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俊,唐紅珍,劉 進
(江南大學 商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實踐教學是鞏固會計理論教學和加深專業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會計人才的重要環節,也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操作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是高等教育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在會計本科專業培養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這是會計專業能力貼近崗位、服務就業的重要體現,但是,傳統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還存在的一定的不足:首先,會計本科專業培養往往是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體系及內容沒有科學地細分,無法體現各種能力的內涵及關系,無法對實踐教學進度進行科學有效的設計與控制;[1]其次,傳統的會計專業實踐受制于實訓條件,都是采取集中性上機實踐,無法滿足學生全天侯、分時段的訓練與考核需求;第三,由于缺乏校企實踐合作平臺,缺乏實時交流與反饋,造成實習指導與監督的針對性不強,很難綜合評價校外實踐效果;[2]第四,由于會計實踐的相關資料只能由軟件公司開發,周期太長導致資料的更新太慢,模擬實踐與公司業務實際之間有較大的差距,而學生在企業實習的內容和資料又無法轉化為實訓資源。這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會計專業理論教學的效果,制約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全面提升。
基于新時期會計專業培養目標,充分利用課堂、課后和校外的實踐資源,改革實踐教學內容與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與操作能力,以實現學校教育與工作崗位的對接。
通過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改進傳統的以理論教學為主的培養模式,突出理論與實踐并進、教學與科研并舉、創新與創業并重的發展理念,增加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系統性、科學性和針對性,構建課堂與課后、網上與網下、校內與校外的多維遞進式的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1.完善會計專業現有的實踐教學體系
從大一到畢業,通過安排課程實踐、綜合模擬、專業實踐等系列實習,優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的關系,形成全方位和系統化的專業實踐體系,使會計專業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運用與驗證。

圖1 :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結構
2.提升會計專業學生實踐操作水平與能力
通過將專業認知、課程實踐、專業實踐的結合,使學生在實習、實踐中不僅鞏固課堂教學中的知識,而且提高專業操作技能和水平,增強對會計工作崗位的適應性,滿足學生升學與就業的需求。[3]
3.豐富會計專業教學與科研的內容與形式
實踐教學的改革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實踐教學的深入開發,能夠帶動師生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在完成教學計劃和任務的同時,又能夠開展形式多樣的科研、競賽與交流,全方位地實現實踐教學、理論教學、科學研究的互動發展。
基于會計專業培養目標,從課堂與課后實踐、網上和網下實踐、校內和校外實踐三個維度,設計了會計單元實踐、綜合模擬、專業實踐的“三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突出了會計專業的教學特色與會計崗位的能力需求。第一層次是依托會計專業課程開展的單元分散模擬實踐,包括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高級財務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等課程的單元模擬實驗,讓學生認知原始憑證、賬記賬憑證、賬冊、差錯更正,以及基本的業務處理流程;第二層次是在單元模擬實操基礎上以任務模塊為導向進行綜合電腦會計模擬實驗和手工模擬實驗,讓學生掌握企業賬務處理全部過程;第三層次是基于會計崗位開展的校外專業實踐,設置了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相結合的分階段、遞進式專業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會計專業技能,以適應會計工作的需要。

表1 :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分層表
三個層次各自是獨立的,分布于各個不同的年級和階段,但又相互銜接,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通過對會計培養任務的分解,明確了以企業會計業務為載體的任務設計思路,對各專業課程教學和實踐內容的選擇標準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課程實踐模式,轉變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和課程教學,從理論教學、業務操作、綜合模擬三個維度,通過“網上實驗預習系統”、手工模擬記賬、電算化、ERP實訓等途徑,實現對會計基本業務、重點業務、綜合業務的操作與實踐,輔以社會調研和參與科研、創新訓練等,形成從知識點到能力點到應用點的專業教學與實踐模式,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來強化相關理論知識,提升職業發展能力。

圖2 :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任務分解
實踐平臺的建設一直是實踐教學的核心部分,是提高學生實踐與科研能力的重要載體。實踐平臺的發展有助于整合實踐環節的資源,推進實驗室現代化建設,完善電化教學設施配套,保障教學實踐的效果。基于網絡發展和自主學習的需要,從學生自學、課程考核、在崗培訓、實踐指導四個維度,構建了“網上實驗預習系統”、“遠程模擬系統”、“網絡實踐交流平臺”等,實現了校內、校外的實踐對接與資源共享,滿足了實踐與教學、競賽與考核等需要,大大提升了實踐教學平臺的利用效率。此外,基于網絡可以實現校內實踐向校外實踐的延伸,通過逐步與校外實踐基礎建立網絡培訓和服務的接口,加強學生校外實踐的指導與監督,也為在職培訓提供了平臺和工具,豐富和拓展會計專業實驗室的功能。
實踐教學的設計必須以專業培養的目標為核心,圍繞學生專業能力的發展需求,以會計專業各課程的知識點、能力點和應用點為主線,以突出實踐教學的互動性、針對性和實戰性。實踐教學的設計要引入學生的評價,使得實踐教學的設計和安排更貼近教學、貼近學生、貼近需求。因此,通過對專業能力的劃分,基于實踐教學大綱和指導書,構建了實踐項目設計、任務設計、模擬題庫設計、教學課件設計、教學方法設計的“五維度”的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根據學生對實踐教學的評價,進行有針對性的效果分析,及時發現實踐教學環節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并鼓勵學生通過實踐教學心得、體會和感想,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教學的開發、評價、考核中,以增強實踐教學的滿意度。

圖3 :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平臺結構

圖4 :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評價指標
基于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實踐環節分為“會計系列課程單元分散模擬實驗”、“綜合電腦會計模擬實驗和手工模擬實驗”和“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相結合”三個層次,將課堂內外、校內外的實踐相結合,突出了實踐體系面向學生、面向崗位、面向社會的設計思路,全面提升實踐的系統性和有效性。
基于會計教學的規律,以會計學主干專業課程為基礎規劃實踐教學內容,設計分階段、分課程的多維模擬實踐環節,增強課程學習的針對性;基于會計需求,設計多環節、多模塊的技能實踐體系,點面結合、分層遞進、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實現各專業課知識點、能力點和應用點的一體化和系統化。
根據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和任務,重視和加強基礎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教學,增加對實踐教學內容、任務、進度的管理與控制,真正實現課堂實踐與課外實踐對接,認識實踐與專業實習對接,校內模擬與校外實戰對接,滿足學生自我學習、自我實踐、科研創新的需要,[4]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
依托實踐教學計劃建立實踐教學評價指標,學生從實踐項目、任務、題庫、課件、方法設計等方面,對實踐教學進行全方位的評價。不僅可以了解實踐教學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進行實踐流程和效果分析,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過程和內容;而且可以通過對實踐教學的改進和完善,增加實踐指導老師的經驗,提高實踐指導老師隊伍的業務水平。
會計屬于應用型、技術型的學科,實踐教學對于會計專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專業能力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體系,體現了從宏觀到微觀的發展思路,突出了理論與實踐并進、教學與科研并舉、創新與創業并重的教育理念,提升了會計學專業教學效果。通過對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整體規劃,有助于挖掘與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提高實踐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促進實踐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環節、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互動發展。[5]此外,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僅有助于激發專業教師實踐科研的主動性,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勇于創新、勤于探索的積極性。
(注:本文系江南大學卓越課程《會計學》建設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207)
[1]秦曉東,謝八妹.我國會計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2):143-144.
[2]劉國城,楊麗麗.基于隱性知識外化的會計實踐教學師生互動研究[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2,9(2):105-108.
[3]金樹穎,劉華,朱琳.全面提升大學生會計實踐能力的教育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3,(9):271-273.
[4]汪榜江,朱芝洲,朱曉蓉.基于產學合作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重構與實踐[J].商業會計,2013,(20):112-114.
[5]李南.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優化路徑研究[J].商業會計,2012,(3):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