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必修五課本選錄了魯迅先生的名篇——《記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被公認為比較難教的課文。怎樣在新課標的視野下教出新意,是值得我們探討的。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魯迅及其作品的當代價值和意義絕不是某個人或某個政治集團所獨享的,而是普世的,是中國人乃至全人類精神文化發展所需要的。他是從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國人的精神以至整個人類的人性。因此,今天我們再和學生閱讀魯迅的作品時,應該更多的從“人”及“人性”的角度出發,站在這樣的制高點上,再從語言細部入手來研讀魯迅作品。
基于以上兩點,筆者嘗試“大處著眼,小處入手”的教學方式,從“人”及“人性”這一“大處”出發,再由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小處”(細部)入手,設計并組織學生探討蘊藏在文本中的核心問題,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打通,進而推動學生語文素養和精神、情操、人格的提升。具體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一、導入
“生命”及“人性”是魯迅先生孜孜關注的焦點,是魯迅作品的主旋律。那么同學們認為人需要具備怎樣的特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呢?今天我們要讀的這篇文章里那段歷史往事中,又出現了哪些人生造型呢?(同學們探討交流“人”的內涵)
二、分析理解作者關于“真的猛士”的評價及其內涵,感受理解作者對虐殺生命的當局者的憤慨之情
精讀相關語段,探討以下問題:
(一)劉和珍是一個怎樣的人?閱讀后請用三個詞概括其特征。
(二)作者在本文中對幾位女子進行了高度評價?請找出這些文字品味理解。
(三)對于劉和珍等幾位女子,作者稱她們為“真的猛士”,你認為這樣的評價恰當嗎?
小結、思考:這樣的“真的猛士”,你認為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呢?
(四)研讀第一部分中第三段,哪些詞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對于“非人間”、“它們”,聯系全文說說你的理解。
(五)第四部分中,作者說:“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誰“下劣兇殘”?到怎樣的地步?結合文句具體說明。
小結、思考:“下劣兇殘”的人被作者稱為什么?這類人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嗎?“非人”,你認為此種說法恰當嗎?能否為這類人再擬一個你認為恰當的名稱?
三、分析理解作者關于“庸人”的評價及其內涵
文中第二部分除了“真的猛士”,還提到了一類人,作者稱之為“庸人”,細讀此部分和第四部分,思考問題:
(一)為什么說當時是“似人非人”的世界?
(二)“庸人”的特征是什么?(結合文句說明)庸人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嗎?
(三)在第四部分中找出作者對“庸人”說的一句話,體會其含義。
小結、思考:請再為“庸人”擬一個恰當的名稱。想想當時的社會是由哪幾種“人”構成的?這樣的狀況今天依然存在嗎?
四、分析理解作者對“茍活者”的評價及其內涵
文中塑造了在特定歷史瞬間出現的種種人生造型:真的猛士、非人的當局者、似人非人的庸人,還有一種人,作者稱為“茍活者”,你認為魯迅先生把自己歸為哪類人?請在文中找出證據。
(一)細讀相關語段,在文中找出語句,概括說說“茍活者”有哪些特征?
(二)細節點撥:“茍活者”為什么“茍活”?怕死嗎?細讀第六部分,說說“茍活者”對生命的態度。(和“真的猛士”、“非人”的“當局者”作比較)
小結、思考:遍覽了在特定歷史瞬間出現的種種人生造型。那么,要具備哪些特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呢?魯迅先生旨在塑造怎樣的國民靈魂呢?
五、理解“有話說”和“無話可說”的內涵,欣賞“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的行文方式
請找出文中關于“說”與“不說”這一矛盾的句子,說說其緣由和內涵。
細節點撥:
(一)聯系具體語境,說說每次“說”與“不說”的緣由。
(二)這幾句話可否看作文章的線索?說說理由。
六、探討“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的原因
(一)作者為什么既覺得“有必要”說話,又覺得“無話可說”、“沒有什么言語”呢?產生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細節點撥:
1.人在什么情況下會“無話可說”呢?“有必要”,那么“必要”意味著什么?人在什么情況下會覺得“有必要”?
2.人的內心有兩種力量在交錯碰撞、此起彼伏,才會覺得“無話可說”,又覺得有說的“必要”,是哪兩種力量呢?(明確:洶涌澎湃的感情和冷峻凝重的思考,即感情和理性)
(二)美讀:在讀中感受情與理的轉換交融之美
請在文中找出情理轉換交融的地方,細細品味,想想應該怎樣讀,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嘗試美讀。(教師可先找出一部分范讀,然后學生小組內探討美讀方案,選出組員進行美讀展示)
七、拓展應用,深化主題
讀完這篇文章,根據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仿照示例,為“大寫的人”寫兩句話:
大寫的人,敢于在面對專制時奮起抗爭;
大寫的人, ;
大寫的人, 。
設計說明:教學設計的二、三、四環節是從“人”及“人性”這一魯迅作品精髓的“大處”出發,從“真的猛士”、“庸人”、“茍活者”等詞語這些文本“小處”(細部)入手,從“無話可說”、“有必要說”的矛盾這一文本“小處”(細部)入手,組織學生探討“真的猛士”、“庸人”、“茍活者”等詞語的文本深層含義,帶領學生探討“無話可說”、“有必要說”這一矛盾背后作者的內心情感及人文精神,從而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打通,進而推動學生語文素養和精神、情操、人格的提升。
(董素一 江蘇省句容市實驗高級中學 2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