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全英大獎”頒獎禮的高潮出自“北極猴子”(Arctic Monkeys)。樂隊接手當晚最重大獎“年度專輯”時的發言堪稱爆炸性,“搖滾樂不死,只是興衰有時,時機到就會一路殺回來。”嚴肅講演配上一副就義的正經臉,“猴子”主唱就像面對敵人時的英烈一樣充滿使命感。一干主流大腕里,出身小眾的搖滾樂隊摘得頭彩,的確應該傲驕。
搖滾跟流行之間是有“氣”的,天敵相逢時的敵對不過如此。搖滾不齒流行的媚俗,流行不待見搖滾的各色,兩方從業者互相視作另一種生物,無法交流不能共存。“猴子”們亢奮的領獎詞將這股“氣”再次搬上臺面,強調搖滾樂就是在跟流行劃清界限,極力避免“全英”這項主流大獎把樂隊夸成花瓶。用心良苦,但其實事與愿違。“北極猴子”已然成為音樂大獎,乃至整個英國的花瓶。
加上今年,“全英”大獎已經三次將最重大獎奉予這支四人樂隊,偏愛度超過若干流行明星。主流化趨勢不可遏,大眾早將當年獨立小樂隊供奉成天團,不僅是主流而且是主流寵兒。甚至連樂隊自身都在潛移默化地吸收流行精髓。看裝扮,如今成員悉數西裝上身油頭粉面,不了解狀況的還以為是在逛巴黎時裝周,尤其主唱近年來更是專攻自我造型,那一頭發膠就是型男通行證。再看音樂,今次拿獎的《AM》就是流行化證據,R&B、Hip Hop全被帶進搖滾風,融合的歡樂就像是在慶祝流行樂的偉大。相比過往的粗糙質感,主唱嗓音也刻意柔化,格外照顧群眾的耳朵,唱到深情處分明就是流行歌手在秀性感。一張性感的專輯獲得主流大獎,這已經不單單是搖滾樂的勝利,而是搖滾跟流行合體的狂歡。
流行,一直都是搖滾樂的優樂美。
搖滾殿堂級如“披頭士”(The Beatles)也多多得益于流行。最近扎堆慶祝英國國寶樂隊登陸美國50周年,夸贊最多的是其對流行文化的影響,大眾認知里“披頭士”是標準的流行產物。樂隊成立初即是偶像組合配置,諸多金曲甚至比大眾流行歌還要口水,從英國火到美國更是流行樂商業運作范本。流行化成就“披頭士”現象級的經典,經典流傳至今同是流行的功勞,水火不容那是執念,相得益彰才是人間正道。經典之后眾多后輩都在這條大道上發家致富,U2、“綠洲”(Oasis)、“酷玩”(Coldplay)以及當下的“北極猴子”,都是搖滾圈的實力派主流圈的香餑餑。他們中甚至不乏一邊咒罵流行圈一邊享受主流大眾膜拜的大牛,到此格局已經很清晰,一直抵制的也許就是注定離不開的,搖滾跟流行根本不分家。對于搖滾樂,這種格外強調態度影響力極其具備煽動性的樂種,其實相當適合流行化。流行化可以提供快速傳播,無論作品還是言論,保證第一時間送達到大眾面前,比如“猴子”們的“搖滾不死”轉天就成為全網頭條。流行化還可以培養大面積受眾,流行即意味著群眾基礎,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參與。年輕人永遠是最活躍的群體,網羅住他們就等于擁有世界。“搖滾樂永遠年輕”跟“搖滾樂不死”,這類經典口號即是對年輕受眾赤裸裸地渴望。
搖滾樂流行化不是災難,這是發展的必然也是活得更好的保障。流行本身無可抗拒,即使獨立小眾也無法脫離,本質上它們是另一種流行,小范圍流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