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繼琴
(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鎮文化站,浙江 嵊州 312473)
淺談崇仁鎮舞獅藝術的淵源與作用
相繼琴
(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鎮文化站,浙江 嵊州 312473)
崇仁舞獅,始于清咸豐年間。它本是一種民間健身運動,經過一百多年的演變,漸漸地成為一種民間藝術。舞獅是崇仁當地群眾清災除害、驅邪鎮妖、保佑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風俗習慣。每逢節慶、新居喬遷、壽宴喜宴,舞獅藝術總要相繼登場,特別是與當地崇仁古鎮旅游開發結合起來,為游客獻藝,為古鎮增光,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舞獅;特征;風俗;作用
在嵊州市崇仁鎮,舞獅是當地群眾清災除害、驅邪鎮妖、保佑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風俗習慣。每逢節慶,新居喬遷,壽誕喜宴,大小獅子相約登場,傾情演出長盛不衰。自清咸豐年間開始,傳至今日,已有十二代傳人,一百多年歷史。目前,被紹興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此,筆者作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并進一步明確了這樣一個規律:一個地方最有代表性的民俗,往往是代表著一種精神,一種文化,又推動著一方社會和諧和經濟的發展。
崇仁舞獅源遠流長,歷經十二代的傳承,不僅在百姓中有著深厚的根基,而且是當地人們生活習俗的永恒。他們認為獅為“百獸之王”,是人們心中吉祥的化身,作為權力、威嚴和祥瑞予以崇拜。所以,那些活躍而且色彩鮮艷的獅子,被舞獅人賦予了生命,它們的每一次跳躍、騰舞,都體現了當地百姓的精神。這就是團結協作,自強不息,不斷進取,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服務民眾的崇獅精神。而且從獅子的形象上、表演動作上、舞獅隊員上、服務范圍上都處處體現著這種精神。
在獅子的形象上,老獅頭型為長頭型,嘴鼻突出,眼睛突出,張開大嘴,威武莊嚴,獅毛分綠毛和黃毛兩種,隨著市場新型藝術獅子的聞世,看到新獅頭型為方頭笑臉型南獅,嘴能張眼能眨,獅毛金黃,在燈光下閃閃發亮,美觀大方,很適合歡慶場面的演出,也很受群眾的歡迎。崇仁舞獅隊就在保留原有獅子的基礎上購買了2只大獅和6只小獅。幾年來,獅子數量從原來的2只老獅發展到現在的18只(8大10小)新獅,舞獅隊伍從原來的5人發展到目前的28人。
在表演動作上,傳統的舞獅動作節奏比較緩慢,簡單粗獷,主要有睡獅出洞、欣喜跳澗、登巖瞭望、金雞蹉步、臥伏舔毛、撲蝶嬉耍、伏石喝水、息悠踱步、犀牛望月、抱球爭雄等基本動作,特別是舞獅姿勢為伏獅型,獅頭不能直立,從頭到尾都要弓著腰表演,因此非常吃力。對此,他們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目前的崇仁舞獅就大不相同,舞獅傳人裘鐵軍模仿全國舞獅比賽(南獅比賽)有關錄像動作,設計了一些高難度動作,在高昂的鼓樂聲中,引球人手執繡球,縱身翻躍而出,探球引獅,新獅一出場就奔騰跳躍,快步交叉,獅身直立,搖頭歡笑,伏地打滾,雙獅爭斗,步履穩健,柔中帶剛,抱球爭雄。一整套動作威武瀟灑,演技精彩,給人以振奮精神、悅目賞心之感。體現了舞獅動作的不斷創新和舞獅藝術的不斷發展。
在舞獅隊伍上,從男子舞獅隊發展到女子舞獅隊和男女混合舞獅隊。崇仁舞獅隊一直是男子舞獅。由于舞獅是一種體力消耗大比較吃力的民間藝術,又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從2002年到2004年,一些年輕的舞獅隊員都外出謀業,舞獅人員一度嚴重短缺,舞獅隊面臨瀕危局面。男子能舞獅,難道女子不能舞獅嗎?為了繼承和發揚舞獅藝術,舞獅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嘗試,2005年,創造性地發展了女子舞獅隊,隊員以年輕婦女為主,業余時間,她們在裘岳祥和裘鐵軍兩位舞獅傳人的指導下,苦練基本功和舞獅動作,經過半年的培訓,就登臺亮相演出,盡管前所未有,卻一炮打響,獲得了觀眾的贊揚。接著通過舉辦舞獅培訓班,吸收了社會上愛好民間藝術的年輕人,使崇仁舞獅隊得到了很大發展,開始男女獅混合表演。隨著高難度動作的增加,舞獅隊進行了合理擺布,動作難度較大的大獅角色由青年男隊員擔任,女隊員擔任小獅角色,相互配合默契,演出場場成功。
在服務范圍上,實現了從群眾自娛自樂到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轉變。早期的舞獅源于崇仁武術拳頭班,是為了強身健體,每逢舊廟會和傳統節日表演舞獅,自發性組織、自娛自樂。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舞獅隊嘗試著與市場接軌,為經濟建設服務,制定了“提高演出質量,搞活市場經濟,服務人民大眾,發展舞獅藝術”的方針,接軌市場,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大型慶典活動,擴大影響,增強自身活力,促進良性發展。舞獅隊不僅參加了嵊州市內多次大型文藝慶典活動,而且應邀經常赴外地作商業演出,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與當地崇仁古鎮旅游開發結合起來,為游客獻藝,為古鎮增光。
舞獅時,需要鼓樂相伴,因此,崇仁民樂演奏也基礎扎實,根底深厚,是國家非遺名錄《嵊州吹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長樂吹打樂一樣屬嵊州西鄉風格,節奏鮮明,高昂激越,但又融入江南絲竹韻味,有能文能武的感覺。武者服務舞獅,為其伴奏;文者自娛自樂,清新雅致,但節奏感強,仍然有舞獅音樂的影子,打有舞獅音樂的烙印。形成了介于西鄉長樂吹打與東鄉黃澤絲弦之間的藝術風格。
舞獅者,多擅長圍棋。崇仁圍棋在民國時期,曾有“五虎”赴抗打敗當時上海“雙槍將”(圍棋、象棋名手)潘朗東,譽滿錢塘。在抗日時期,還有“新五虎”再次赴杭擊敗上海擺擂名將。在上世紀50年代,又涌有了“五小虎”,在多次賽事中脫穎而出。據傳,這“五虎”、“新五虎”、“五小虎”多是舞獅高手。因為他們從舞獅中受到“百獸之王”的熏陶,從氣度上、謀略上勝人一籌,懂得擴張,了解鎮懾之訣巧。
因為舞獅集舞臺表演藝術和民間音樂于一體,又為崇仁贏得聲譽,所以舞獅為崇仁群眾帶來歡樂,引以自豪,引領著民間藝術的繁榮,特別是使民間表演藝術的發展有了根基。落地唱書的發源地曾經是崇仁鎮的轄地;崇仁“高升舞臺”班主裘光賢,用一生的心力扶著女子越劇前行,越劇前輩馬潮水、張云標和袁雪芬、傅全香、張茵、周寶奎、筱丹桂等一大批越劇表演藝術家齊聚崇仁,使崇仁成為與嵊州越劇休戚相關的村鎮。在崇仁,“老到白胡須,少到開襠褲”,幾乎人人都能哼上幾句越劇。同時,由于越劇的興起,又豐富了舞獅的表演,有些程式,有些配樂,與越劇異曲同工。還有崇仁的廟會,也因舞獅而更加精彩,更加紅火。
因此,從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角度看,舞獅是崇仁民間藝術的源頭和根脈。從一個社會歷史角度看,舞獅是崇仁文化的靈魂。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科學開發利用這一財富,作用于自身必能團結民眾、凝聚人心、愛鄉建鄉、促進發展,作用于旅游必能增強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集聚,推動崇仁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照面。”這句話讓當地政府得到啟發,又從“到了西安不看大唐歌舞等于沒有到西安”這一點受到點化。于是從2008年起,文化站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下,組建了以舞獅隊為核心,集器樂演奏、越劇演唱、落地唱書、榨面工藝表演等于一體的一臺《崇仁情韻》演出,向游客展示崇仁的人文歷史、地域風情、藝術神韻,首場演出,得到了游客的充分贊賞。之后,在演出中又增加了品茶(民勝毛尖),品味崇仁小吃(豆腐皮、榨面)的內容,還留出空間,讓游客披上獅衣學舞獅,令游客情趣倍生。從而,為古鎮旅游注入了活力,擴大了崇仁古鎮旅游知名度,同樣,在服務中也提高了崇仁舞獅藝術,特別是女子舞獅隊,已在紹興地區打出了品牌。
如今,離崇仁古鎮3公里與之配套的浙江溫泉湖國際度假旅游區正在建設之中,女子舞獅藝術又被作為一項特色文化,在入口處作迎賓表演,向游客表示良好的祝愿,讓他們在感受溫暖舒適、祥和寬闊的愜意中,享受親水生活、滌蕩風俗的意境中,回味無窮,情趣盎然。
總之,運用當地的民俗、民間藝術,堅持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通過服務和有機結合,對旅游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厲小平.從嵊州市崇仁舞獅藝術的發展淺析群眾文化精品的特征.大眾文藝,2012(03).
[2]解乒乒.中華舞獅運動發展的研究.武漢體育學院,2006.
J05
A
1005-5312(2014)17-01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