素,因此,也是唯物主義文化的所有部分。通過追求新技術、舒適的不斷變化而建立需求,這就已經為先鋒派緩和了形勢。新技術不再令人震驚;而是常見的、意料之中的。此外,新技術不再為了社會而與日益提高的未來有關聯,只是和要購買的、日益提高的商品有關聯。
出版和時尚行業不斷搜索新形象、新的銷售途徑、促進文化的新方式,已經為先鋒派的主流做出了大量貢獻。瀏覽時尚雜志或觀看音樂視頻上的廣告頁面,可以看到羅伯特·威爾遜、導演瑪莎·克拉克、美國訓練的德國編舞皮娜·鮑什的強烈影響。很多表演者們滑行在高概念化的戲劇舞臺上,通過舞臺口來面對觀眾(相當于時裝模特既誘惑又冷靜地看著鏡頭)。除了表面上的不同目標——“售賣形式”對陣“表達思想”——威爾遜歌劇和時尚表演之間沒有什么視覺上或結構上的差異。探索新的技術也意味著藝術家們不能在遠離被監視的壓力下發展思想和作品。過去,大眾藝術和高雅藝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行孕育和發展,現在任何引起公眾注意力的事物一旦出現,那些在媒體上尋找最新趨勢的人們就會立即撲上去進行熱議(如《24小時新聞節目》、大量的《每周風格》和《娛樂雜志》都加劇了這種需求),制作人也希望能夠迅速發財。在這種情況下,如此產生出的藝術和文化很快會被遺忘的。新的公司和藝術家在建立名聲和設計作品之前,在期刊上進行分析和解釋,報紙和時尚雜志會宣布這是下一個“必看”的節目。在這樣的情況下,觀眾開始尋找流行的東西,而不是挑戰特殊經歷。“一次性”文化已經包含了藝術以及消費性產品。
如果可以的話,“先鋒派”已經變成了一種風格或流派的指示者,但是很難找到一種重要的美學。“先鋒性”已經是很奇怪、很標新立異了,但是,總的來說,大部分作品都沒有理論基礎。創作的動力并不純粹來自對當代戲劇中知識基礎的不滿。毫不奇怪,只有現在的新劇場的結構和內容是來自大眾文化、媒體以及網絡技術的普遍圖像的。對于那些適應于線性敘事的觀眾來說,心理特征和主題導向傳統戲劇,而帶有一連串聲音和圖像的新式表演方法來自視頻、流行音樂、電影、電視、網絡媒體。但這種戲劇不是先鋒派的,僅僅代表了世紀末的思想過程。只要是“前衛”、“流行”、“挑釁性”的戲劇都可以貼上“先鋒派”的標簽,也許可以稱它為頹廢的先鋒派:一種無物質風格的戲劇。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先鋒派的目標已經實現了。思維結構和感知模式都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情況的發生,主要通過(不可避免、統一理論的)技術和大眾娛樂的聯合力量。“本體—歇斯底里”戲劇的年度作品、伍斯特劇團的(接近年度)作品以及羅伯特·威爾遜的周期性作品,都吸引了普通觀眾,但這些戲劇開始創作的時候,觀眾之中的一些人甚至還沒有出生——從某種程度上,他們相當于參加“莎士比亞節”的觀眾。同時,時尚、音樂、圖形藝術、各種媒體已經吸收并滲透了先鋒派戲劇的視覺風格和韻律結構,轉而又反饋到多媒體表演、表演藝術以及俱樂部和迪斯科舞廳的混合戲劇。除非一些傳統戲劇形式再度出現,先鋒派將不會有可能以對立形式崛起。美國先鋒派文化,始于20世紀40年代末期,消失于20世紀90年代。
作者簡介:陳靜(1977—),女,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鋼琴表演。
李高華(1970—),女,吉林藝術學院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西方戲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