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倩
摘要:聲樂藝術是音樂與文學交融發展的結果,是人類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能夠給人獨特的審美感受。本文對中國民族聲樂美的本質、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以及審美取向三方面對中國民族聲樂審美進行探究。
關鍵詞:民族聲樂 審美 美的本質
聲樂藝術是音樂與文學交融發展的結果,是人類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能夠給人獨特的審美感受。
一、中國民族聲樂美的本質
(一) 民族聲樂的聲音美。民族聲樂是文學與音樂的綜合體,美妙的歌聲是多種元素凝聚而成的,是歌詞與旋律的完美結合。民族聲樂的聲音美主要體現于音色、音量、音域等,嗓音的柔美、渾厚、高亢、純凈等方面,中國傳統音樂認為演唱應“壯而不猛,凝而不野;剛而不銳;清而不擾,濁而不蔽”,具有甜、圓、脆、潤等特點。民族聲樂演唱講究聲音圓潤柔和、清澈透亮,用深沉的呼吸來控制氣息,能做到纖細與渾厚、輕柔與嘹亮相結合;用假聲來擴大音域的寬度,用真、假結合的方法使音量變得厚實。不同風格的民族聲樂有著不同的聲音美,如劉斌演唱的《咱當兵的人》柔和多情而豪放灑脫,使人聯想到軍人的颯爽英姿。同時,民族聲樂也有著鮮明的地域性色彩,如江南民歌曲調婉轉、情感豐富、柔美細膩。
(二)民族聲樂的情感美。在人的一生中親情、愛情、友情、故鄉情、愛國情等思想情感占據重要位置,而民族聲樂則蘊含著深沉的情感美。民族聲樂藝術的魅力是由其表達的情感所決定的,以情帶聲、聲情并茂是情感表達的基本原則,也是決定演唱成敗的關鍵因素。[2]在聲樂演唱中,演唱者不僅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要準確無誤地將歌曲的情感、意境、韻味等表達出來,與聽眾產生情感共鳴。《樂府傳聲》中就有“唱曲之法,不但聲之宜講,而得曲之情為尤重”,這就是說聲音美只是聲樂表演的前提條件,而以聲帶情、表達豐富的情感則是聲樂表演的關鍵。在民族聲樂演唱時,要分析歌曲的思想內容、情感表達、藝術風格、文化背景等,加深對歌曲的認識,做到有感而發、有感而唱。
(三)民族聲樂的語言美。文學語言是聲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使音樂形象具體化與形象化,民族聲樂的語言美保留了語言文化的個性色彩,如整齊和諧的對仗美,同韻相協的反復美,抑揚錯落的平仄美。新疆民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情歌,“果園的姑娘阿娜爾罕喲,精心培育這綠色的小苗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娜爾罕的心兒醉了”,歡樂、甜美的歌詞將含蓄、純真的愛情細膩地刻畫出來,猶如一幅優美動人的抒情畫。劉勰的《文心雕龍》就有“詩為樂心,聲為樂體”,可見,音樂與文學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
二、中國民族聲樂的審美特征
(一) 雅俗性。生活環境、社會閱歷、教育程度、民族文化等因素不僅直接影響著聲樂表演者對聲樂作品的理解,也直接影響著他們的二度創作。同一部聲樂作品在不同演唱家那里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這些表現方式既能帶給人們獨特的審美感受,也能體現出民族聲樂表演的雅俗性特征。如由著名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桃花紅、杏花白》帶給人們的是“雅”之美:細膩的情感、清亮的嗓音,而由山西農民石占明演唱的民歌版卻體現出真實的“俗”之美:沒有專業的演唱技巧,沒有矯揉造作的表演,只有真摯的情感和多樣化的民族個性。再高雅的藝術也不能脫離生活,只有將演唱風格、內在寓意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達到雅俗共存、雅俗共賞。
(二)歌舞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聲樂與舞蹈密不可分,二者都以旋律與節奏為主要表現形式,但舞蹈主要通過動作、姿態、表情來塑造人物形象;而音樂則是通過聲音和一定的情感意象來塑造音樂形象。在民族聲樂演唱中,歌唱者要準確表現作品的意境,就必須了解樂曲中的情感意象、思想內容、文化意蘊,并通過自己的歌聲、眼神、表情等來表現這些內容。同時,如果演唱時身體姿態與歌曲內容相搭配,不僅能恰如其分地展現作品的音樂形象,而且還能帶給人美的感受。此外,歌曲還要具備歌舞旋律的節奏特點,這樣作品才能體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才能使音樂與舞蹈達到完美的表現境地。
(三) 即時性。即時性既是民族聲樂審美的重要特征,也是民族聲樂審美的直觀感受。所謂即時性就是指在審美過程中產生的不假思索的領悟,是演唱者傳達給觀眾的審美體驗。當我們欣賞聲樂表演時,不僅會被優美的旋律、鮮明的節奏、絢麗的表演所吸引,還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情緒體驗,如欣賞歡快的歌曲時會情不自禁地快樂起來,欣賞憂傷的歌曲時情緒會變得低落。民族聲樂審美的即時性不僅能使人產生瞬時記憶,對旋律精華記憶猶新,而且還能使人們在審美活動中體驗到美感和樂趣。即時性帶來的直接審美心理體驗來源于歌曲的藝術魅力,因而常常是在一瞬間完成的,根本就沒有理性思維和邏輯判斷的參與。
三、中國民族聲樂的審美取向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節奏等發生了深刻變化,并帶來了審美習慣、美學追求的變化,這對民族聲樂的創作與演唱提出許多新要求。中國民族聲樂不僅要有鮮明的民族性,還要有較強的時代性、藝術性。
聲樂審美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人們的道德情操、思想意識等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民族聲樂的審美需求也變得多元化,西方音樂、現代音樂受到人們的青睞。這就要求音樂家繼承與保護民族聲樂,創作高質量的、有民族特色的聲樂藝術作品,適應現代人對民族聲樂的需求。
民族聲樂世俗化趨向。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聲樂藝術也呈現出“世俗主義”的發展傾向,成為商家謀取利潤的工具,各種“歌曲風行榜”、“金曲榜”、“大獎賽”風靡全球,藝術審美變成享樂主義的工具,這也使民族聲樂呈現出娛樂化、平民化、大眾化的發展趨勢,藝術家應適應民族聲樂的發展趨勢,推進民族聲樂繁榮發展。
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已取得豐碩成果,并培養出一批優秀的聲樂歌唱家,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也正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因此,我們應研究民族聲樂的審美特征,提升自己的聲樂藝術素養,推進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肖宗明.淺談我國民族聲樂的風格[J].大舞臺,2011,(02).
[2]趙世蘭.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風格的演變和發展[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2,(05).
[3]張俊.民族聲樂的聲音概念與個性風格[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03).
[4]何花.淺談民族聲樂的審美[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5).
[5]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