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琰琰
3月14日,我們“送教下鄉”一行本著教學交流、教研共興,踏上了大洪古道山腳下的革命老區——雷湖。我有幸為雷湖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送去一節語文課。這個班的孩子,在語文課堂上機靈乖巧、大方從容、真實情趣。事后,雷湖小學用一篇題為《悠悠古道深 濃濃送教情》的報道給予我們敬意和肯定。當天,確實春寒料峭,山霧繚繞,悠悠古道深在山中,可這濃濃之情該如何溢于言表呢?唯有送一節真實、簡單、有效,充滿語文味的課,方以表達!正因為情動于此,才有了三“思”而后行,三“讀”而真實的《驚弓之鳥》的課堂。
一、“思”新引亂,“讀”在心到處
一“思”,推陳出新,滲透學法指導是我的初衷。于是研讀教參、解讀文本,花了許多心思,決定從思辨的角度入手,讓學生步步探求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滲透邊讀邊悟、做讀書筆記的學法指導。當我為自己的設計出爐而欣喜之時,用自己班的孩子試上了一遍后,我徹底茫然了!所謂的出新,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實不過是玄而又玄的東西,課文都沒有讀熟、讀懂、讀透,哪來的思辨和感悟?一味邏輯性地探求更羸射下大雁的原因,無疑是重回課文分析講解的老路,只不過我穿了件學法指導的外衣“掩人耳目”罷了。這一“思”引課堂方寸大亂,學生被我牽扯著無處適從!痛定思痛,首先要讓學生讀為先,起讀的點在哪?就是讓學生讀正確、讀流利!課堂開始,我及時捕捉個別學生優美的讀書姿勢,加以“樹典型”式的鼓勵,規范全班學生的朗讀姿勢,所謂身正,氣才暢,如此一番,讀書的架勢十足了。“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何為“讀”在心到處?就是告訴學生遇到讀不流暢的地方,反復用心多讀幾遍,做到一遍比一遍好。
二、“思”華引浮,“讀”在遣詞處
二“思”,華麗出彩,彰顯獨到。一開始,送教下鄉的課,我曾想過要追求精彩華麗,精彩到設計、到老師素養的展現、到多媒體的運用。但轉念一想,這樣的課堂我們見得還少嗎?你看,為了彰顯學生主體,“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你喜歡哪段就學哪段”“你是怎么想的”這類“流行曲”不絕入耳。表面上出讓了老師“平等的首席”,實際上無實用學法指導,放任自流。再看,吹拉彈唱,一樣不可或缺。課文還沒讀通順,就大發感悟,還沒來得及感悟透,就課外延伸,沒時間延伸了,就推薦閱讀,或留給課后思考!仿佛一節語文課就一定要完成聽、說、讀、寫能力的達標,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猶如一臺老師執導的春晚,越做越多,越做越美,實質是“華而不實”而已。這二“思”必會引課堂浮象亂生,決定褪去浮華,讀在詞語的理解上,“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出示第一類詞“驚弓之鳥、大吃一驚、信不過、孤單失群”,告訴學生這些詞的意思課文中就有,讓學生去讀去找,實際上是滲透“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學法指導。特別是“信不過”的理解,學生居然從兩個“?”中明白是不相信的意思;“大吃一驚”能結合兩個“!”來體會驚訝的語氣,說明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自主地運用這個方法。接著出示第二類“愈合、悲慘”,讓男女生分別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學生積極性高漲!最后,我出示課文中帶有兩個“直”字,但它表達的意思不同的句子,讓學生在語境中選擇它的不同意思。三個層次的詞語理解,學生參與度高,通過讀懂詞語的意思,將讀的梯度上升到了“讀懂課文內容”。
三、“思”全引繁,“讀”在體驗處
三“思”面面俱到,多元解讀。與其說是送教下鄉,不如說是秀課。原本,我就是如此定位的,這就影響了我追求完美。想要抓住朗讀,又想從語言文字運用入手;想要學生邊讀邊悟,又想讓他們學會質疑。一節課只有40分鐘,我們可以多元解讀文本,可以想得面面俱到,但做不到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細琢磨,生生相覷索無味”!“一課一得”,簡簡單單教語文,是語文教學的哲學思考。我已經安排了兩“讀”,何不以讀貫穿始終,讀出精彩,讀出真實!三“思”求全會使課堂繁瑣,不如“讀”在體驗處,師生分角色體驗朗讀。我告訴學生,讀懂了課文,要求就更高了,要讀出感情來。這篇文章讀好更羸和魏王的語言,就能讀出感情來。出示魏王的語言,讓學生從提示語中把握魏王說話的語氣,這個角色好把握,老師來扮演。更羸這個角色說話語氣不易把握,要自己在語境中去琢磨,把難度交給學生,并讓他們練習練習扮演更羸。學生躍躍欲試,我不急于選小演員,而是請三個學生找一兩出語言來試演,再確定其中的一名小演員上臺和我共同扮演。這名小男生果然讀得不錯。于是,我隨機將生成的第三個“讀”字寫在黑板上,不過這一次字體更大些了。
三思而后行,語文課不要華麗,要真實;不要復雜,要簡單!朗讀到位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充滿靈動的課堂才是實效的課堂!
(作者單位 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祁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