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啟明
《壹讀》出品人林楚方在2014中國新媒體創業大賽北京分賽預賽沙龍上,發表了一個演講,題目是《內容為王的時代真的來了》,和這次沙龍“顛覆過往和重新定義既有的媒體產業”的主題十分貼切。
演講的開頭,林楚方不改其八卦的習慣,說的是高曉松離婚事件:高曉松發布了去年已經離婚的消息之后,包括微博平臺和各種新聞客戶端立即推送,成了看客競相點擊的頭條。
林楚方把高曉松比喻成內容的制造者。
“如果高曉松能每周生產一條這樣的新聞,然后團隊和所有客戶端簽訂協議:你必須讓我產生的內容上頭條,否則我就不給你內容。那么接下來,高曉松就搖身一變,成為一個非常厲害的媒體人了——有穩定的內容生產,穩定的播出平臺,穩定的用戶群。”
這是林楚方對于新媒體時代內容生產的直觀理解。但是,這并不新鮮。在林楚方臨場發揮地道出這個比喻之前,高曉松在國內最大視頻網站優酷網制作的《曉說》已經熱播很久了。
作為高曉松專欄文章式的視頻脫口秀節目,“曉說”的名稱由其好友韓寒確定。在每周20分鐘一集的節目中,高曉松會談論一個熱門話題,打造視頻化的“高曉松專欄文章”。每個月《曉說》會邀請嘉賓制作一期特別對話節目,節目話題提前在網上公布,與網友全互動。
優酷網的統計數據顯示,《曉說》的總播放次數近兩億,集均播放次數超過329萬次。說高曉松是成功的自媒體人是沒有疑義的。
最近,在GQ撰寫名人專欄的王石女友田樸珺又簽約了樂視網,準備推出自制節目。名人寫名人、說名人,本身就是內容生產的一種模式,他們通過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和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內容獲得持續關注,再將這種關注變現。所以說,從內容的生產者與渠道的聯姻上來看,話題人物田樸珺牽手樂視和高曉松在優酷上開辟《曉說》的模式異曲同工。
高曉松、田樸珺這些跨界之人之所以為人關注,有八卦的成分,但通過其自身的背景、資源、平臺、才華,最終成就了他們自媒體人的成色。他們的一舉一動皆新聞,這是媒體產業時代的表征。
優秀的內容生產者從來不缺市場。恰恰相反,在渠道革命的背景下,優秀的內容生產者還會獲得更好的溢價。阿里巴巴先是投資了傳統媒體人李珉創辦的虎嗅網,然后又大張旗鼓地以5億元資本牽頭投資了21世紀傳媒,近期傳聞其又將以600萬元收購 “互聯網的那點事”的微博賬號;原財新傳媒調查記者趙何娟創辦的鈦媒體,又以“強強聯合”的名義與《商業價值》進行了股權合并;再早一些,騰訊以數千萬的資本,戰略投資了胡舒立等組建的財新傳媒。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投資者的目的,是優秀的內容生產者及其締造內容的潛力。
現在,脫離內容談渠道,或者脫離渠道談內容的邏輯都是不成立的。在新的媒體產業格局下,所有的媒體都是自媒體。而所有的渠道,只有通過內容才能變得卓越。就像被收購的“互聯網的那點事”微博賬號,如果運營者不加入阿里巴巴,這個600萬元的價格是嚴重不成立的。
所以說,自身努力、重視讀者,并強調互動的內容生產者,做不出好內容是沒有人相信的。他們不愁沒有市場。沒看見渠道巨頭們已經拿著資本蜂擁而來,嘴里還不停地叨咕著“我就是看上你這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