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引言:
新課程改革后的高中英語閱讀課文具有題材廣泛、體裁各樣、語言知識豐富等特征,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部分,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教材雖然已經革新,但教學仍承襲舊的模式,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模式常常是單一的自下而上模式,教學方式只是把課文作為單純向學生傳授語法及語言知識的載體,傳統的閱讀理解提問方式也常常停留在對所閱讀文章的表層理解層次上。當前閱讀課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在閱讀課上只是讓學生聽一聽錄音,譯一譯中文,講一講語言點,做一做練習,對一對答案,所關注的只是學生是否能在考試中取得較高的分數,而學生對這樣的教學方式根本不感興趣,因而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單調、乏味和程式化。教師應如何設計閱讀課的教學,使自己的教學既不落入俗套,又能真正體現新課程中向學生滲透的教學理念呢?教師應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滲透閱讀策略?又應如何設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得有效果?是本文著重研究的方向。
為了讓學生逐步達到自主探究式學習的目的,筆者在教學牛津高中英語Module Five Unit One(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閱讀課文Secrets and lies 以及A friendship in trouble時,嘗試采用了“反問法”,即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而讓學生自己通過預習文章,之后自編一些問題來反映出自己對文章的理解。
這篇閱讀課文由兩封信組成,分別是一位名叫Sarah和Andrew的青少年在與各自的好朋友Hannah和Matthew友誼出現危機時,致信給知心大姐Annie來表達自己的困境。其中的人物關系很簡單,第一封信(Secrets and lies)的內容是Sarah與Hannah原本是無話不談的好友,兩人同樣勤奮好學,成績優異,但Sarah在一次數學考試中失利,她將自己的郁悶告知了Hannah,而且要求對方為她保守秘密。然而,第二天全班同學都得知了這一消息,還惡意取笑她。Sarah感覺無地自容,指責Hannah泄露她的秘密,而且根本不聽Hannah的解釋。
第二封信(A friendship in trouble)的作者Andrew和他的好朋友Matthew志同道合,同為校足球隊隊員,在一場Andrew十分重視的比賽中,Matthew發揮欠佳,Andrew將輸球的原因歸咎于Matthew的心不在焉。而Matthew不以為然,兩人的爭論最終演變成惡言相向,從小建立的友誼面臨考驗。
這兩封信的內容是高中學生非常熟悉而且感同身受的題材,通過預習學生極易把握文章的主旨,但是如何在理解的基礎上深入細致地把握作者的內心世界,以及對這兩份陷入困境的友誼提供有效的建議,則必須通過學生深入學習之后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如果采用傳統的模式來教學,略讀了解大意,精讀弄清細節,一篇文章就被處理成毫無生命的文字,不會在學生內心引起任何共鳴。然而,如果換成主動式學習,學生必定會深入剖析里面的深層含義,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想作者所想,急作者所急。針對這篇文章的特點,筆者大膽嘗試了“反問法”,教學之前布置回家作業即為給每封信各設置5道問題,老師會擇優選用,這些問題將在教授新課的課件中出現,并且署上提問者的姓名。學生積極性空前高漲,作業收上來后,經過整理,筆者作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發現。
1.問題設置有共性。這說明學生具備一定對重要信息的把握能力。比如,大多數同學都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What did Sarah get in the surprise Maths test?”“What did Sarah feel when she knew she had failed in the test?”“Did Hannah promise to keep her friends secret?”“How did Sarah feel when her classmates laughed at her?”(以上針對第一封信)“What was the result of the football match last week?” “Did Matthew think that losing the match was his fault? Why?” “What change has happened to Matthew since the quarrel?” “Why is Andrew a bit guilty?” (以上針對第二封信)
這些問題基本貫穿了文章主線,將文章的主要內容勾勒出來了。
2.有些問題具有一定深度,宜采用討論法來實施教學。部分同學設置的問題并非針對課文內容而提問,而是站在較高的高度,引發對友誼這個話題的深入探討,甚至對人性的質疑。比如: “Do you think it was Hannah who told the secret to others?”“Do you think Sarah was right to blame Hannah for no good reason?”“Do you think friendship can last forever?” “Can you keep secrets for your friend?” (以上針對第一封信)“What will the friendship between Andrew and Matthew be like as a result?”“Can you guess how Matthew will feel if he reads Andrews letter?”“Do you think Andrew should make a new friend if Matthew doesnt accept his apology?”“In Andrews opinion,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football or friendship? And whats your opinion?”(以上針對第二封信)
這類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適合在課堂上分組討論,甚至采用辯論的形式展開教學,學生可以各抒己見,而且能做到言之有物。事實也的確如此,很多同學發表觀點的時候,毫不諱言他們對友誼的看法,有的甚至說Hannah 是因為嫉妒Sarah的才能故意將她考試不及格的消息散布出去的。他們的回答雖然有些幼稚,但可以表現出90后學生敢怒敢言,毫不矯飾的真我風采。
3.可以檢驗學生的寫作水平。雖然是編問題,但要是能寫出標準的特殊疑問句式,也可以反映出學生的寫作能力高低。比如有些基礎較差的同學,將問題寫成“Why is Andrew feel guilty?” “How Sarah felt after the Maths test?”還有一些中國式英語的句子,從中明顯可以看出學生在寫作能力上的欠缺。批改完這次的作業,筆者發現如同批改了一次書面表達作業,發現了很多有價值的教學素材。因此這份作業一舉數得。
通過這次嘗試,筆者感悟到梁啟超先生說的“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這一名言的深刻道理,這個世界需要創新型人才,肩負傳道授業責任的教師,用幾十年不變的教學模式去教不斷變化的青少年學生,這本身就違背教學規律,只會讓學生越來越喪失對學習的興趣。
新課程對教師的角色和教師的行為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轉變舊的觀念,確立“師生都是學習中的合作者”的理念,教師應轉變教法,學生應改變學法。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廣大英語教師對英語教學的目標達成了共識: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和學會生存),即教育要著眼于人的發展。因而,英語教學也應把基點轉移到人的素質培養上來,在課堂上更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以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韓炳華.“互動式”英語閱讀課教學模式初探.《教學與管理》.2007年第4期
[2]梁秋菊.英語閱讀課教學模式初探
[3]張強文.中學英語閱讀課的教學方法.《科教創新》.
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