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絕非只注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應該更注重學生意志品質等應試能力以外的能力培養,只有這樣才真正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下面就幾個方面作簡單論述:
一、充分利用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培養學生誠信律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歷史教學中有太多的素材可以借助,例如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學生在觀看中既能直觀的了解現實中喬家大院的歷史變遷和明清之際商品經濟發展的特點,又能從主人翁喬致庸身上,理解到講求誠信、不畏艱辛、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堅持克艱創業,最終才能獲得成功成為天下第一商號的道理。經常對學生進行誠實、信用、自律和禮儀教育,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人際交往中,講文明禮貌,做到誠實守信、敬老愛幼、遵紀守法、律己寬容、兼愛謙讓,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德;從眾多歷史人物身上接收正能量,幫助學生樹立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能明辨是非榮辱,首先做一個受人尊敬、有益社會的人,然后再爭取成為棟梁之材。
二、在歷史學習中培養學生正視現實的能力
我認為正視現實不但需要勇氣,更是一種能力,因為敢于正視現實,就需要有克服現實困難的能力和自信。魯迅先生說過:“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雖然現在是和平年代,但在溫室中成長起來的當代中學生更需要具有正視現實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能力。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通過對孔子的思想和挫折經歷的了解,通過教師對儒家文化的詮釋,幫助學生全面加深對現實中提倡的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愛地球、關注人類共同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啟發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增強民生意識,樹立對國家、民族乃至世界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團結合作精神,增強正視和適應現實、承受逆境和挫折、勇于接受挑戰、依靠自己努力改善生存環境的能力,逐步樹立為國家繁榮昌盛、人類和平進步事業作貢獻的宏大人生理想。
三、創設歷史情境,培養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盡可能地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真正“走進”歷史,以激活他們心中涌動的歷史情結。情境中沒有壓制、沒有權威,唯有熱烈、平等的探究氣氛,這樣學生才渴望思考、敢于思考,并能真正獨立思考,而且能忘我地表達自己的思考成果,探新求異,既能享受成功喜悅,又能增強學生興趣,還有助于提高綜合能力,把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四、運用合作探究——討論等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首先要使學生具有創造性品質,有了創新的欲望,才能進行有意義的創新活動。因此不管學生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教師都不能簡單的予以阻止甚至否定,而是要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自我創設學習的機會,給學生多提供表達獨特思想和情感的機會,給學生多提供思考和探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還能讓學生鍛煉具備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品質,使他們懂得既然要創造和創新,就一定有挫折和失敗,創造的成功是千百次創造活動失敗的結果。
在歷史課堂上,學生充分的討論,教師建立起競爭激勵機制,在平等寬松(有時是激烈)的討論中無形提高了學生的參與能力、敏捷思維能力、快速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等。
五、利用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利用高中歷史知識中蘊涵的中華民族屈辱、辛酸的苦難史和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弘揚和培養學生愈挫愈勇、堅韌頑強的民族自信力;挖掘高中歷史知識中蘊涵的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明史和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力;利用高中歷史知識中蘊涵的眾多高尚而杰出歷史人物形象,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民族自信力。
六、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能力
“讀書有疑,方始是學”然而在歷史教學中,許多老師并沒有對歷史觀點作深度辨析,整個教學過程是在不斷的強化教材的權威性。事實上,一旦建立起強烈的觀念,將打消學生對教材的懷疑,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就不可能存在了。教師應該是在尊重科學、服從真理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向課本和所謂的權威說“不”,這樣才有可能使歷史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比如當學生學到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等歷史知識時,學生對這些運動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肯定是有質疑的。如護國運動既然推翻了袁世凱的帝制復辟,就應該說是成功的。教師這時首先要肯定學生的觀點,再引導大家一起深入探討得出更全面的結論:運動挫敗了袁世凱復辟帝制,使中華民國“失而復得”,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確實是成功了的。但是從最終結果看并未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當時的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又是不成功的。因此,在老師的鼓勵和引導下,學生在不斷的質疑、解疑和釋疑的過程中主動、愉快的學習,并能使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升華,綜合能力也能大大提高,這樣的效果才是新課程所要求達到的。
學生能力和品質的培養不是孤立的,人的各種能力是相互交叉和互為載體的,某一種能力得到培養,也能帶動其他能力的提高,甚至我認為,學生意志品質和創造性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為一旦學生具備了以上的意志品質和創造性等,就自然有了學習的內驅力,有了遠大的人生目標和高尚的價值觀,就會自覺地甚至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那提高學習成績和全面綜合能力也就不是問題了。學生具備了這些意志品質和能力,更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更易于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足生存,甚至取得更大的成就。這才算達到歷史教學的真正目的。
【作者簡介】
徐衛東(1967-),男(漢族),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重慶市第四十九中學校高中歷史教師(現為中教一級,申報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