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 張琳琳
(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鄭州 451464)
從波伏娃女性主義思想看《大街》
陳 琳 張琳琳
(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鄭州 451464)
《大街》是一部非常偉大的小說,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劉易斯細致地向讀者剖析著戈鎮市民的單調古板、平庸愚昧。小說通過講述一個城市女知識分子——卡羅爾改造小鎮的失敗歷程,以辛辣的語氣對美國社會現實進行了無情的嘲諷。本文主要講述了《大街》的作者以及內容簡介、波伏娃女性主義思想以及詳細地從波伏娃思想角度解析了《大街》中卡羅爾這一新女性。
波伏娃;女性主義;《大街》;辛克萊·劉易斯
在這篇小說中,劉易斯講述了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孩兒卡羅爾在戈鎮遭遇一系列尷尬事情的故事。卡羅爾原本是一個美麗活潑且滿腦子充滿羅曼蒂克的城市女孩兒,在大學畢業以后她嫁給了保守務實的鄉村醫生肯尼科特,來到了美國中部富裕但生活沉悶、庸俗的戈鎮生活。但她不甘心在平淡、無聊的日子中消磨自己的美好青春時光,立志要改變戈鎮沉悶、庸俗的生活氛圍,但是她每向前一步,都會受到當地愚民市儈的排擠、抵制。有些民眾甚至不惜采用暗中監視、造謠中傷等手段來阻撓她實現她的想法。最終在重重保守勢力的包圍下,她倍感苦悶、孤獨、迷惘,隨后便選擇暫時離開,到華盛頓尋找新生活,經過一番苦苦追尋之后,她意識到自己也沒有能力改變現狀,結果又回到了丈夫的身邊,和小鎮們的人們一樣過著庸俗、平淡的生活。
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由于受到美國社會工業化和移民的影響,美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美國婦女的獨立意識覺醒,要求和男人取得平等的社會地位,要求更大限度的自由。但是,大多數女性在爭取平等權利的過程中,也僅僅局限于法律意義層面的平等,而沒有實際的現實意義,大多數婦女在社會現實生活中,仍舊是被禁錮在家庭中,做做家務、帶帶孩子而已。當然,在她們中間也有不少有思想、有斗志的新女性渴望離開家庭,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主動創造屬于自己的新生活。而《大街》這部小說就在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出爐的,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卡羅爾就是一名具有新思想、敢于和現實抗爭的杰出女性。
在波伏娃的思想意識里面,即使是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中,女性也不應該被認為是“他者”,也不必靠丈夫養活。而《大街》中的卡羅爾就是這樣一位具有獨立意識的新女性,她非常不愿成為丈夫的附屬物,主張個人的獨立和自由。在結婚之前他就和她的好朋友說,在結婚以后一定要擁有專屬于自己的一筆月錢,保持經濟上的獨立,這種思想,很符合現代女性的經濟觀點。
她不愿意被男人看輕,受到婚姻的束縛,她喜歡獨自一個人呆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幻想著擁有一所自己的小房子,并取得丈夫的尊重和認可。但是她這種思想在戈鎮是不能被容忍的。當她離家出走,來到華盛頓以后,內心充滿了重獲自由的歡喜和驕傲,隨后她的丈夫肯尼科特去探望她時,她愉快地領著他參觀國會大廈,此刻,她覺得自己是那么的了不起,可以獨自一人在華盛頓立足,同時靠著自己的能力又結交了華盛頓那么多的上流人士,因此,心中充滿了自豪感。
卡羅爾的大學同學有的嫁給了有錢人,有的成為一名家庭教師,無論她們干什么工作,對她們而言,結婚生子才是女人的最終歸宿。在這一點,卡羅爾和她們有明顯的區別。她不甘于隨波逐流,成為時代潮流下順從的良家婦女,所以,盡管她喜歡她的大學同學斯圖爾特,但是她還是拒絕了他的求婚,因為她不喜歡他保守的思想,更不想讓自己的美好青春時光消磨在洗碗洗衣服帶孩子中,她要去征服世界。因此,她懷著美好的愿望,選擇嫁給鄉村醫生肯尼科特,改造農村的落后局面。然而,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落后的戈鎮并沒有給她施展才能的機會。戈鎮人民安于現狀,不愿意作絲毫的改變,他們甚至把卡羅爾當作怪物看待。但戈鎮市民越是這樣,越激起了卡羅爾的反抗,她不斷地向那里的落后陋習發出挑戰,但卻以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告終,最終她的理想破滅了,她回到了丈夫的身邊,過著庸俗的世間生活。但這不是她的錯,戈鎮市民都非常頑固地堅持他們落后、保守的思想,她一個小小弱女子又能如何?
作為一位接受過高等教育,有思想、有主見的新女性。她熱愛自然,愿意親近自然,所以她建議戈鎮市民經常參加戶外活動,享受自然的清新氣息。她本人也非常喜歡和肯尼科特到郊外打獵、嬉戲,因為那時她才會感到自己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個體。她滿腦袋充滿羅曼蒂克的夢幻想法。喜歡在靜悄悄的湖中泛舟,喜歡在月光下散步,喜歡清早吮吸泥土花兒散發的芬芳氣息,更喜歡在細雨過后朦朧濕潤的清新之氣。當她不能忍受戈鎮的落后生活方式,轉身來到華盛頓時,見識了華盛頓人們的虛偽、矯情時,不禁又懷念起戈鎮的清新、靜謐來了,是不是我們只有生活在別處,才能真正發現故鄉的美好?是不是離鄉越遠,越能明白根在何方?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世事又豈能盡如人意?
在《大街》的結尾,卡羅爾重返戈鎮,這種結果表明她實踐伏波娃女性獨立、自由思想的失敗。這也反映出作者劉易斯的矛盾態度,一方面他十分厭惡美國腐敗冷漠的城市生活方式,對其進行了滑稽的嘲諷,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向這種生活低頭,他雖然對此種生活感到深深失望,但卻心有余而力不足,無力改變現狀。這種矛盾思想反映了二十世紀美國小鎮和城市之間文化、價值觀念的沖突。
[1]陳李萍.波伏娃之后——當代女性批評理論中的女性主體性批判[J].寧夏社會科學,2011(01).
I106
A
1005-5312(2014)17-00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