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黎明
摘 要:在人類進入信息化的今天,人們的社會交往越來越頻繁,語文能力越來越顯得重要。作為百科之始的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試圖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探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問題,目的是培養全方位的人才,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語文教學;思維;記憶;想象;綜合能力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在人類進入信息化的今天,人們的社會交往越來越頻繁,語文能力越來越顯得重要,作為百科之始的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予以大力提倡。”語文教學應該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而語文本身從其本質特征來講,對學生掌握信息和傳達信息起著舉重若輕的重要作用,它能夠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因此,語文教師更應該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以高度的責任感去研究教學方法,探索語文教學的更多功能,引導和教育學生成才。
那么,我們通過語文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哪些綜合能力呢?
一、思維能力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思維的唯一工具,沒有語言,就沒有思維。語文課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努力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的目的。其途徑有:(1)在教學中多進行遣詞造句的訓練;(2)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理解能力的訓練,如分析句子含義、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歸納、句式的變換等;(3)說話訓練,如根據教材內容說、教師指定題目說、同學之間問答說、課前三分鐘說等;(4)多角度、多體裁的同一題目的作文訓練、課文續寫訓練等,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記憶能力
語文教學中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對提高學生的知識積累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可以得知,學生在學習過后,短時間內會遺忘很多,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會隨著知識的減少而降低。為了鞏固學習效果,古人的經驗是“學而時習之”。如何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記憶呢?我的辦法是:(1)加強理解,盡量使學生對字詞句篇的有關內容深入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2)抓住關鍵詞句和重點段落來記憶;(3)理清上下文的關系以及課文的結構順序;(4)抓住課文的文眼來理解記憶,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其文眼就是“進”“退”二字。“進”是“居廟堂之高”,“登斯樓”時則是“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此時則應該“不以物喜”“而憂其民”;“退”是“處江湖之遠”,“登斯樓”時則是“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此時則應該“不以己悲”“而憂其君”;所以“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課文結構就自然清楚而明了地顯現出來,何愁學生把這篇課文記不住?何愁學生把這篇課文背不到?
三、想象能力
想象就是在過去感知材料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對已知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而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想象力的培養不僅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基礎,也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挖掘課文未盡之意。好的課文都是言已盡而意無窮的,很多作者也都善于在文章中留有“空白”,給讀者以無限的想象空間,以達到吸引讀者回味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多給學生訓練的機會,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去填補那些“藝術空白”。如,《豐碑》中,有三處描寫了將軍見到軍需處長雕塑般的身軀后神情的變化,這三次神情變化也就是將軍的三次心理變化的過程,那么,要求學生通過想象說出將軍的三次心理變化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對軍需處長這個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又如,課文《將相和》中“負荊請罪”這個故事,作者對人物的語言、神情、動作等都未作具體的描寫,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可以叫學生把這些相關的內容補充出來,既能夠充分理解課文,又能夠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對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寫作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在語文教學中,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感受能力、審美能力、說寫能力等,需要我們教師去進一步研究、運用并且提高,目的是培養全方位的人才,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搽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