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思寒 舒夢蓉 吳冬蕾
摘 要:裝置藝術作為表達景觀主題的重要載體,綜合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它們與景觀相結合,定義了室外空間的功能特性,豐富了景觀環境的形式和內涵。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設計師們在景觀裝置的設計中運用了許多新的元素,從材料、造型到功能、手法上都有了新的變化。
關鍵詞:裝置藝術;景觀;新趨勢
裝置藝術通過表達特定主題以及采用特殊形式引起人們的共鳴,從而形成與人們的無形的交流。它的可變性,以及利用場地其他元素共同構建的可變化的景觀,創造了一個包容的環境,促使人們活動越來越多的由被動的觀賞轉為主動的參與。裝置藝術作為一門開放的藝術形式,創作手段多元化,景觀裝置藝術的可選用的材料內容越來越豐富,對現成品的利用,重新加工、重組、拆解是裝置藝術的一個突出特點。在景觀設計日趨注重生態環保,以及對原有資源再利用的趨勢下,景觀裝置藝術無疑成為景觀設計體現自然生態的最有力手段。
1 介入方式從觀賞到互動
早期的裝置藝術多是設計師在固定的空間,使用成品材料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或是歷史事件的再現,用來刺激觀眾的感官,這種裝置的功能性更多的是從視覺的角度上來營造一種環境。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景觀設計師,將景觀裝置的著眼點放在了與人之間的互動上,如何增加景觀裝置的功能性,成了設計師們一個重要的立足點。
以瑪莎·施瓦茨的面包花園(圖1)和上海后世博會(圖2)中的裝置作品來說,前者用家庭氣氛的和常見的面包圈作為材料進行裝置,打破了傳統的景觀設計,運用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材料,體現了后現代主義的特征,表現一種日常化的平民生活。后者的設計師則希望不單單做視覺觀賞的公園雕塑,要做有利于人們室外活動的雕塑,每個雕塑都包含一個特定的功能,有的配有麥克風和屏幕,可以用來唱卡拉OK,有的可以存放棋牌游戲用具,還有具備冰凍功能。可見,在景觀裝置造型的同時,裝置本身的功能性也被設計師越來越多的重視,裝置不再僅僅是裝飾的意義,而更多的具有實際的作用。
2 新材料與新科技的結合
景觀裝置的設計材料范圍,從一開始的現有實物的單一陳列,漸漸向環保節能的現代高科技材料之間轉變,設計師們用不同的材料進行組合,以更加豐富的材料形式表達創作的意圖。
文芳展覽的個人裝置(圖3),這個裝置使用通用的口罩,進行一定數量上的拼裝、集合并將它們連成網狀懸掛于半空之上,表達出在這樣一個相互依賴的世界中,人們尋求自我的保護已成為妄想,所帶的口罩也將一無是處。通過這樣批判的方式,設計師們試圖喚醒人們個人與集體的良知。
放射性光線裝置(圖4)位于德國,整個裝置展示出了一個軍隊,其通過100個透明的塑料雕塑人物重復擺放組合而成,每個人都低著頭停滯不動,每個雕塑人物的背部印都有核能標志,每個雕塑里面都配有幾個燈泡,夜晚會發出光亮,看起來像是對周圍的自然環境具有威脅性。這件作品的創作目的是為了喚起人們對核能合理利用與濫用的反思,它從經濟價值上來說可能很便宜,但卻會對環境和健康造成嚴重的負影響。
3 感知方式從三維到多維
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在景觀裝置的設計中,觸覺,味覺,聽覺,儼然成了新的設計元素,這些感官的設計更加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風聲亭(圖5)這個裝置是一個能讓人聽見無聲的風的“聲亭”,也是一個能將天空的變化放大的裝置。這個巨大的風弦琴,不需要電力和擴音裝備,卻能夠與風產生共鳴。通過管子上弦的振動傳達給處于裝置下方的人,以此使風的特征變得三維立體。該裝置的目的是通過傳遞并放大風聲,使人們如同看到風在吹動。在裝置下方,參觀者可以透過310個拋光不銹鋼管口欣賞天空的變換,以及一系列低頻率的嗡嗡聲。這些管口為參加者取景并將其放大,供他們欣賞這不斷變化的光之景。隨著天空中云朵和太陽的移動,參觀者的視覺體驗也在每分每秒的轉變著。
這個氣味裝置(圖6)提供的是一種嗅覺體驗,向人們展示了大自然的氣味和人造物的單調。在這個裝置中,一個自然的花園被翻轉懸掛在天空中,在地面上的則是一個人造的花園。自然花園懸掛著新鮮的花朵面向地面,而人造的花園則是塑料香囊和鐵絲制成的假花莖組成的,塑料香囊中裝著用人造香水中浸泡過的布料。自然花園的花瓣在展出時會紛紛掉落在觀眾身上以及人造花園上。通過這樣自然與人造氣味的對比,向人們傳達出自然的美好。
4 新的空間造型的運用
造型在整個設計中能夠最直觀的表現設計的主題,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促進使得很多以前不能完成或者只是一些存在于畫本上的造型得以付諸實際,多種多樣的造型設計出現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
“葡萄葉”裝置(圖7)位于巴塞羅那一個海濱的小鎮上,從小鎮上可眺望佩爾德斯山谷的秀麗風光。它充分利用了地中海天然的壯觀光環境,為人們展示隨著太陽變幻莫測的光影效果,該裝置的造型采用仿生的手法,佇立在廣場上的是半片鏤空的葡萄葉的造型,而另外半片則用抽象的手法,由陽光在地面投影而形成,進而形成一片完整的葉子。
“圓環”裝置(圖8)則是直接抽象了城市空間層次,將他們整合在一起,并且通過光影的自然效果,創造了不同的視覺享受。重復使用立方形的鏡子,融合周圍的景觀。這個充滿活力的裝置改變了人與空間的關系,無數個多面的鏡子打破了人們對場地的認知,從四面八方感受融合一體的環境。
5 結論
裝置藝術雖然與所有的藝術門類都有親緣關系,但是它越是另外一種東西。它顯示了人類藝術活動的本質,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滿足人們表達和交流的基本需要,并作為人類自我探索的手段。裝置藝術特征的開放性,游離性、模糊性,決定了我們只能在它的發展變化中認識、研究它。它的含義和功能與當代社會同步,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縱觀裝置藝術在景觀設計在多年的發展中,一直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從對自然地形和植被的改變,到豐富多彩的道路鋪裝,人們在尋求多變的同時,也在努力探尋者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在景觀功能中不可分割的景觀裝置在科技的進步推動中不斷發展,從中產生了許多新的設計元素,多樣的功能性,豐富的形式,與時俱進的材料,多種感官的互動以及和高科技的互相結合,相信在景觀設計中,多加利用好裝置藝術的各種元素,會讓景觀環境給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參考文獻:
[1] 徐淦.裝置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2] 顧丞峰,賀萬里.裝置藝術[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3] 裝置藝術的建筑與設計[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4] 鳳凰空間·華南編輯部.景觀裝置藝術[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5] 度本圖書.視覺系景觀設計[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卞思寒(1989—),女,江蘇南京人,南京林業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
舒夢蓉(1990—),女,福建寧德人,南京林業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吳冬蕾(1976—),女,江蘇鹽城人,南京林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