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云峰
數學教學中,《課程標準》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運用”四個學習領域。其中,《新課程標準》對傳統的幾何內容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革,設置的“空間與圖形”領域主要分為了圖形的認識、測量、圖形與變換、圖形與位置四個部分。學習和應用相應的空間與圖形的有關知識和數學學習方法,對于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生活空間,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小學階段剛接觸空間與圖形,對學生來說還是較為抽象的,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顯然,這個領域的學科特點與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存在著相互矛盾的地方。為了讓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不再抽象和枯燥,讓空間的教學“活”起來,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可以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
一、展示豐富多彩的幾何世界,融入教學
空間與圖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大部分不擅長于發現或者歸納應用。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設置情境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日常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左右”教學中,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學生喜愛的游戲“找鼻子”,由一名學生上臺閉上眼睛負責貼鼻子,另一名學生用左、右、上、下等詞語對他進行指揮,最終把鼻子貼在正確的位置。在教學“位置”時,我采用模擬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小熊,小兔……),在教室里開展激烈的長跑比賽,鼓勵學生從中發現每只小動物的前后位置,并能用數學語言準確地描述它們的位置,等等。在這些有趣的活動中,帶領學生進入神奇的幾何世界。
二、從生活中提煉“空間與圖形”的素材
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豐富多彩的圖形世界給“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提供了大量現實有趣的素材,“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大多可以聯系生活實際,教學中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入新課,能夠使學生增強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
例如,在教學《對稱圖形》時,我收集了許多漂亮的圖片,有小動物,有生活中的物品,有數字卡片,有幾何圖形等等,真是琳瑯滿目,豐富多彩。孩子們在觀察、比較這些圖形的特點,隨著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隨著“對折”的驗證,孩子們輕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對稱,什么樣的圖形是對稱圖形,并且還能找出生活中的對稱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用兒童的眼光為學生攝取生活中有趣的“空間與圖形”知識
兒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兒童的世界最是千其百怪,色彩斑斕。兒童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我們常常認為不可理喻。因此,我們需要葆有一顆純真的童心,善于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出發,去捕捉一幅幅令他們心動的畫面,挑選一個個為他們樂于接受和思考的“空間與圖形”。
如在“視圖與投影”的教學中,我采用了這樣的題目:小貓在一片廢墟中玩耍,一只老鼠呆在何處才不會被小貓發現。這是一個有趣而又有一定意義的問題,學生熟悉的視線、影子,甚至小時侯捉迷藏用的那些技巧,都可以派上用場。又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認識左右”時安排的一幅上下樓梯的畫面,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空間”,并滲透馬路上靠右行的交通規則。這樣的畫面在孩子們的生活中幾乎天天見到,既可親又可近,在作出判斷時,也可以較多地借助生活經驗。
四、創造機會讓兒童自己去體驗“空間與圖形”的世界
小學生年齡雖小,但在生活中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形成了不少的數學表象,教學中利用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聯系實際“做數學”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學生自己在身邊所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數學素材,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有趣,引發學習數學的欲望。
如學生認識完角之后,讓學生隨即觀察教室、看看哪些物體上有我們今天所學的?學生馬上興趣來潮,找出很多。之后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觀察,又讓學生想一想家中、馬路邊有這樣的圖形嗎?學生想象之后,舉例了很多物體。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在一個角的世界中,"角"在我們身邊隨處都能找到。
五、給學生呈現富有挑戰性的、開放拓展的“空間與圖形”資源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學校給學生太多的好勝心,卻很少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對事物的好奇是一種迫切認識事物的渴望,能引起學生積極主動去探索奧秘。
如一年級上冊,在學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之后,呈現用這些圖形拼成的一幅美麗的圖畫,讓孩子們從這幅美麗的圖畫中找出所學的圖形,在這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中,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接著讓孩子們用學過的圖形畫物體,有的畫出座房子,有的畫出一艘輪船,有的畫出機器人,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并體驗自己能應用所學知識作出美麗圖畫的成就感。
六、創設富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點燃學生探求“空間與圖形”的激情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創設富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對學生的學習方向進行適當的引導,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曾經聽過兩位教師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一課的教學,頗有感觸。一位老師出示了一幅長方形和正方形圖上的兩只小螞蟻比賽的情境圖,提出問題:“這兩只螞蟻誰會先到達終點線?”有的學生馬上表示同時到,有的學生表示長方形先到,場面相當熱烈。教師順勢引導:“大家可以先猜一猜,然后動手驗一驗,之后把你們的結果和同桌的互相交流”。學生對這節課有著強烈的探求欲望,自己討論,動手解決,而且還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另一位教師同樣也出示了這幅圖,但是教師是這樣引導的:“這幅圖肯定是兩只一起到,請大家算一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試問這樣的引入能激起學生的探求欲望嗎?因此不同的引導,不同的情境設計,會帶來不一樣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效果。
總之,對于小學生來說,“空間與圖形“這部分知識是有趣而奇妙的,如果我們能先創設有趣的幾何世界,再在設計活動時的精心準備,相信一定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感知,在感知中發展,在發展中揚起樂學數學的風帆!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浦縣古雷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