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文
摘 要:技工學校的應用文教學應充分貫徹學以致用的原則,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本文闡述了學習應用文的目的,提出了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在實踐中提升應用文作文能力的教學方略。
關鍵詞:應用文教學 學以致用 技能提升
應用文寫作是現代人的必修課,求職、就業者的基本功。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商業的高度發達和法律法規的日趨完善,日常工作中應用性文書便會使用得更多,而且會顯得更重要。
記得有過一位畢業多年的學生在就業初期由于應用文學得不好,鬧出了笑話。該生畢業后在一企業當普通文員,一次單位要召開“三·八”節婦女座談會,讓該學生代擬會議通知。結果到開會時他見那么多人(包括男職工)都來參會時才發現通知內容有錯漏,真是鬧出了天大的笑話。諸如此類的事,在我們的畢業生中亦不少見。
事實上,目前中職學生有關應用文寫作的課程安排不僅課時不足,而且該課程教材陳舊,一些范文不切合學生實際,和現實生活脫節,以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導致學生未能真正掌握應用文的寫作技巧,更別說具備熟練運用的能力了。這樣就使得不少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不會寫求職信、申請書、請假條等日常應用文。這引起筆者對日常應用文教學的深刻反思,并引發了筆者結合學校學生實際對學生應用文寫作教學進行改革。通過幾年的有益探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結合實際,學以致用,內心渴求,動力充盈
應用文教學就是語文工具性地位的具體體現,學生必須認貫徹學以致用的原則,內心才會產生掌握此技能的渴求,從而充滿學習的原動力。
畢業后的學生,除了部分到高一級學校繼續深造之外,多數的學生還是直接參加工作的。這樣更多的學生都得面對社會工商業大潮的洗禮,如求職、商務或政務來往等,都得面對避不開、實用性很強的應用文寫作,比如日常的便條字據、書信禮儀、啟事聲明、事務文書、會議文書等。但大多數在讀學生都會覺得這些東西距離他們很遠,且對文化基礎課相對薄弱的中技學生來說,本來對自己“寫”的能力就不太自信,內心自然就有些畏難情緒,加上在技工學校“動手能力高于一切”的潛意識也使他們不太重視“動筆”為主的應用文學習,從而導致學生普遍偏重專業課、輕視文化課現象的出現。應用文寫作課上理性的東西很多,感性的東西少,技工學校的學生就更覺枯燥乏味了。而且,他們從眼前審視,會覺得對他們的學習生活不會有太大的幫助,因而熱情就自然不高,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就更別說了。
根據這些現象分析,筆者認為要突破這個瓶頸,首先得讓學生認識到應用文與他們將來面對就業的重要性,以及在實際工作中巨大的實用意義,從而在內心理解、接納、重視,即調動其學習的“內驅力”。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有可能讓他們真正學好此類文體的寫作。
為此,筆者在講授應用文寫作課程時,不按照“應用文寫作概論”設定的從應用文語言與體式特點、因社會發展的需求而產生和發展等固有的程式說起,而是通過討論案例進行導入:某商行與內蒙古一家皮貨收購站簽訂了收購優質羊皮的合同。條款中“1.5米以上,有剪斑刀的不要”被錯寫成“1.5米以上、有剪斑刀的不要”。供貨方后來所供的貨都是1.5米以下的羊皮,使商行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供貨方是按合同辦事,其行為受法律保護。因為合同上的條文可以理解為“1.5米以上和有剪斑刀的都不要”。
這樣的案例分析大大地觸動了學生的敏感神經,筆者由此作為切入點,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應用文的積極性,變 “要我學”為 “我要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工作實際中應用的文體往往是避也避不了的事。在工業與商業都高度發達的當代中國,無論學哪個專業或者從事哪種工作,誰未能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應用文體寫作技巧,誰就有可能“動彈不得”,甚至“損失慘重”。現實而典型的案例,使學生對學習應用文寫作的原動力得到有效的激發,為其后續的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整合教材,創設情境,強化技能,準確成文
教師要做教學改革的有心人,努力探索在策略上改革應用文的課堂教學,以“形成能力”為最終目標,將“能力提升”的整體要求分拆到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中,做到循序漸進、分步達標。職業技能教育說到底是“技能”的教育,應用文教學也應該側重寫作技能的提升。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深刻地認識到能力的培養必須是漸進的,是經過一次又一次切中目標的系列訓練而形成的。因此,每堂課的能力目標設置都是經過精心考慮的。在整體目標要求的框架之下,努力制定出具體的、可以被檢測的課時目標。為達到職教“能寫出各類常用的應用文”這個目標,筆者注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有清晰的整體教學思路,整合現行教材
目前我們使用的教材基本還是陳舊的編排模式,先介紹文體知識然后附錄具體范本。例如在編寫“新聞”這一章,還是按習慣先講述新聞的各個特點、每個特點的重要性,然后介紹新聞的分類和結構形式,再歸納出新聞寫作有哪些基本要求,緊接著附上一些相關典型范文。從整體上來考量,我們會發現這樣的安排過于從理論出發,過于抽象,過于理性,基本上是不符合技工學校學生的“知識體系”特點。對于偏重于理論知識研究的普通高校學生來說,這應該是不錯的模式。但對于技工學校的學生來說就不太理想,不符合此類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學習方向。
實踐證明,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用先做大量的案例分析,再研究正確范文,最后歸納文體知識的教學思路更適合技工學校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識結構特點。例如教學“通知”“通報”這兩個文種時,筆者就羅列了各種各樣的通知、通報范文讓學生參閱、討論、研究,這些范文有隱藏錯誤邏輯的、有出現歧義等用詞問題的。通過對兩個文種的比較,讓學生從形式到內容進行分析,加深對兩個文種的認識。然后筆者乘勢對學生進行文體知識的講授。接著讓學生分小組研究、批改病例,總結此類應用文的寫法。最后給出寫作素材,讓學生進行寫作分析、篩選、整合,進行最有實效的寫作訓練。由此,提升能力便水到渠成。endprint
2.創造條件讓學生貼近生活,指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提升
每個學期在制訂教學計劃時,筆者都是先看校歷表,緊扣學校相關時段內的重大活動來安排相關的應用文學習內容的,不會死板地硬套教材內容的先后順序。這樣才更切合教學實際,讓學生在相應切身參與的活動中體驗“寫作情境”,既有趣又實在,更有實效。
例如,把教師的授課“計劃”在學期初即與學生溝通,讓學生明確“進程”,制定科學合理的個人學習計劃;在期中進行“小結”,讓學生在訓練中反思半個學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并指導后半學期的學習生活。把“新聞”放在學生校園文化系列活動(一般在5月或11月舉行)之前講授,在此前布置作業,讓學生寫出豐富多彩、針對性強的校園動態新聞,讓他們全方位地參與、觀察、思考每一項活動,然后在課堂上及時點評作品,在班內板報上展示;把“自薦信”放在6月底講授,主要是針對7月初的學校與用人單位的招聘專場以及學校的年度招聘會;“調查報告”設計成表格模式,放假前印發給學生,以指導學生如何參加社會實踐……如此安排教學進度,可以把應用文學習與學生生活實際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學習針對性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特別高漲,教學效果自然就更加理想了。
當然,一個學期下來,學校的重大活動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寫作應用文的需求,教師還得創設更多的寫作活動,如聯系班級活動、學科小組活動等。可以每個周五下午的班會課上,要學生填寫“會議記錄”;各班課室中的公布欄要以“通知”形式由學生輪值更新;每兩個星期要有學生上講臺總結,開展“半月談”活動……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又規范了班級管理。
3.“模擬實習”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學校生活畢竟和社會有一定距離,無法與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相比,直接參與應用文書的草擬寫作實踐不多, “模擬實習”就是一個拓寬校園學習空間、及時向社會延伸的最好方法。
記得在講授“合同”這一章節時,筆者從最基本的“租賃合同”開始,讓部分學生扮演“業主”的角色,然后與別一部分“租客”進行協商,草擬一份不會輕易招惹官司的《租賃合同》的要點,最后大家一起來評析;在學習“邀請函”時,模擬學校開一次聯歡晚會,要求學生以學校的“身份”,擬一份“邀請函”,筆者以“家長”的身份接受學生的草擬稿,看他們是否能成功地邀請到……這樣能將學習的知識成功地運用到模擬的社會實際中,又讓學生充滿學習激情,教學效果特別好。
4.適當加以鼓勵,讓學生有成就感
學校課室的黑板報、校園里的宣傳欄、校刊、本地區的報紙,當這些地方出現了班上學生的作品時,筆者準會抓住機會,大力宣傳。比如展示優秀合同、精彩新聞、創新自薦、完美總結等。這樣一來鼓勵學生大膽展示,二來讓學生有成就感,對寫作充滿信心。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識到,要讓文化基礎并不是很扎實的技工學校學生將比較煩瑣無趣的應用文學好,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而通過學以致用來激發學生對應用文的學習興趣,把應用文寫作教學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學生就能夠比較好地把握應用文寫作技巧,快速準確地寫出合乎要求的作品。回顧這些年,筆者所教班級的學生,基本上都能用“邀請信”邀請老師參加座談會;用“通知”告訴班上同學參加某項活動;用“通報”表揚身邊的好人好事;用“房屋租賃合同”租借房子;用“求職信”向用人單位推薦自己……這就是自己付出的努力得到的最好回報。
(作者單位:廣東省云浮市技工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