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以往研究的不足,在多種教育、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之下,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培養提出了一些策略策略:增加鼓勵,培養自信;運用多媒體,直觀教學;課外實踐,使數學生活化;創設民主氛圍,升華師生情感。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教學策略
目前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學校和教師設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提供反饋信息和評價學習結果的一手包辦的教學模式,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教學必須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礎,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獲得數學知識。學習興趣具有轉移性、差異性、不穩定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興趣才逐漸穩定。而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經歷從具體形象思維到邏輯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因此要圍繞三維教學目標,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進行教學。教學中強調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學習興趣的內涵
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求知欲望,產生內動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不斷追求新知,從新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并進行探索和研究。唐琪珊指出:“學習興趣是人們認識世界,獲得知識,探求真理的一種積極的心理表現。學習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的最主要、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
因此綜合前人的研究,筆者認為學習興趣是學生為認識和獲得知識的內在需要心理特征,進而產生的內在力量動機而進行的一種有選擇的積極探索或進行某種內在的情緒傾向。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學習的現狀
根據筆者的走訪與調查,認為主要存在一下幾個問題:(1)經過小學低年級的學習后,班級上存在一些數學“學困生”了,教師對他們關注不夠,缺乏對數學的興趣;(2)數學有點難度了,學生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難;(3)教師教學方式老舊,缺乏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的活動,學生缺乏興趣。
三、小學高年級學生興趣的培養策略
個體心理發展既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也要分為不同的階段。也就存在不同的心理特征,這一時期的學生抽象思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邏輯思維能力還處于啟蒙階段。因此根據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有的放矢地選擇合適的教育途徑和方法手段,讓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一)增加鼓勵,培養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強大的情緒力量,是繼續教育的一種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潛能,尊重每一個學生,鼓勵每一個學生的奇思妙想,哪怕是不恰當的笨拙的見解,也不能直接批評,而要給予積極的評價,讓每一個學生都感覺到自己有能力,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高年級的學生在經歷了幾年的數學學習后,對數學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些學生由于各種因素,數學成績較差,對數學學習越來越喪失信心。對于這些學生,首先,教師要多進行鼓勵,老師的鼓勵和表揚將會逐漸提高他們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與探索數學知識的動力與自信。其次,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舉手發言,并對他們的回答給予肯定,尤其是針對那些較為內向的學生。最后,在某些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上,教師應該放手讓他們去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培養信心,提高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直觀教學
高年級數學內容更加趨于抽象化,例如空間與圖形、立體圖形體積公式等等都需借助多媒體才能使教學更直觀,更具體。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便于學生觀察和認識,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減輕了教師的勞動?,F代多媒體教學運用過程中注意要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這樣才能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不至于因形式的花哨、主題的精美而沖淡教學的重點。
(三)課外實踐,使數學生活化
傳統的數學教學,學生最直接最感性的認識就是做數學題目和解題,這種片面造成了數學遠離生活。真正的數學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應該從小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出發。相對來說,高年級學生學習壓力較大。一味的坐在有限的課堂范圍內讓學生更感覺壓抑,適當的課外活動可以讓學生產生放松的心態。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教室外,進行調查研究、測量繪圖、統計分析等實踐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最直接的體驗。
筆者曾見過這樣一個案例,在進行百分率教學時,一位老師組織學生打靶,請學生算算打靶的命中率。這種與生活相聯系的教學,學生容易體會到數學的生活化,從而增強對數學的親切感,逐步培養出對數學的興趣。
(四)創設民主氛圍,升華師生情感
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首先,微笑面對學生,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拉近了師生間情感上的距離,同時如果教師在課堂中總保持親切的態度,學生就會產生輕松感,這樣學生才能“無拘無束”地學習,理解知識就更容易了。其次,多與學生交流,洞察學生的想法,教師要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只有通過交流,教師才能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和內心感受,才能從學生角度出發進行教學活動。再次,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享有自主支配實踐和空間的權利,促進學生學會合作,發揮創造性思維。最后,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基礎教育是為了讓每一個人擁有教育的機會,而不是擇優,不能因為“學困生”的存在就間接的忽視他們,教師要給予他們及時鼓勵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版)[M]
[2]趙祖紅.小議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習興趣的重要性[J].教育藝術,2009(1)
[3]周玉敏.小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J].教科園地,2010(10)
[4]方會云.運用發展性教學手段,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J].華商Business Hinese
【作者簡介】
沈龍(1989.07.01-),男,江蘇蘇州人;學位:研究生在讀;專業:小學教育。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