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摘 要】課堂提問不僅僅是教師的提問,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提問。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于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變學生課堂上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實現素質教育起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敢問;想問;會問;樂問;善問
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倍谖覀兊恼n堂上,學生不愛提問題,不會提問,不敢提問,不善提問。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敢問、想問、會問、樂問、善問,使他們成為課堂的提問者,學習的主人呢?筆者通過幾年初中地理教學的嘗試,下面就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切身體會。
一、營造和諧氣氛,讓學生敢問
教育家弗萊雷說:“教育必須在對話中進行”,教師的教學不是訓導式、指導式的過程,而是在對話中創設民主、開放、和諧的課堂氛圍,強調師生互動的過程性,學生才敢問,才愿問。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營造這種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圍繞教學內容敢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和提出問題,敢于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獨特見解,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都有享受成功的喜悅。我們要象美國教師那樣把高分給那些問題提得多的學生,從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提問題。對那些表達能力差的學生不能急躁,更不能指責,要肯定其敢于發言的精神,使學生消除“說不好”挨批評的顧慮;對那些解題思路與教師預設的答案不同時,不能武斷地予以否定,而應課后再和學共同探討;要發揚民主,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勇于改正教學中的不足。我們要把微笑帶進課堂,把鼓勵送給學生,激發學生主動提問的勇氣。
二、創設課堂情境,讓學生想問
亞里斯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情境,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好的課堂情境,可以讓學生新舊知識發生沖突,產生困惑、疑問,激發思維火花,從而讓學生產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即想問。如在講解能源消費中,我首先給同學們讀了一篇報道《全球石油還能開采多少年》。當讀到地下的石油竟然可供人類消費80年。這馬上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提出了石油資源會不會枯竭的問題,于是我讓學生通過正方、反方的小組形式展開辯論,既鍛煉了學生的地理知識運用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對采取哪些措施來應對資源的耗竭問題上,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仁者見仁,為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了足夠的空間。
三、鼓勵大膽質疑,讓學生會問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耙伞笔墙涍^深入思考、主動探究才能產生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于提問,更要鼓勵學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好習慣。比如在學習“全球氣候問題”時,我讓學生討論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有的學生根據書本提出: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等;而有的學生則懷疑書本上的結論,提出了新的觀點:冰川融化不一定會導致海平面的上升,這就好比一塊冰,冰全部融化后,杯中的水并未溢出;還有的學生則提出:任何事物均是一分為二的,全球變暖也有其有利的一面,比如使溫帶范圍向高緯方向擴展,惡劣的環境變好了。通過巧妙地設疑、置疑和激疑,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經過思考,學生把握精髓、提取精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去探索、創造。
四、及時表揚鼓勵,讓學生樂問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地追究問題罷了。我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睒酚谔釂柺?1世紀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質之一。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應遵循學生好奇、好問、好表現自己、愛表揚的年齡特點,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多種機會,讓他們發表看法,提出問題。教師要營造出一種學生能夠明顯意識到的難度適宜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認識上的困惑,從而激活他們原有知識,激發他們去進行創新性的探索,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凡是學生能探索得出的,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以便學生樂于提問。
五、制造矛盾沖突,讓學生善問
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生活本身又是一個巨大的地理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用地理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反思常規解法,捕捉“問”的契機,不但能讓學生能問、會問、而且能善問,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的前提下留出空白、巧設懸念、制造矛盾、提出疑點,則更有利于思維的發展和探索精神的培養。如,在教學“時區和區時”時,我講解在德國世界杯期間,中國的球迷看足球賽是最辛苦的。中國球迷必須在凌晨3:00看一場又一場球賽。學生,特別是男同學,對世界杯是相當關注的。當教師呈現情景時,學生感覺很熟悉的同時又發現有很多問題存在,他們很迷惑,提出:1.德國時間與北京時間到底相差幾小時?2.是報紙報道的時間出差錯了,還是地圖出錯了?如何解釋?3.德國位于什么時區?4.為什么當凌晨3:00我們觀看足球賽時,德國的天還是亮的?等等。教師既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生疑的機會。又在設置的矛盾中突破了教學的難點,不但培養了學生思考、質疑、解疑的能力,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還培養了學生探索和創新的意識。
總之,還給學生課堂的提問權,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啟發學生思維,便于學生全面把握教材,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因人而異,改革教學方法,采取科學的手段促使學生敢問、想問、會問、樂問、善問。使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觀察、思考、發現,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