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屬于美術教學的策略問題,因為設計色彩教學同美術的其他課程一樣是講效率、講規范的。應該注意避免用色彩的感性去掩蓋和替代色彩教學規律的誤識。色彩設計可以主觀甚至偏激,設計色彩教學卻必須是客觀的—這是由他們各自的不同取向所決定的。本文將結合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色彩課程教學體系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色彩課程;教學
課程的設置是一個引發點,引導學生將其擴展和延伸。在作業的布置中對學生明確教學設計和要求,闡述課題的基本概念和內容,由教師提出限定性的多種具體條件,確定主題、性質及方式等要素,再由學生自行選擇完成作業。要求學生通過課題作業練習,用自己的思維能力表現個性化的圖式,避免程式化和概念化的表現方式,在觀察、發現、分析過程中獲得自己的視覺語言。[1]
1 當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色彩課程教學的現狀
1.1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思維
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傳統的教學基本上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是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便于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進程。其弊病則是忽視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不利于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的成長。
1.2 色彩課程內容體系不完善
由于設計色彩課程內容體系結構具有概括和統攝的性質,所以它應該是完整的,不能有結構項目上的缺失。事實上,近年來國內專家不少的教學主張都從其自身的角度追求體系結構的完整性,這可從相關論著、教材和論文中看出來。但由于種種原因,它們的完整性還是不夠的。[2]為了進一步實現體系結構的完整性,就需要對這些相關論著、教材和論文的體系結構進行優化整合,并要對課程實踐做出較全面的考察和概括。
2 構建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色彩課程教學體系的重要性
藝術之間的相互“越界”是當代藝術發展的趨勢,也是當代教學的發展方向。課程之間須相互吸收融合,改變過去互不關聯的狀態,只有舊的秩序被打破,才能建立新的秩序,形成新的突圍,從而達到新的和諧。色彩與色彩構成課之間的相互影響也是必然趨勢,打破課程的嚴格界限,為了共同的目的進行必要的整合。能否整合,目前尚無定論,有待專家論證,由于個人能力和水平限制無法完成。如單純延續傳統寫實色彩寫生訓練是不能適應當今設計基礎的需求,但我想吸收兩個課程的特點和內容,通過色彩課程形式帶動對色彩構成原理的學習。我們目前理解的色彩構成是作為設計基礎課程,是由過去的三大構成派生出來的。色彩課是過去造型基礎的訓練內容,重寫生、表現和感受。前者偏理性,后者重感性,重實訓,用相關的構成理性知識指導色彩訓練,使感性與理性相互結合,在色彩課程滲透色彩構成原理,但又有所偏重,不能面面俱到,通過生動而感性色彩寫生訓練進行反饋,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當今色彩構成理論如作為獨立色彩學理論研究當無可厚非,但作為設計的基礎課教學還需發展,如何把深奧的色彩學理論簡單化、通俗化、適用化,使學生便于理解、消化,通過感性化的色彩訓練提高綜合造型能力。我想這樣才能適合當今美術院校學生的特點。
3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色彩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
3.1 完善教學方式,凸顯專業色彩
不管是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這兩種教學模式各有其優勢與不足,不能簡單地相互取代。因此,應該將這兩種模式彼此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努力做到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既注意教師的教,又注意學生的學,把教師和學生兩方面主動性、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4]從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出發,學生是教學的中心,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而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于創造型人才的培養。但是,這種教學模式由于強調學生的“學”,必須將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加以配合,尤其當學生自主學習和自由度過大時,注意結合教學目標的要求。
3.2 注重教師引導,興趣激發潛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起引導作用的,這種引導作用體現在對設計色彩課程教學模式的科學設計,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不過分注重于畫面表達技能的傳授,不壓制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產生對設計色彩的好奇,給學生提供對知識融會貫通的情境和空間,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探索設計色彩的規律。而在教學中真正的主體是學生,所以應更多地體現方便學生的學,給學生較多的思考機會。設計色彩教學的目的應該是始終讓學生處于學習的主動地位,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對色彩創造的主觀能動性,構建自己對設計色彩的認知系統,并把所學的知識加以綜合運用,能夠創造性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思想上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來設計教學模式。教師的引導要遵循色彩的發展和基本規律,即色彩原理。使學生了西方從古到今及近現代色彩的發展:從原始時期,古希臘到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到后現代主義時期色彩藝術的發展:東西方色彩比較,色彩對當代設計的影響,解析大師藝術作品及現代設計作品。講授色彩基本原理和規律,如色彩基本概念,色彩的配色,色彩的對比,色彩的協調,色彩的空間效果,色彩與形狀的關系,色彩的聯想等。
3.3 優化作業設計,實踐提升技能
作業是學生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們在入學前為了應試憑直覺的感受畫了大量的色彩寫生練習作業,缺乏系統造型理論的支持,畫到一定程度很難有深度和質的飛躍。考進大學后進行系統的訓練,首先強化對色彩理論知識的普及,如古今中外造型史的發展及每個歷史時期形態的特點,它的代表作品和藝術家。這時利用收集的大量資料通過幻燈的形式給學生看,給學生增加信息量,學生們看后感覺很興奮,很新鮮,很有興趣,以開闊學生的大腦思維和想象力,覺得色彩并不是考學前的單一寫實模式;再有給學生講解色彩研究基本規律,這就需要把傳統的構成課進行改良,結合大師作品進行授課,如何通過自然色彩尋求主觀色彩的表現,并進行提煉、歸納。這個單元不能等同于構成課不展開練習,它強調實訓性,使學生掌握最基礎的原理并能實際應用解決問題,在課下的課題完成過程中如何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滲透到學生的作品上,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4 結論
藝術設計高等教育的宗旨是既要使培養對象接受和掌握知識,又要發展能力思維、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設計人才。為了達到這樣的教育目的,就必須進行一系列以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培養為核心的教育體系的改革。而課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無論什么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都需要通過具體的課程來實現,它歸根究底是“教什么”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艷.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色彩構成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藝術科技,2014(11):332.
[2] 鄭麗偉.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研究[J].學周刊,2014(10):4-5.
[3] 溫懷宇.試論油畫專業色彩課程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4(2):114.
[4] 馮大康,龍向真.藝術設計專業素描、色彩課程考試改革創新模式的探索[J]. 美術教育研究,2013(21):108-109.
作者簡介:陳崇剛(1974—),四川雅安人,副教授文學學士,研究方向:美術基礎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