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學潮
【摘 要】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yè)。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語文學習是一個多層面、多角度、漸進的非淺性的序列過程。語文教育的范圍廣泛,從課內(nèi)到課外,從校內(nèi)到校外,直至延伸到社會、家庭。敢于沖破傳統(tǒng)和封閉的教學時空、教學媒體、以適應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因此說,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大。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工作在面臨課改的新任務,革新課程內(nèi)容,更新教育觀念,探索教學模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當今的語文課堂中我們應當以學生為主體,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要依據(jù)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愛好,突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點,通過“讀”與“說”的結合,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生命體驗于閱讀解讀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為提升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興趣和能力而創(chuàng)造條件,并以此推動學生的閱讀思辨與探索。讓語文課充滿生命的活力,還要注意將語文教學落實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體現(xiàn)在活用教材上,體現(xiàn)在活化教學形式,強化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
【關鍵詞】生命;活力;以學生為本;訓練;賞識;鼓勵;獨特體驗;推動;閱讀思辯探究
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語文學習是一個多層面、多角度、漸進的非淺性的序列過程。語文教育的范圍廣泛,從課內(nèi)到課外,從校內(nèi)到校外,直至延伸到社會、家庭。敢于沖破傳統(tǒng)和封閉的教學時空、教學媒體、以適應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因此說,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大。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工作在面臨課改的新任務,革新課程內(nèi)容,更新教育觀念,探索教學模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當今的語文課堂中我們應當以學生為主體,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要依據(jù)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愛好,突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點,通過“讀”與“說”的結合,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生命體驗于閱讀解讀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為提升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興趣和能力而創(chuàng)造條件,并以此推動學生的閱讀思辨與探索。這就要求教師在廣闊的教學環(huán)境中與教學資源中,以活動化的課程與教材為依托,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思維態(tài)度、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zhì)為己任。
一、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首先應該要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
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說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形成就在語文的課堂上。一堂好課就像藝術珍品,讓人津津樂道,回味無窮。要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首先在課堂上要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因為,在課堂上,時間是學生的,空間是學生的,是學生在學習語言,因此理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為了充分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活動,教師就要當好學生和課本之間的“媒婆”。教師能夠調(diào)動學生對教師提出的新問題的想象和思考,形成科學的、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知識鏈,同時,構建學生自己的意義,納入學生自己的認識。
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能夠通過“激趣、初讀、感受、交流、讀誦”等引領學生,憑借學生的知識體系基礎,以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為了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我是這樣設計《飛向月球》的教學過程的:
一)設計理念:
讓學生通過學習,感悟宇航員工作的艱難,認真負責的精神,領略現(xiàn)代宇航技術的先進,以及人類開發(fā)利用月球的決定信念和偉大的氣魄。
二)設計過程:
①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初讀課文后)我們和三位宇航員一起經(jīng)歷了“飛向”月球的全過程,你們遨游月球之后,你們最想告訴我們這些無緣飛月的人什么感受呢?
②整體回顧,循疑而進:你們準備怎樣向我們介紹“登上”月球的情況?
③激發(fā)質(zhì)疑:(師):聽你們介紹完“登上月球”之后的情況后,我又讀了讀課文的題目,此時,我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你們能夠猜猜我的疑問是什么嗎?(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針對課題發(fā)現(xiàn)問題:為什么課文不以“登上月球”為題而以“飛向月球”為題?
④引導激勵,解決問題:請課文中找出“飛向月球”的理由,并把自己的理由說說一說。(引導學生學貴有疑,自己解決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讓學生充分展現(xiàn)自我)
⑤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要求學生主要圍繞:“飛向月球”的理由之一——課文主要通過描寫“飛月”的感受,讓我們明白宇航員工作的艱難、認真負責的精神、現(xiàn)代宇航技術的先進;
“飛向月球”的理由之二——讓學生領悟人類目前受科學技術的限制,平常人還不能夠登上心馳神往的月球,這還只是人類一個美好的愿望,因此只能用“飛向月球”。
⑥精讀細品:當你們遨游太空,登上月球以后,你們最想告訴人類的是什么?怎樣向我們介紹你的感受呢?(讓學生通過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和句子的朗讀和介紹,體會宇航員的“飄”的感受和認真負責、訓練有素以及宇航員工作的艱難和宇航事業(yè)的先進……)
二、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其次應該要以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
語言是一種技能,要掌握它,必須通過無數(shù)次的訓練,要讓學生聽得清楚,說得明白,讀得流暢,寫得正確。基于這些,我們在語文課堂上加強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但有屏棄了那種機械的反復的抄寫和走過場的為讀而讀。我們力求讓學生參與感受思想與情感的萌發(fā)、碰撞、交流,優(yōu)化教學過程。
在學習課文生字詞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識記,然后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記憶等方法。雖然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生字詞不是學生學習的重點,然而學生用最少的時間進行最高效的記憶還是至關重要的。如,為了讓學生正確運用“蓬松”的“蓬”和“帳篷”的“篷”時,我們引導學生根據(jù)字義來加以記憶,“蓬松”就是像亂草一樣很亂,而搭建“帳篷”則必須要用上竹竿之類的東西,所以“帳篷”離不開竹子頭。另外,在教學“灌溉、大概、慷慨”“威脅、和諧、協(xié)作”等詞語時,都是引導學生自己根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記憶。
在學習《船長》這篇課文時,我構建了綜合性、實踐性于一體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形成了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在《船長》的學習中,我首先通過引導學生充分朗讀課文的第25小節(jié)至第30小節(jié)的內(nèi)容,然后讓學生結合課文體會文章中“指揮著、控制著、領導著”的含義,從而進一步體會船長是一尊“黑色的雕像”的深刻含義。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感悟船長的視死如歸、心中只有他人,忠于職守的精神,展現(xiàn)出一位舍己為人、忠于職守的英雄形象。
三、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還要賞識學生鼓勵學生的獨特體驗
語文課堂是一個利于兒童發(fā)展的“兒童樂園”,孩子們倘徉在這個“兒童樂園”里,可以真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無拘無束地塑造并張揚自己的個性;可以在神思飛揚中真正展現(xiàn)自我,釋放本真,讓所有的孩子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特體驗。師生雙方都能在上課的快樂中發(fā)掘創(chuàng)新的潛能不,舒展個體生命的靈性,讓語文課堂溢滿生命的激情,綻放絢麗的個性之花。
在學習《山谷中的謎底》時,我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體驗,整合課內(nèi)外學習的資源,讓學生通過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積極的探究實踐,了解雪松在逆境生存的原因,感悟在困難時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尤其是在教學時,又迎來了我校的家長開放日。孩子們都洋溢著快樂和燦爛的笑容。希望孩子們能夠在家長的面前亮出自己的風采,向家長交一份滿意的答卷。課堂上,我首先要求孩子們向家長介紹山谷中的謎是什么?孩子們踴躍參與,很快就用自己的語言向家長作了介紹。接著又讓孩子們介紹了山谷中的謎底。此時,我又設計了一個疑點,讓孩子們猜想家長的疑問,由此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朗讀課文,解決問題,明確雪松在大雪積壓下反復地彈、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從而使其保持“蒼翠挺拔、完好無損”。最重要的是,后來,我又讓孩子設身雪松經(jīng)歷了風雪之后,對風雪和“自己”(雪松)的體驗和感悟。課文在結束之前,我又引導孩子們介紹自己收集的一些類似的故事加深自己對謎底啟示的理解。孩子們有的敘說了自己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有的敘說了自己委婉地與家長周旋、妥協(xié),尋找更好地發(fā)展的機會;還有的說自己如何面對當今學習中和生活中的壓力和困難……
對于孩子們的探究和思索,我都給予了激勵和賞識,家長們也對孩子們流露出的思維活動和個性特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課堂上因為注重語言文字內(nèi)涵的挖掘,注意將學習引入現(xiàn)實生活,引起了孩子們的共鳴,達到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在課堂上侃侃而談、暢所欲言,把自己對山谷中的謎、謎底以及人生的啟示的獨特體驗都一股腦兒說了出來,使語文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四、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還要注意能夠推動學生的閱讀思辯和探索
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還要注意能夠推動學生的閱讀思辯和探索。這樣的課堂還應該是一個多向的“對話場”。在這里,師生平等對話,生本自由“交談”,預設和生成并存。如在教學《夾竹桃》這篇課文時,我將課文的最后一個部分首先揭示出來,讓孩子們朗讀質(zhì)疑,通過孩子們的反復朗讀,孩子們很快就產(chǎn)生了疑問:“這樣的韌性”指的是什么樣的“韌性”?“從哪里可以看出夾竹桃有韌性?”“夾竹桃引起我哪些幻想?”……這樣,我就循著孩子們的思路,引導孩子們朗讀感悟課文的第4自然段,激發(fā)孩子們閱讀思辯感悟夾竹桃的韌性。接著,我又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究課文,體會月光下的夾竹桃引起了“我”哪些奇妙的幻想。教師從月光下的夾竹桃為什么會引起作者的幻想以及引起了哪些幻想這兩方面著力引導學生加以探究。……這樣,不斷地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思維和探究的平臺,孩子們的閱讀思辯和探索的能力也在語文課堂中不斷推進,這樣的語文課堂也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好課是教師與學生生命的共同融入。讓語文課充滿生命的活力,就是要寶愛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追求教師與學生生命的共同融入。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我們教師要精心設計靈活而實用的教學活動,誘導影響和直接參與活動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對活動過程和效果給以評價,督促學生按預期的活動目的完成活動;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隨時覺察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遇到的困難,了解學生的原始思想 情況,并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shù)卣{(diào)整教學策略,給予方法指導,動作示范或輔導幫助,使學生活動的過程能夠順利地展開。另外,讓語文課充滿生命的活力,也要注意將語文教學落實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體現(xiàn)在活用教材上,體現(xiàn)在活化教學形式,強化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