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莉
摘要:情為聲所托,聲為情所系,聲樂表演的過程就是以聲傳情的情感傳遞過程。演唱者需要深刻理解詩情、充分醞釀曲情、合理控制聲情,結合藝術想象和生活體驗將內心感悟釋放出來形成藝術形象。這樣才能使情感具有鮮活的感召力,將詞曲作者、演唱者和聽眾的內心感受緊密融合在一起。
關鍵詞:聲樂情感表現 詩情 曲情 聲情 藝術想象
聲樂的藝術魅力與美感效應,來源于聲樂的情感表現,只有聲音和情感同時完美時,聲情并茂,以聲傳情,才能達到歌唱藝術的目的。聲樂創作的綜合性與多環節性使之在藝術情感的創造上形成了由詩情、曲情到聲情的情感體現過程,聲樂的思想情感不僅要借助于歌詞語言與聲樂曲調,更要結合藝術想象通過情感的細微變化傳達。
一、詩情的深刻理解
歌詞由詞情與詩情兩部分組成,詞是載體與外在表現,情感則是精髓與生命。詞作者將勃發的情感凝練為歌詞,詞情的美就美在強烈情感的抒發上,正所謂“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此從詞義入手理解詩情,是聲樂演唱藝術的基礎。
對歌曲的情感體驗一般經歷了從局部分析到整體概括,從感性形象認知到理性邏輯分析的過程。正確理解了詞作者的創作意圖,理解詞的形式與內容及其所含情感,再通過自身感受加以演繹,才能設計出合理的表演樣式,有感而唱,以情動人。
如《我住長江頭》是今人譜曲的古詩詞,演唱者不僅要理解原詞意境,更需要理解曲作者創作的具體背景和意義,這樣才能準確把握該曲詩情。原詞是北宋詞人李之儀模仿民歌風格所作,描寫了一個女子對愛人的深情懷念,借助上下兩闕平行反復結構,反復的詠唱突出真切執著之思。但曲作者廖尚果在給它譜曲時卻采用了借喻的手法,深刻、簡潔、含蓄地寄托了大革命失敗后在黑暗的統治下,對過去戰斗歲月和殉難戰友的深沉思念以及對美好明天的渴望。理解了創作背景和借喻的意義,才能將原本婉轉哀怨的情思唱出悲壯亢奮的力量。
二、曲情的充分醞釀
“聲為情役,腔為情設”,詩情催生出曲情的萌芽,在作曲家筆下綻放妙曼之花。每一種花兒都有它鮮明的特色,每首曲調都有一個基本的情感基調,或壯麗豪邁、或悲涼婉轉,或歡樂熱情、或悲觀絕望,或者真摯自豪,或者激情昂意…基調是曲作品的情感表現總體趨勢,準確把握了曲基調,才能高度概括詩情和曲情,才能準確表達出聲樂作品的情感。
還是以《我住長江頭》來分析,廖尚果在作曲中采用了似江水般流動的鋼琴伴奏音作為背景,來襯托纏綿不絕的相思和深情寬廣的歌唱,自然調式的旋律與和聲,激動、流暢而富有浪漫色彩,全曲將原詞下闋反復了兩次,使其結構龐大而有新意。歌曲第一段“頭”字的四度揚起,“尾”字的四度下落,“日日”二字同音和級進的旋律進行,“長江水”三個字在和聲上采用了重屬和弦,使歌曲由G大調臨時轉到了D大調,表達了主人翁相隔不能相見的哀怨之情。第二段和第三段兩次采用相同的旋律,以及和聲上采用了減七和弦,旋律上出現的升A音,都增加了旋律的凄涼和悲嘆。第三段“定不負相思意”的“意”字拓展了一小節,與第二段的“意”字形成對比,表達了作者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決心。而第四段“已”字比第三段少拖了三拍,強調了作者內心渴望自由幸福和焦急的怨恨之情,結束句“相思意”三個字在激昂的高音區上采用了最強音,賦予了相思之情以昂奮的力量,并最終將曲基調轉向堅定與亢奮。可見在聲樂作品演唱中,情感基調的把握異常重要,如果曲調把握不準,感情抒發不準確,作為整體的曲情自然也得不到準確的表現。
三、聲情的合理控制
掌握了歌曲的基本基調,還只是把握住了情感的主旋律,歌曲豐富的表現力還需要情感的微妙變化及合理控制。優秀的演唱家從不放過對一字一聲的情感體驗和處理,將自己的情感與作品融合在一起,運用多種聲樂技巧,有控制的將這種情感釋放出來,追求情感表現細膩而真實,情感釋放不充分或者過于充分,都不能準確演繹聲情。
如感人肺腑的抗戰歌曲《松花江上》以含著熱淚的哭泣似的音調,唱出悲憤交加的聲音,這悲怨壯烈的歌聲中凝聚的血淚強烈地感染了愛國的中華兒女,曾在祖國破碎山河的上空飄蕩。這首歌分為懷故、漂流、呼喚三個層次,那撕心裂肺的旋律,無限感慨地向故鄉的親人發出呼喚,抒發著對早日收復失地的強烈渴望,歌中的“我”那滿含熱淚、悲憤交加的音調,使每個中國人為之動容。但在實際演唱中,常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情感釋放不充分,基本將作品的情感風格演繹出來,但情感表達太弱,力不從心;另一種是情感釋放過于充分,演唱時激烈、低沉、情感充沛,但控制不合理,情感力度釋放太過,在激烈時高音唱破,在低沉時由于過于投入而泣不成聲。出現這兩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歌唱者的技巧不能駕馭情感,不能伸縮自如地控制和表達情感。
四、藝術想象的參與
聲音的質量以內在情感體驗的藝術想象為基礎,由此而引發出好的藝術表現和審美體驗才能成為聲樂藝術。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演唱,都要求能感染聽眾情緒,將其感知帶入一定的境界和氛圍,從而使其產生情感上的認同與共鳴。這就必須要演唱者在準確把握詩情、曲情、聲情的基礎上,情緒的轉折和發展合乎情理,這就需要藝術想象的參與。
聲樂演唱中的想象首先表現在對歌曲的分析上,想象是對現實生活的超越,將不同時空因素重新進行選擇、加工并有機組合,對現實生活加以虛構、提純、升華,從而獲得一種超越現實的審美感受。聲樂作品具有思想的細膩性和情感的確定性,可以直接傾訴內心所體驗的每一種情感,聲樂藝術中就要善于將這種情感表達方式經過藝術的創作后,恰如其分地用歌唱語言表現出來,這就能使歌聲產生情感的魅力。
聲樂演唱中的想象其次表現在掌握歌曲的音樂風格中。詞曲作者由于所處環境、時代、民族習俗等的不同,在音樂表現上也各具特色,曲作者往往會有意識地調動想象,運用自己熟悉的民族音調作為素材,融入曲譜創作中。正如演唱者要想唱出不熟悉的音樂風格,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力,才能唱出別樣、自然、濃郁的風格來,才能給人以美的感受。endprint
藝術想象還表現在聲樂作品的演唱中。演唱是一種二度創作活動,而藝術想象是再創作的先導。聲情包含語言和情感,歌詞與曲調是詞曲作家的無聲表達,聲音的共鳴和色彩,情感及其變化都要靠演唱者創造性地理解、補充和發揮出來,這種創造需要想象力的參與。如人物形象歌曲的演唱中,演唱者的情感體驗是通過人物形象進行的,藝術想象越具體,人物形象越生動,產生的情感就越真實和強烈。
五、充實和升華情感
演唱者要完美地演唱作品,除了優秀的聲音條件和高超的演唱技巧,準確恰當地理解曲情和詩情,并伸縮自如地控制情感外,還需要在生活中不斷積累經驗,充實和升華情感,這樣才能在表演中增強情感的表現力。
積極體驗生活,充實情感。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充實生活體驗,從生活中汲取感悟,將生活中獲得的情感體驗加以歸類儲存,并將藝術與生活結合,用生活閱歷積淀藝術素養,當演唱需要時,迅速調動相近情感和體驗與新的歌曲將結合,才能觸發藝術靈感,生出新的藝術情感,從而更形象地理解藝術形象,并運用技巧釋放出來,真實地展現聲樂作品的情感因素。
提升綜合素質,充實情感。聲樂作品演唱是表演者的二度創作,歌唱者的綜合素質如演唱技巧的嫻熟度、自身修養、文化與藝術素質等決定著歌唱者是否能準確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和特點。不斷提升綜合素質,提高自身品格,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塑造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才能在二次創作中為聽眾創造與眾不同的情感體驗。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在生活體驗與歷練中體驗情感、鍛煉心理素質,是從社會、歷史與人文多角度充實自己,形成對藝術文化的獨特與犀利眼光。只有更好地充實了自己,才能對作品及作品的創作意圖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在演唱的過程中將作品結合自己的感悟更好地呈獻給觀眾,表達更真實更完美的情感體驗。同時,對聲樂作品詩情和曲情的準確理解離不開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這還要求演唱者具備較為全面的文化素養,廣泛涉及史學、美學、藝術心理學等學科知識,并能根據作品需要主動收集材料。只有有了高超的音樂基礎修養和綜合文化修養,才能真正體驗和表達情感,聲情并茂地演繹歌曲。
參考文獻:
[1]呂琳.論聲樂演唱中的想象[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7,(02).
[2]孫來法.淺論歌唱的情感體驗與情感表達[J].人民音樂,2008,(06).
[3]盧俊丹,黃鐘.歌唱藝術中對作品演唱處理的幾個問題[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