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遠
山東琴書是山東省存在的一種重要的曲藝品種,又被稱為“小曲子”或“山東揚琴”。流行于以魯西南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后又逐漸的向北面、東面擴展。山東琴書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文化土壤中的民間藝術,它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多樣的藝術流派和獨特的藝術形態,是民間藝術的瑰寶。
一、山東琴書的歷史溯源
“小曲子”為山東琴書的最初形成狀態,也就是“琴箏清曲”的意思,剛開始的時候只是供民眾自娛自樂,從而行成一種俗曲聯唱藝術,后來又改名為唱揚琴,也有叫打揚琴的,在1934年最終命名為“山東琴書”。在清代末年時期,演唱仍然保持著“琴箏清曲”時的特點,他們比較看重音樂性的特點。演出的表面形式是以娛樂為主,實際上也含有一些優美的唱腔,在樂器方面,演奏技巧增多,寄予著演奏家們濃厚的情趣在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各項文化的迅速發展,它也有了新的發展機遇,山東琴書的創作演出進入到了蓬勃發展的繁榮時期,從而迅速提高。曲藝管理的加強,專業演出團體的紛紛建立,山東地區逐漸組建了曲藝演出團體,逐漸地規范化,從而保障了曲藝演出活動的統一與規范化。但是好景不長,文革期間山東琴書逐漸陷入到發展中的低谷,停滯不前。直到文革之后,山東琴書才慢慢地恢復過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八十年代后期,由于受到新媒體等方面的影響,山東琴書再次陷入發展困境。直到當下為止,這種狀況仍沒有得到改善。
二、山東琴書不同階段的伴奏樂器
小曲子時期的山東琴書,在演出的時候有一人的,也有多人的,伴奏樂器以古琴、古箏、揚琴為主,墜琴、琵琶、月琴、簡板、碟子、四胡、笛子等均可參與伴奏。器樂演奏追求的是個人技能的體現,對演奏者有很高的要求。
在清朝末期的時候,由于天災地禍,廣大人民的生活很貧困,在這個過程中,慢慢以揚琴、墜琴、古箏、軟弓胡為主要伴奏樂器,由敲琴挎板和操墜琴者主唱的表演形式。
建國后,山東琴書進行了復蘇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的伴奏樂器主要是古箏、揚琴、京胡、二胡、琵琶。其中,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揚琴演奏者不僅擔任伴奏的角色,有時為了節目的需要,還要敲并打板演唱。
三、山東琴書的藝術特色與價值
(一)曲調種類和演出特色
山東琴書經過長期的表演,再加上長期的創作實踐,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曲調種類
山東琴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通常采用山東地區的本土方言進行表演,時期地方特色獨具一幟。它的唱腔曲調豐富,因而表演出來的效果也比較好。后來逐漸發展為琴書說唱形式,曲牌原來共有二百多種,以“老六門主曲”最為常用。其中,在這些曲調當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唱腔音樂是《鳳陽歌》。它有著柔和的曲調,旋律優美婉轉,在抒發情感是更是淋漓盡致,同時,它也能抒發舒緩的作品,像是人與人之間在交流一樣,表達感情非常細膩。
2.演出形式
山東琴書的演出形式一般是由二到七個人來進行表演,演唱者邊唱邊進行演奏樂器,演奏古箏的人有時也兼唱部分片段。在傳統的演唱當中,琴書講究穩重大方,演員的狀態比較陳規,只是在他們的唱腔中帶有變化,然后再配合以伴奏,共同完成整個故事的發展。后來,山東琴書的演唱打破了舊的演唱陳規。演唱者手勢等可根據故事內容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感情的變化,表情由面目呈現,雖然演唱風格依然保持了穩重大方的基本特點,但是演員的情感交流變得豐富多彩。
(二)山東琴書的藝術價值
山東琴書作為山東的一種說唱藝術,具有獨特的山東韻味,山東口音更是凸顯它的風格特征。它淋漓盡致地反映出了山東這一地域的特色文化。正是由于這種鄉土氣質,從而成為反映了山東民俗生活的一面鏡子。山東琴書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是山東特色文化的主要組成方面。它豐富了普通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非常接近平民的生活,充實著大眾百姓的文化生活,給人民群眾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和多姿多彩的文化。
四、山東琴書的發展現狀與傳承
(一)山東琴書的發展現狀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出現了現代媒體,再加上人們的內心意識發生變化,山東琴書便不再那么受歡迎,處境狀況不佳。山東琴書是一種屬于農業社會時期的文化,在當下它似乎脫離了社會現實。在演出方面也遭遇到了許多的困難,最終導致了山東琴書的窘迫境遇。政府等相關部門對山東琴書的發展狀況也缺少保護工作,再加上各種流行文化的不斷沖擊。從山東琴書的自身條件來看,它也存在著許多自身的問題。首先是藝術創作的滯后性,其次是相關人才的缺失與斷層,這些因素無一不影響著它的生存價值。這一切的不利因素,自然會影響到山東琴書這一藝術品種的流傳與發展。
2006年的時候,國家有關部門將山東琴書列為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前在魯南地區的山亭區的琴書發展狀況良好。經過市級相關領導人的再三考慮之后,為了整個山東省的影響力,將山亭琴書命名為山東琴書。
(二)山東琴書在魯南地區的傳承與發展
山東琴書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文化土壤中的精髓,是一顆耀眼的明珠,同時也是世界藝術中的一顆閃亮的瑰寶。然而,在現在的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里,山東琴書卻似乎已不再適合這個快速的節奏,因而對于我們來說,要對之加以扶持和保護。
最近的十幾年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政府開始不斷對相關文化進行加以立法保護,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在整個魯南地區,各個部門為保護山東琴書都做出了許多貢獻,通過參加宣傳文化活動等項目來助于山東琴書的復蘇。這一切的行動,不僅為眼前的復蘇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為山東琴書這一文化品種在今后的發展創造了非常優越的環境。
山東琴書這種獨特的文化品種,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在民間藝術中獨具特色,希望會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當然,我們也要做好對山東琴書的保護工作,發展與傳承好山東琴書文化,也是我們作為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張婷.山東琴書的地域文化特色[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
[2]吳艷玲.山東琴書的傳承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0,(04).
[3]作者不詳.山東的知名地方戲[J].北方音樂,2009,(02).
[4]周景春.對山東琴書進大學課堂的現狀簡述及思考[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0,(01).
[5]張麗瓊.論山東琴書古箏伴奏之主要方法及功能特點[J].菏澤電院學報,2008,(04).
[6]周景春.山東琴書首次走進大學課堂的調查報告及思考[J].大眾文藝,2009,(24).
[7]劉強,王艷麗.山東琴書興衰變遷之社會根源研究分析[J].電影評價,2010,(22).
[8]張軍,郭學東.山東曲藝史[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7.
[9]編輯部委員會.中國曲藝志·山東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2.
[10]張軍.山東琴書研究[M].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4.
[11]郭學東.山東曲藝研究·曲種篇[M].北京:中國開明文教音像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