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英
(海珠區文化館,廣東 廣州 510240)
夕陽無限美
——淺談中老年舞蹈的創作與思考
陳玉英
(海珠區文化館,廣東 廣州 510240)
隨著中老年人追求勞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美的需求不斷提高,中老年舞蹈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的發展起來,成為業余群眾文化活動中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他們借助舞蹈語匯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展示自我,突出自我和鍛煉自我,如何把握并創作好中老年舞蹈作品?是每一個編導都關注的問題。筆者經過多年的探索和藝術實踐,就此談談一己之所見。
中老年舞蹈;創作;定位;規律
從1999年開始,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老年人口有1.3億,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人類發展的主要特征。改革開放以來,南粵大地,百業興旺,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了極大的提高。中老年人社會文化生活、精神需求日漸增加,這給中老年舞蹈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契機。中老年人追求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美的需求不斷提高,他們借助舞蹈語匯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展示自我,突出自我和鍛煉自我,不但在情感上得到了張揚和滿足,還成就了年青時未圓的夢想,收獲了眾多真摯的友情。因此,中老年舞蹈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的發展起來,成為業余群眾文化活動中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如何把握并創作好中老年舞蹈作品?是每一個編導都關注的問題。筆者經過多年的探索和藝術實踐,就此談談一己之所見。
近年來,國內的大賽中,雖然也涌現出了不少優秀的老年舞蹈作品,但和我國龐大的中老年人群來說,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目前,在中老年舞蹈作品的創作中,創作水平參差不齊且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和嚴重不足。
(一)創作力量的不足
由于認識上的原因,中老年舞蹈創作常常被專業編導所輕視,認為只是一群退休老頭、老太太自娛自樂的東西,無多少藝術可言。因此,長期以來,形成了“專業編導不想搞,業余編導不會搞”的局面。
(二)舞蹈創作缺乏創意
相當部分中老年舞蹈題材單調,缺乏新意。作品內容蒼白空洞,多以現成的歌曲伴奏,往往無法保證作品的完整性,更無法表現當今社會中老年人群豐富多彩的生活面貌。
(三)中老年舞蹈年輕化
在老年舞蹈的創作中,還普遍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就是舞蹈作品雖冠以中老年的標簽,但是,無論是表現手法,還是舞蹈技巧,卻還是年輕化的表現方式。甚至連許多中老年演員自己,也以腿能抬多高,劈叉有多開,作為衡量能力的標準。
筆者認為,舞蹈作品的編創,首先應該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只有對生活有了真切的感受,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舞蹈作品的編創應該遵循其藝術規律,中老年舞蹈作品亦然。
(一)深入生活,汲取創作的靈感
舞蹈作品和舞蹈形象的產生源于生活。優秀的中老年舞蹈編導應仔細洞察中老年人群的內心世界,熟悉認識所要表現的生活,有了切身的感受以后,收集生活素材,才能從獨特的視角選取新穎的題材進行構思創編,從而創作出成功的舞蹈作品。目前,我們的國家在經濟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人民生活富足,百姓安居樂業。老年人的生活也從過去“圍著鍋臺轉,圍著孫兒轉”的狀態,變得豐富而又多彩,許多中老年人重新煥發了青春與活力,去追尋年輕時未盡的夢想,享受著幸福生活帶來的無盡快樂。而這些,也為編導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和廣闊的創作空間。一批優秀的中老年舞蹈作品應運而生,如:《我家門前過大軍》、《父親》、《中國媽媽》、《哈羅!靚姨》等。這些作品既有表現解放戰爭中老媽媽們擁軍的事跡;也有茶館里擺龍門陣的退休老人真情流露的平凡瑣事;還有靚姨們用手機傳遞家事、國事、天下事,暢談幸福晚年的生活故事,舞蹈題材十分寬泛。
所以,即使中老年舞蹈創作也必須要跟上時代的腳步,汲取生活中的營養,才能反映出時代的心聲。
(二)獨辟蹊徑,以小題材反映大時代
一個優秀的舞蹈作品是經過藝術家的高度概括、提煉、濃縮化的。創作者將觸角深探到生活的各個角落,截取生活創作之源,才能以獨特的視角反映和折射出現實生活,如表現軍民魚水情深的舞蹈作品《我家門前過大軍》,描寫了淮海戰役中,一群可愛的擁軍老大娘頭戴藍花巾,腳攆小碎步,手挽裝滿雞蛋、紅棗的柳條籃,緊趕慢趕著去迎接路過村頭的解放大軍的故事。盡管舞臺上只出現了一個解放軍戰士,可是,從音樂的渲染和老大娘們的一顰一笑,都讓觀眾感覺到舞臺上解放大軍的滾滾洪流……
在創作中難免會碰到與別人雷同的題材,但由于角度的切入不同,也同樣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老年舞蹈《人鳥情》雖講述的是司空見慣的晨練老人遛鳥的故事,但編導避開了已有的表現角度,而是著力表現老人將愛鳥放歸大自然的過程。雖是小題材,但卻講述了“人與自然需要和諧相處”的大道理。別具一格,不落俗套。
(三)海納百川,獲得藝術的文化內涵
舞蹈創作,是一項艱辛而又漫長的藝術創造過程。要求編導應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豐富的歷史知識,敏銳的生活觸角,以及對音樂的理解表現、戲劇結構、美術鑒賞等能力;同時,還要求編導具有勇于創新的精神和旺盛的精力與體力。
如果說舞蹈最初在舞臺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內涵。而一個舞蹈的文化內涵完全取決于編導的個人內涵,其創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這說明知識越淵博越廣泛,藝術想象能力就越寬廣。中老年舞蹈編導只有加強學習各類藝術知識,海納百川,汲取其他藝術的文化內涵,不斷提高藝術鑒賞能力,才能從中獲得舞蹈藝術的精髓,編導出神形兼備的舞蹈作品。
(一)累積素材,使舞蹈動作衍生靈氣
舞蹈創作有其特殊性,猶如文學創作,其語匯(素材)要靠日常的積累,積累的素材越多,視野就越開闊,創作領域就越寬廣,舞蹈動作就越豐富,衍生舞蹈動作的靈氣也就越強。中老年舞蹈編導應從現實生活、中外民族傳統、民間和古典舞蹈中積累舞蹈素材。有了豐富的積累,才能在創作中信手拈來。然后將積累的素材進行藝術提煉和加工,并結合本民族本地區舞蹈及中老年人的生理特點,通過付出堅忍不拔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從而通過巧妙的創意,轉化為自己的創新,確立作品的主題動作,彰顯出作品深刻的主題。這樣創造出來的舞蹈動作才會真正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技巧設計,需更適合舞者的年齡特點
舞蹈是通過加工、提煉、組織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藝術,也是一種空間性、時間性和綜合性的動態造型藝術。中老年舞蹈編導在舞蹈技術方面,雖不需編排像專業舞蹈演員那樣高超的技巧,但也需要有熟練的基本功,要掌握形體基訓、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等最基本的舞蹈動作、風格和韻律,使之在作品的表現上運用自如。
由于中老年舞者大多只是舞蹈愛好者,沒有受過基訓,加之受年齡和身體的局限,韌帶柔軟性和肌肉的松弛力度差了,骨骼變脆了,體型也改變了。如果強行做一些高難度的技巧動作不但不現實,而且還具有一定的風險。因此,設計中老年舞蹈動作不宜過于繁瑣復雜,應考慮中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年齡、水平條件和接受能力等特點,盡量避免大幅度扭頸、轉腰、轉髖等動作,設計出既能表達作品思想內容,又形象鮮明、新穎大方、節奏感強、韻律豐富等適合老年人表演的舞蹈動作。
(三)勤學苦練,需掌握科學的方法
中老年舞蹈作品通常都采用群舞的形式,該形式對演員的向心力、表現力、凝聚力和藝術表現力等綜合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僅僅是對演員個體動作、節奏、隊形上的要求,而是一個整體的要求,是對一個團隊的要求。而這樣的要求,對于沒有接受過系統基訓、年齡較大,記憶力較差的中老年舞者來說,就更加困難。因此,在排練前制定一套科學的訓練計劃,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要給演員講解剖析作品的主題、內容、人物,講述情節、段落、場景。當演員熟悉作品音樂后,需要將作品“化整為零”,分段進行,并重復排練。技巧較難處,更需要放慢動作,逐節鞏固。當掌握各段的動作后,連段落加隊形,鞏固成效。在排練中要善于發揮“領頭羊”的作用,在群舞排練中,肯定有突出的優秀人才,發揮好“領頭羊"的作用,不僅讓演員之間比較融洽,而且還能提高群舞排練的效果。
總之,中老年舞蹈創作有其特殊性。編導不但需要具備很好的文化素養、敏銳的社會觸角、遵循藝術規律、還要敢于創新。同時,還需要有一顆勇于奉獻的精神和耐心、細致、循循善誘的品德。這樣,才能編導出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中老年舞蹈作品。
J705
A
1005-5312(2014)17-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