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軍 郝杰
譽滿天下,謗滿天下,是太平洋建設與其掌舵者所遭遇的現實。但正是在一次次的質疑之中,高調的太平洋建設和嚴氏父子頂住了重重壓力,通過聚焦與創新,將一家基建企業帶上了“2014世界500強”的高峰。與此同時,也開啟了籌謀與實踐的國際化之路。
7月7日的南京,雖已過了節氣的夏至日,但作為傳統的“三大火爐”之一,依然延續著獨屬于這個季節的熱度。
這一天,美國《財富》雜志正式向全球發布“2014世界500強”的最新榜單,太平洋建設集團排名第166位,名列中國大陸私營企業第一。首次參評入選便躋身中國大陸民營企業的龍頭,客觀上所印證的正是這家以基建為主業的民營企業的發展勢頭。
7月8日上午,“‘蘇太華系入選‘2014世界500強暨華佗論箭七月盛典新聞發布會”在南京隆重舉行。“蘇太華系”創始人、《新論語》總撰稿人、太平洋商學院院長嚴介和,太平洋建設董事局主席嚴昊,“蘇太華系”的精英代表,以及來自全國的企業家代表、主流媒體共約400人出席了新聞發布會。
太平洋建設再一次站上了榮譽的巔峰,成為目前最權威、最客觀的世界500強榜單上的一員。
質疑
今天回頭來看,太平洋建設的每一次轉折,都可以說是先試先行者所必然面臨的“際遇”。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成立至今,一方面因其崛起路徑的不同尋常而廣受外界質疑;另一方面,又因其每一次都能把準市場經濟的前沿脈搏,進而得到不斷的發展壯大。
如果自2006年,嚴介和廣受媒體質疑、銀行連環催債之時就一蹶不振,或許太平洋建設的未來發展將無從談起;如果在開拓BT模式之時,太平洋建設在質疑中戛然而止,或許PPP的模式還要很久才能陽光式生存。但市場正因為探索者的勇氣與實踐,才回饋以榮譽和成就。
太平洋建設的典型之處,正在于它經歷了民營企業所面臨過的所有困難,又趟過了民營企業不得不涉入的險灘。最終歷練而成的生存邏輯,亦是值得中國企業所借鑒與參照的。
與大多數民營企業一樣,太平洋建設集團誕生于中國政治出現重大轉折之后的新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政治的春天里,國家確立的改革開放政策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目標任務,使得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如雨后春筍,中國經濟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新景象,向國人及世界展示了一個民主、富強、充滿活力的偉大國家的崛起。在這其中,太平洋建設集團在創始人嚴介和的帶領下,畫下了極具代表性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果站在歷史的角度看BT模式,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它就像曾經的包產到戶之于農業一樣,使中國的基建事業漸成星火燎原之勢,繼而成為中國未來投資的主旋律。
美國房地美公司市場風險前副總監關萍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采訪時表示,BT模式解決了資金來源問題,是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應用的建設模式。
雖然先試先行了近二十年,但對于BT背后所蘊含的風險,一直在業內廣被討論。
如果BT能夠納入市場與法律框架之內,無疑是一個建設未來的好模式。它所帶來的社會與經濟效益無疑是巨大的。
從上而下地推進,繼而用市場激勵有資金實力與建設經驗的企業廣泛參與,用法律來約束地方政府的違約問題,也將對BT、PPP的健康發展起到有效的推動。
在7月8日接受記者采訪時,嚴介和對這幾種模式的未來也給出了他的解讀:BT是短線,將需要5到7年時間;BOT是中線,需要25年到30年,BOOT則是永久的。“蘇太華系”創始人嚴介和沒有改變,并不因為受到質疑,就不對未來予以判斷,也不會因為懷疑就停下擴張的腳步。
2005年登上胡潤中國百富榜榜眼,在BT模式之下做得風生水起,以及如今乘著入圍“2014世界500強”的東風而高調出海,每一次跨越式的抉擇都面臨著廣泛的質疑。但回過頭來看,嚴介和與太平洋建設所走過的突圍之路,也讓人不勝感慨。
太平洋建設所取得成績,與其二十年如一日聚焦基建模式的創新息息相關。
從“層層分包”到“資金鏈斷裂”等重重質疑,在蘭州新城建設這個千億元規模的項目中被引爆。就像過去數年嚴介和所經歷的一樣,媒體時時的窮追猛打始終令其成為新聞人物。
對于蘭州新城項目,質疑者所聚焦的是資金流和環保問題。而看好者則是看到了這種模式帶給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動力。關萍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采訪時就坦言,西部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地區,更需要地方政府與民間資本實現良性互動,來推動經濟建設的加快進行。
嚴介和對于質疑也沒有回避,他介紹,蘭州項目所采用的是“國際式BT”運作方式,也就是說,在項目建設期間,地方政府不用在建設期間拿出30%的匯款,建設資金全部由企業墊資。
2012年11月21日,蘭州市城關區官方網站發布的《城關區大規模拓展城市發展空間》一文中描述,參與蘭州新城建設的除太平洋建設外,還有知名地產開發商碧桂園的身影,后者將投入600億元進行土地一級開發整理、后期實施基礎建設、文化旅游綜合體、生態園和商住、城市綜合體建設等項目,完成城關區的“北擴”。
可想而知,這種新式的BT運營,無疑給企業的資金與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是媒體與業界的擔憂所在。
財經評論人士也指出,這一方式的關鍵是未來政府能否足額支付資金,如果新城建設非常成功、政府守信用,支付回購的模式就是花未來的錢為今天所用,集中力量辦大事。如果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新城建設失敗,那么所謂的新城就會成為一座鬼城。
而太平洋建設的關注所在,卻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收獲。不僅是將荒山開辟成蘭州新城本身,其帶來的環境效益、民眾福利都將是不可估量的。
對于外界所擔憂的政府的信譽問題,嚴介和則說出了對蘭州新城的打算:“資金困難的話,太平洋建設就結親窮政府,陪它一路走下去,走上十年二十年,如果它從沒錢變得有錢,從窮變成不窮,它(地方政府)就有信譽了。”endprint
曾經有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叫做《民營企業的十種死法》,文中談到每年中國有上百萬家民營企業走向倒閉和破產的邊緣。它們或是因為內功修煉不夠,或是面臨國有資本的擠壓,或是轉折時期擇路不確……最終被市場大浪淘沙,瀕于失敗。反觀太平洋建設所遭遇過的謗譽,其之所以能夠依然生存且不斷壯大,客觀說明的是其抗風險能力,以及在轉折時刻所選擇的正確方向。
民營企業太平洋建設的生存哲學,從對蘭州新城的建設中或可窺一斑。它既要在風險邊緣不斷地創新,同時又要保證未來的持續發展。這是一個難題,但不代表不能實現。
如今,經過兩年的運籌帷幄,蘭州新城即將竣工,這應該是給質疑者的最好答案。
聚焦
如果說聚焦基建是太平洋建設心無旁騖的寫照,那么深耕BT則可以稱為業務模式的創新。聚焦與創新,是太平洋建設能夠取得今日之規模與佳績的注音。
作為中國基建領域的領跑者,看到如今從上而下的PPP推進,無疑讓嚴介和對未來的預期更為樂觀。某種程度上,這就像2002年國家允許民營企業申報總承包資質異曲同工。彼時,太平洋建設一舉成為國內第一家也是當時唯一一家擁有國家公路和市政工程兩個總承包一級資質和多項專業一級資質的民營企業,并在是年12月宣告成立太平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自此之后太平洋的跨越發展,直至將嚴介和推上百富榜榜眼以及如今太平洋的世界五百強榜單上的中國大陸民營之最,都與這一轉折息息相關。
而從太平洋建設的蛻變邏輯上來看,BT模式無疑是新階段發展的動力源泉。太平洋建設早就開始采用BT模式來參與小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宿遷市市府大道(現名洪澤湖道)是太平洋建設用頗具國際化特色的BT模式做的第一個市政工程,這打開了嚴介和的思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級地方政府尤其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只要用BT模式經營,不愁沒工程做。
太平洋建設的企業宗旨是以社會為已任,以企業為本位,牛羊結群,創造財富,完善自我,贏得共贏。這種企業宗旨與BT背后的企業與政府的共贏設想不謀而合,也為太平洋的藍海競逐指明了方向。
憑借著太平洋建設集團強大的資源實力和中國BT鼻祖的影響力,嚴介和順勢而為,于2008年5月在北京創立了“中國華佗論箭組委會”。至今,已經組建了華佗論箭智慧國際集團和鄭和艦隊資本國際集團,打造了資源、智慧、資本三資(智)平臺,凝聚當今政界、商界、學界、媒界一批大家,構建聚商、育商、護商、造商、招商高端平臺,從海洋藍成長的太平洋建設,到稻谷黃成熟的華佗論箭,走向中國紅成功的鄭和艦隊。2011年,嚴介和再次擴展事業版圖,相繼成立了藍黃紅文化和雅仁和教育,進而勾畫出一幅集產經、財經、智經、文經、子經五大體系于一體的宏偉藍圖!
正如太平洋建設董事局主席嚴昊在7月8日發布會上的致辭所言:“太平洋建設人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中自我超越,在不斷的善敗中從優秀走向卓越。未來的太平洋建設將站在國際化的平臺和視野上,打造一個國際化的企業。一個全新的太平洋建設將以終為始,全新啟航!”
出海
當BT、BOT和BOOT逐漸成為城建模式的主流,中國建筑企業的代表太平洋建設也開始籌謀未來之路。
對于進軍海外基建市場,嚴介和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表示,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運營商,太平洋建設在國內發展已趨成熟,順應中國民企走出去的大趨勢,太平洋建設已做好準備。
從“太平洋建設”到“建設太平洋”,嚴氏父子正在描繪出一幅廣闊的未來藍圖。
早在今年年初,嚴介和便率領“蘇太華系”總裁團隊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個國家進行了為期十余天的商務考察。在與澳大利亞前總統約翰·霍華德、悉尼市副市長郭耀文,新西蘭經濟貿易發展局資金部CEO Rodney Brayant等人的交流中,無不感受到了他們對中國基建企業對其投資的熱切期望。考察中,新西蘭最大的工程設計建筑集團BECA更是向嚴介和拋出橄欖枝,表示愿意與“蘇太華系”聯手建設當地一個公路項目。今年5月,在澳門舉辦的第五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上,“蘇太華系”的主體——太平洋建設成功與蒙古、智利、加納等亞非拉國家簽約基礎設施合作項目,從此正式開啟了“從太平洋建設,走向建設太平洋”的征程。 “因為歐洲的基礎設施建設有著世界最高的標準,我們需要在全球最高標準下挑戰自己。”嚴介和說。
走向國際化,對于嚴昊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挑戰。
“我們的底氣在于,心靈柔軟,心地善良,心態陽光。”在嚴昊看來,太平洋建設文化的執行力,感召力,感染力,是非常切合實際,真正落地的文化。太平洋建設進入“2014世界500強”,硬實力已經具備相當好的基礎,而在中國民營企業里,太平洋建設最大的優勢便是軟實力,即企業文化。面對記者,嚴昊對進軍歐洲充滿自信,直言“沒有什么大的困難”。
嚴介和亦強調了走出去要注意的問題:第一法律意識,第二社會責任,第三風土人情。“這次去歐洲,我們的社會責任要超過歐洲企業,不考慮利潤,要把口碑做出來,把國家榮耀,民族尊嚴做出來。”目前中國企業的國際口碑并不好,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未來全球形象最好的會是民營企業,包括今天的華為,明天的太平洋、蘇太華。我充滿信心。”
在高調中生存,在質疑中成長,是過去十年太平洋建設的生存紀實。回眸過去二十余年的發展,太平洋建設的探索與漸進之路是中國民企突圍與走向世界的典型寫照。而其未來走出去的籌謀,亦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必然趨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