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英
小學生的語文課應該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因為只有充滿生機、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才能使小學生產(chǎn)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動力,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小學語文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呢?那就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至關重要的。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在此,我將多年教學實踐中我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嘗試和大家交流一下,以期能取得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培養(yǎng)學生識記漢字、理解字詞的基本能力
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著意于培養(yǎng)學生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和寫好漢字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小學生要有較強的獨立識字的能力,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要累積認識3000個漢字,其中要有2500個左右的字會寫。《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識記漢字方面提出的要求,強調了識記漢字的重要性。豐富的詞匯儲備是學生形成閱讀能力的基礎。一定程度上來講,學生掌握的詞匯的豐富程度,決定著其閱讀的水平高低。其次,教師在對教材課文的教學過程中,要訓練學生在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中正確理解字詞意思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嘗試著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針對教材中的課文,學生要能夠依據(jù)自己語文知識的積累,推斷出有關詞句的內(nèi)涵,理解詞句的表達效果。由此可見,唯有學生識記漢字、理解字詞的基本能力提高了,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能力才有可行性,才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
二、善于適時設疑,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語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設置疑問,以便更好地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一篇篇課文的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字詞,掌握閱讀和理解課文的方法,進而形成閱讀能力。
小學生年齡小,活潑愛動,相對于成年人來講,他們的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一些小動靜或者新鮮的事物所吸引,更容易走神、開小差。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和現(xiàn)象,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這些活潑可愛的學生們能夠自覺、主動地提出問題,或者是主動積極地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段的特點,不失時機地設置一些互動游戲,如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提問題等。當然,在教學進程中,為了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教學進度能否為學生所接受,教師也需要以提問的方式來檢驗。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自己對老師講解的內(nèi)容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徹底的地方,如果問題不涉及教學進度快慢的問題,教師就可以只是針對問題給學生以解答。如果是因為教學進度太快,教師則要調整自己的教學進程,以便能夠給學生以更好地講解、引導和啟發(fā),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精力的集中程度,要抓住有利時機,通過設置一定的問題,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愉悅情境,巧妙地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以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在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
小學生相對于中學生來說,在學習的過程中更需要教師多給予指點和引導。同樣小學生正處的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有著很強的可塑性和旺盛的求知需求。
小學語文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就要教會學生預習。在預習指導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教學新課之前通讀課文,為此教師可以給學生列出一個預習提綱,提出一些預習的注意事項和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如先讓學生讀自讀課文,并借助工具書識記一些重點字詞,達到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再給閱讀過程中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做上標記,以便在教師教學課文的過程中,針對性地進行突破;接下來,教師要求學生通過預習來得出自己的讀書體驗和感悟。這種預習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
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精讀課的教學,教給學生一些獨立閱讀的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在精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師生一起共同學習課文的生字、生詞的方式,引導學生通讀一下課文;然后,通過師生共同閱讀并分析課文,讓學生掌握課堂學習的重點、難點和課文中的關鍵詞、關鍵句,理解課文的大致內(nèi)容和寫作結構;接下來,可以以精讀帶略讀、以課內(nèi)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的教學方式,傳授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培養(yǎng)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
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單靠小學階段幾冊教材上的幾十篇課文的教學還很不夠,作為語文教師要通過教材課文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一方面,教師要拓展延伸閱讀教學資源。在教學備課的過程中,要豐富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廣泛搜集和查找與課文教學相關的學習資料,如一些逸聞趣事,可以在課堂上展開的小游戲,可以啟發(fā)學生心智的小故事等。教師可以將這些資料很好地融入到教學進程中,以自身行為示范、引導學生在課外去更多地參閱一些書籍,以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和閱讀視野,從而既增加了語文知識,又提高了閱讀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某個作家的某篇文章時,可以拓展延伸到這個作家的其他文章的閱讀,或簡要介紹其他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主要故事情節(jié)、主要人物等,激起學生一睹為快的好奇心和閱讀欲望,從而也能讓學生在對比分析中學習閱讀的方法,產(chǎn)生對閱讀的濃厚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語文教師采取靈活的閱讀教學策略,在強化學生識記、理解字詞的基本功練習的基礎上,著意于以課堂提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并注重學生廣泛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實踐證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制定循序漸進的教學計劃,強化教學目的,并實施一些有針對性的閱讀教學方法,來培養(yǎng)和發(fā)展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如皋市搬經(jīng)鎮(zhèn)常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