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的基礎理論知識,語文課程對高職學校其它專業課程有著基礎性的意義。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強化讀、寫、聽、說等基本能力的訓練,以利于形成現代社會發展的職業能力與生存能力,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可見,五年制高職語文課程還具有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不同的特點。它應更加著眼于基礎,突出能力訓練,注重語文課程的應用性,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建構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在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強語文鑒賞與感受能力,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感受與思考,積累寫作素材,提高有利于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的實踐能力。
應該看到,目前江蘇省五年制高職學校所使用的語文教材(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2版語文教科書)的設計理念與當下高職語文課程特點相吻合。這套語文教科書在文體組元的同時,特別通過“表達與交流”板塊,設計了口語交際與寫作內容,使學生從口頭與書面兩個方面來培養和鍛煉自己的能力。
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在學校課程設置課時不變的情況下,教學內容增加了,教學任務繁重了。面對此種現狀,大部分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閱讀與欣賞”部分,對“表達與交流”“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則采取了這樣的“技術”處理:或者是用極短的課時勾畫重點,或者是布置學生課后自學,或者是干脆不教。
但細細深究卻有諸多問題:一是此種教學不再是完整的語文教學,新教材的教學單元由“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三個部分構成,這三個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教學整體。二是削弱了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新教材更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文的能力。
總的說來,這些處理方式或多或少地背離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根本。但新教材教學內容多與課時安排緊又確實存在矛盾,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如何通過整合教材資源,設計符合學生實際認知規律的讀寫序列,在學生和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架設相融的橋梁,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師思考的價值所在。
一、高職語文讀寫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一)高職語文閱讀或寫作課堂呈現單極化的態勢
目前高職語文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重視語文課文的解讀,不少教師精心準備課堂講解,生怕講得不全不透。從課堂實際來看,不少教師布置的語文作業不是課后練習題,就是某種輔導資料上的相關習題,很少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這種做法背離了我們語文教學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根本宗旨,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語文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學校語文教育的方向,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同時,教師在訓練學生寫作時,僅僅關注教材“選文”,但是,在如何使用“選文”上,存在閱讀為寫作的“附庸”或寫作為閱讀的“附庸”的焦慮,最終導致追求閱讀或寫作的單極化,從而產生灌輸式的“講讀閱讀”與單純地為寫而寫的兩個獨立的學習領域。
(二)當前高職寫作教學呈現出“沒的教”、“沒法教”的態勢
目前高職寫作教學實際存在兩種形態:一是教師布置作文題目,學生寫作,教師課后批改。這種寫作教學顯然缺失了教師在學生寫作過程中的指導作用;二是教師大多不用或僅僅參照課本中的寫作教材,而用自己設計或構建的“另一個寫作教材”從事寫作教學。而后一種寫作教學往往成為優秀教師的特例課,或一般以競賽課、公開課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學校的日常寫作教學常常還是以第一種形態為多。也就是說,“沒的教”、“沒法教”,幾乎是高職寫作教學課的常態。這說明,高職普遍沒有寫作教學計劃,缺乏有效的實施手段。
二、優化高職語文讀寫結合課堂的策略
從讀寫的起源與歷史的淵源、發展來看,讀和寫應該是同時產生、同步發展的。讀是理解吸收,寫是理解表達。有理解性的吸收,才會有理解性的表達。抓住它們之間的聯系點,系統地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不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徑,而且是提高學生聽、讀、說、寫各項能力的重要途徑。
策略一:提取訓練點,夯實學生讀寫基礎
語文學科的知識雖然包羅萬象,但必有知識的內在聯系的規律和精華所在。根據高職語文課程標準,緊扣教材,分文體,按照讀寫結合點,以讀帶寫,以寫促讀,進行系列訓練,做到“一把鑰匙開兩把鎖”,使讀與寫的能力同步提高,為培養高職學生的語文素養與創新能力創造基本條件。
目前2012蘇教版高職語文教材按文體可以列出36個讀寫結合點,即36個讀寫訓練目標。每個訓練目標又由“課內讀寫指導”“習作示例簡析”“讀寫結合訓練”“反饋與檢測”構成訓練系統。以“讀寫結合點”為小目標,以課文為例,以讀寫訓練為途徑,以提高讀寫能力為目標,從而提高語文素養和創新能力。訓練時要求從整體上把握“序列”,明確各個“讀寫結合點”是屬于序列中的哪個部分,它與前后內容的聯系,并按一個一個的“讀寫結合點”進行系列訓練,使之前后連貫,有點及線,由少到多,由大到小,達到總目標。
策略二:組合訓練,促使寫作能力的提升
如果說能力訓練點序列的設計體現的是語文的工具性,那么我們還可以結合教材每個專題,注重排列組合的內容。制約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除了方法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語文素養。許多高職教師對語文的人文性特征有些漠視,所以必須重視對教材內容的閱讀于鑒賞、表達與交流。
蘇教版2012高職語文教材以專題和文體組元,讀寫結合可以與專題結合,而非課文結合;不僅僅與寫作方法指導結合,而且與單元的人文主題有一定的聯系。例如與各專題前面的“專題提示”對應結合。如第四冊第三單元專題為“說明文”,“寫作指導”就可以分別對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作介紹。總之,教材中的“讀”與“寫”是專題整體的結合,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全面結合。
策略三:華中求實,突出重點,強化學生的讀寫意識
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講求實效,突出重點,精講多練,才能省時高效。怎樣突出重點,精講多練呢?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讀寫訓練題目,并圍繞讀寫結合點來體現訓練的重點。從高職一年級至三年級的讀寫訓練計劃,每學期設置8個讀寫訓練重點項目,堅持胸有全冊,著眼組文,從課入手,課有重點,點點相聯,反復訓練,逐步提高。
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進行讀寫結合訓練。可以擬出下列題目及寫作要求。
1.《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這一題要求分析林黛玉的性格,可以根據課文中描寫黛玉的材料來寫:①外貌特點表現性格;②對別人的應對、談話表現性格。
2.《“勞什子”和“命根子”》
這一題要求分析賈寶玉的性格。“命根子”是賈母等人物對寶玉所寄托的希望,而“勞什子”則反映了寶玉對此的蔑視。教師可指導學生就這一對矛盾來進行分析。
3.《王熙鳳在賈母面前的哭和笑》
這一題要求分析王熙鳳的性格。引導學生抓住王熙鳳在賈母面前的哭和笑來分析她的性格,一是分析性格,二是分析王熙鳳和賈母之間的關系及其性質。
這些作文題是“引子”,它牽動著學生自讀課文、欣賞課文、綜合提煉課文的思緒。正是有了這些作文題,學生讀課文、聽講授、作筆記才格外有動力。它牽動了學生的寫作、表達、交流,學生獨立分析課文的能力得到培養。
策略四:課內外結合,拓展學生讀寫視域
一個完整的“讀寫結合”,不能僅僅以完成課文與寫作指導的結合為終點。蘇教版教材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教材與一定的課外閱讀互相呼應,形成探討鏈、活動鏈。因而與之相應的“讀寫結合”必須同步拓展練習的空間。
教師必須學會“擴大戰果”,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專題向課外閱讀延伸。1.提出與專題內涵相關的問題。2.介紹類似文本。3.交流自我見解。這些“任務”有閱讀方面的,有寫作方面的。這樣做可以從不同角度對學生的思維作橫向拓展,向縱深挖掘,使學生形成寫作時深挖廣聯的積極思維,為寫好文章打下最重要的“頭腦”基礎。
參考文獻:
[1]洪宗禮,柳士鎮,倪文錦.母語教材研究(第6卷)[C].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2]潘新和.語文:回望與沉思——專業大師[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3]高效課堂:模式與案例(語文)[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馬原 南京財經學校 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