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鐳今
摘要: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更加理性地認識作品,了解曲作者的創作理念、意圖、表現內容以及其表現手段,進而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為完美地演奏作品提供理論基礎和情感依據。
關鍵詞:二胡獨奏曲 鋼琴伴奏 獨奏部分
二胡獨奏曲鋼琴伴奏的從屬部分為前奏、間奏、尾奏,是由鋼琴擔任的獨奏部分,其寫作是與作品的整體布局緊密聯系著的。樂曲中可以同時包含這三個部分,也可以只有其中之一或其中的兩種。然而,不論什么情況,它們都是樂曲的整體結構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所使用的音樂材料以及各種技術手段,都要以樂曲的內容、風格和音樂發展的要求為依據。
一、前奏部分
二胡作品通常由鋼琴伴奏首先呈現音樂的開篇,起到音樂色彩、風格、音調、節奏等的引導以及營造音樂氛圍的作用,它能幫助演奏者醞釀情緒,為作品主題進入作好鋪墊,同時也能使聽眾更容易欣賞與理解作品。
前奏的寫作方法、類型是非常多樣和靈動的,按照其所起的功能可分為:
(一)描寫自然景色與民俗風情
這一類前奏以環境的描寫為主,通過對祖國山河及不同民風的描寫來預示樂曲所要表達的內容。
如《山村小景》是一首具有濃郁山東、河南地方風味的二胡獨奏曲,樂曲開端運用了一個高八度的五聲性和弦呈現出一幅如云霧繚繞般的山間景色,之后由四小節流水般的旋律婉轉而下,運用模進的手法臺階式地下行,仿佛山間小溪蜿蜒而下,形成婉轉輕盈的流動感,也將聽眾的思緒帶入到了山村的自然景色之中。
《葡萄熟了》表現了新疆維吾爾族青年男女在葡萄架下載歌載舞喜慶豐收的情景。前奏的樂句較多地運用了后半拍作為起始,上滑音與裝飾音的運用使樂段富有鮮明的維吾爾民族特色,描繪了一幅西域美麗的風光。
以中國古代唐詩作為創作題材的《新婚別》,它的前奏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開篇便以八度形式奏出悲壯深沉的旋律,右手三連音和切分節奏,配合左手低音區的震音,表現了動蕩時期兵荒馬亂的情景,句尾切分和弦的強調如同重錘一般砸在人們的心頭。第二部分則模仿了竹笛顫音的使用,清澈明亮的音調與古箏自由流暢的滑奏勾勒出一幅江南秀美的風光,將人們帶入了一個溪水潺潺,鳥兒雀躍,山清水秀的村莊,為“迎親”做了一個環境交代。
(二)烘托音樂氛圍
這一類前奏運用豐富多樣的和聲、織體以及恰當的速度、力度、節奏來襯托作品的音樂背景。
《長城隨想》的引子部分為二胡演奏主題的先現,由于多樂章協奏曲的題材特點和宏大壯觀的表現內容,從始至終貫穿了整首樂曲,表現了長城宏偉磅礴的氣勢。它不僅是作品第一樂章的引子,同時也是整首作品的序曲,篇幅較為長達,長達26小節。序曲運用三連音漸次強烈的節奏背景,模仿我國古老的樂器編鐘莊重、徐緩而又低沉的音響,緩緩拉開樂曲的序幕。
主題旋律從引子的第八小節后半拍開始,左手以連綿不斷的三和弦做鋪墊,時而穿插一個急速下行的八度音階,右手則以抑揚頓挫、形象挺拔的音調表現長城宏偉壯麗、巍然屹立的氣魄,如同登臨長城、漫步關山時對古老長城的贊嘆。
《三門峽暢想曲》的引子先由鋼琴奏出氣勢雄偉的散板。左手震音如同黃河洶涌澎湃的浪濤,右手則運用富有性格的八度音型跳躍式地級進向上,力度也由f加大到ff,停留在一個七和弦上后,左手減弱的半音階將音樂歸為平靜。緊接著一連串溫和亮麗的琶音模仿出水面上微波蕩漾的景象,洶涌澎湃的黃河激流同“高峽出平湖”般的水庫形成對比的速寫畫面。這一前奏,既描寫了三門峽壯麗的景象,又預示了樂曲的整體風格。
除上述提到的幾種前奏類型外,另外還有一些其他類型,由于數量不多均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如《天山風情》,樂曲運用四個極弱的小七和弦,以散板的節奏開始,不和諧的音調極具西域色彩,勾勒出天山腳下,富饒而又遼闊的草原景象?!顿F妃情》的前奏部分,只有二胡旋律,省略了鋼琴伴奏部分。
二、間奏部分
樂曲進行當中,在主奏音樂暫時停止的地方,由伴奏音樂來演奏的音樂片段即是間奏。間奏可以起橋梁和連接的作用。
一般而言,間奏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承擔不同的功能。一、起著補充、結束前面音樂的情緒的作用;二、對后面的音樂段落而言,則起著連接的作用,以烘托氣氛、描繪背景,甚至塑造形象。
間奏的音樂材料、和聲、織體等通常與樂曲的主題旋律或樂段中的某一句寫法基本相同,但有時也采用全新的音樂素材。如《秋感》,樂曲中部的結尾處達到了全曲的高潮,第二主題運用鋼琴間奏在D大調上以進行曲似的音調,明亮而又飽滿地奏出,在情緒上消化了前面的高潮,而使樂曲自然地接入二胡的演奏部分。另如《第一二胡狂想曲》的中部,間奏是前一樂句的重復,只是加上了和弦重復音,使聲部加厚、音區擴展、力度加強,增加了樂曲的表現力。
另外,間奏音樂也可以用完全新的材料寫作,這種處理法往往是帶有插段的性質,是為了將樂段中特定的形象陳述出來。如《紅梅隨想曲》的第二樂段,間奏部分一改之前流暢寬廣的音調特點,由一個極弱的力度以小快板的節奏開始,左手以#4作為伴奏音持續了六小節,渲染了一種行進而緊張的氛圍,右手則以四小節為一小句,之后做模進上行不斷推動旋律的發展,直到以sff的力度推到最高點,之后二胡承接這一高漲的情緒,奏出朝氣蓬勃的樂段。
《望夫云》中,間奏部分運用十六分音符與震音的形式渲染了緊張急迫的情緒,隨后左右手形成八度齊奏,將這種緊張的氣氛推向了高潮,緊接著節奏突然變寬,由八分音符以自由的節奏由慢漸快演奏,最后由一個刮奏承接二胡旋律。
另外,器樂曲的篇幅都較為長大,樂曲經過充分的展開與發展之后,通常不需要尾奏,單獨的尾奏只會顯得畫蛇添足。
二胡獨奏曲中鋼琴伴奏的從屬部分,根據作品的內容、主題思想以及整體音樂情緒編寫而成,其旋律與節奏較為鮮明,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其以新創作的內容較主,但也有部分引用了樂曲的主題音調。總之,它們對樂曲整體形象的塑造,意境的烘托以及情感的表現上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藝楠.陸華柏配〈劉天華二胡曲集(鋼琴伴奏譜)〉之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施詠.中西調和,相得異彰[J].音樂研究,2009,(02).
[3]連續敏.鋼琴伴奏的歷史沿革[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8,(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