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敏
摘 要: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解讀教材是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教師必須正確解讀教材,從整體與細節,多元與學情,作者與編者等方面入手,做到深、活、準,才能把握教材的內涵,從而進行有效的教學。
關鍵詞:正確;解讀;有效;教學
有效即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關鍵在于備課,只有備好課,才能保證教學質量,而教材解讀則是備好課的前提,是完成教學目標的保證。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正確解讀教材是首要的一環。只有正確深入地解讀教材,才能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準備,精心地進行教學設計,靈活地實施教學,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解讀教材就要準確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容,挖掘文章的思想意義和情感要素,明確構成文章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法等,抓住教學重點、難點和疑點。
一、教材的解讀,要深,忌淺嘗輒止
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對深入解讀教材有過精辟見解,他認為:要想真正地上好語文課,必須學會解讀文本,走進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僅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蘊藏的東西,只有鉆研出語文的味道,才能上出帶有語文味道的課。
1.從整體上把握
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師需要對教材有一個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當我們拿到一篇文章時,首先應考慮它在教材中內容編排體系上的目的和意義,善于將它放置于這一單元、整冊書的內容編排體系中甚至這一學段中來審視。
教材編寫有其很強的系統性,知識積累和訓練都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呈螺旋式上升的。教師把握住了教材知識的系統性,了解了各部分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就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課時就知道哪些知識應該講、應講透、應拓展、應延伸,上課就不會無所適從,而是有的放矢,講為學用。
如,四年級上冊教材第五單元的課文《飛奪瀘定橋》和《橋之思》都與橋有關,語文天地中的“日積月累”(積累有關橋的詞句和古詩)“暢所欲言”(說說著名的橋、想象的橋)“開卷有益”(閱讀歷史名橋及橋的故事)“初顯身手”(搜集資料,了解家鄉橋的歷史和故事,了解最新的建橋技術)“筆下生花”(寫寫有關橋的習作)的內容也與橋有關,從“有形的橋”到“無形的橋”,從認知到實踐,都體現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因此,老師解讀教材時,應該整體把握單元內容,確定教學重點篇目,統籌安排整個單元的學習活動。
2.于細微處斟酌
解讀教材,不僅要在宏觀上對全套教材有所了解,更要從微觀上作深入研究。在完成了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后,接著便要“鉆”進教材之中,集中精力仔細研讀。
“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對教學活動所蘊含的啟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圖、每一句提示等等,都要做到‘深入淺出,把教材鉆研得越深,課堂教學越得心應手。”
如,《燕子》一課寫道:“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這里的“痕”用得好,剛下過雨,電線細而高,天空淡藍,“痕”顯得那么朦朧淡遠,若有若無,富有詩意。如用幾“根”,則顯得平實,缺少韻味。
又如,在《秋天的懷念》一課中,竇桂梅老師對“好好兒活”這一句話的深入解讀使教學中所體現出來的母愛是那樣真實樸素而意味深長,觸動心靈!
二、教材的解讀,要活,忌生搬硬套
有的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并不認真地研讀教材,而是急于看教學參考書,上網查找教案進行參考,甚至直接搜集一些名師的優秀教案就去上課,導致上課有時難度偏大,有時容量偏多,有時意圖不明,照搬照抄,后果是沒有自己的深入研究,隨心所欲,甚至稀里糊涂,有時導致學生越來越沒有興趣,課堂教學效率也很低下。
現代教材的解讀不再是狹義地對教材內容的解讀,而是對學生發展和學校社會背景下的整體解讀,這樣才可以把握教學設計的方向。它需要的是靈活機動,要獨立鉆研,要結合學生學情,不可生搬硬套,盲目跟從。
1.多元解讀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新課程理念倡導的對語文教材的多元解讀,體現了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關注學生對語文教材的獨特體驗感受,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楊九俊教授曾說過:“教師可以走多遠,學生就能走多遠。”因此,教師對教材進行解讀時,首先就應多方面、多角度思考。
比如,《為了他的尊嚴》一課,可以解讀為贊揚老婦人的睿智、愛心、善良與用心良苦,還可解讀為贊揚獨臂乞丐獲得尊嚴,用勇氣和毅力去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精神,還可以解讀為“只有靠自己的勞動獲取報酬,才能有尊嚴”“只要嘗試去做,認真去做,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等道理。當然,多元解讀并不意味著可以隨意生發,天馬行空,而必須有一定的“界限”,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解讀范圍的引導。
2.結合學情
由于學生的水平不同,他們已有的知識、認識和學習能力不一樣,因此,在解讀教材時要熟悉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所教班級的群體特點和所教學生的個性特點、思維能力差異、思維特點等,知道學生已知、已會了哪些,才能找準最近發展區,做到有的放矢,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五年級的“馬”對于南方的孩子是比較陌生的,特別是南方的農村孩子,有的學生對馬只有一個很模糊的印象。因此,教師解讀教材時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才能精心設計出符合自己學生的教學設計。
又如,五年級上冊教材要求學生就校園周邊環境問題向學校寫建議書、就家鄉環境問題向當地政府寫建議書,教師在備課之前就要對學校周邊環境問題做一些分析。
此外,我們要帶著“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結合實際,創造性地處理和使用教材,即合理整合、優化內容、超越教材,真正達到熟練地駕馭教材。
三、教材的解讀,要準,忌偏離中心
教材里的每篇文章均是經過篩選的,篇篇文質兼美,傳情達意。“意”在文章中起決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導作用。為此,解讀文本時,就要深入理解,挖掘文意,透過表面找出隱藏在語言后面的內涵,要找得準,理解得透,要尊重文章主旨。
1.了解作者意圖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傳達意蘊的載體。這種意蘊可以是一種情感,一種理念;也可以是一種直白,一種婉曲;可以是對事物的認識,也可以是對人生的感悟……我們要正確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不能偏離中心。
例如,《麻雀》一課,作者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贊美勇敢的力量,愛的力量。當有的學生發表“老麻雀的行動太冒險了”的看法時,老師不作引領,還順著學生的話說:“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由于老師自己把握不住文章中心,教學中當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差時,教師不知所措,沒有及時糾正錯誤,甚至推波助瀾,這樣的教學顯然是低效和負效的。
2.了解編者意圖
作者意圖和編者意圖不完全相同。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的意圖通常比較唯一,就是要表達自己的某種感受。但是編者把這篇文章編到教材里的時候,他要考慮這篇文章的藝術特色,這篇文章在這個單元當中的地位,這篇文章在這冊教材當中的地位,所以許多時候,編者意圖往往要大于或多于作者意圖。然而很多老師卻往往只考慮作者意圖,而忽略了編者為什么把這篇文章安排在這里。這樣對教材的整體把握是不利的。
筆者聽過一堂語文課《牛和鵝》,這是五年級下冊“角度”主題單元里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要通過故事告訴我們看待周圍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遺憾的是,授課老師只是單純地把它當成一篇語言生動、童趣十足的寫作范文來上。整堂課大部分在畫動作詞、神態詞,評析、品味并加以表演,并讓學生進行有關段落的仿寫,而有關“角度”的文章主旨(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處理問題)的揭示卻只字未提。因而,作為單元中的一課,教學目標根本就沒達到,更別談效果如何了。
總之,正確解讀教材,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與保證。只有深入、靈活、準確地解讀好教材,才能優化課堂設計,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發揮最大的教學效益。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前店南山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