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摘要: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音樂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音樂的一些形式和內容在音樂美學界引起了很大的關注,音樂中的主要內容和表現形式有著微妙的關系。延安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屬于發展比較輝煌的時期,特別是音樂藝術的發展,為這一時期中國文藝事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是以延安時期的音樂形式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這一時期音樂形式的主要價值。
關鍵詞:延安時期 音樂形式 價值分析
音樂的形式和內容在音樂中是被普遍關注和討論的話題,音樂的主要內容和形式之間有著微妙的關系。費利克斯·加茨把音樂只是在自身的發展中去不斷探索的觀點稱之為“自律學派”,也就是所謂的只注重形式的發展。他把限制著音樂的發展規律的觀點稱之為“他律派”,也就是所謂的只注重內容的發展。漢斯埃里克認為“音樂是音樂的內容運動”的形式。音樂的內容和形式是分不開的,是強調主次性之間的矛盾。
一、延安時期音樂形式的表現
在延安時期最為流行的音樂體裁主要是聲樂的形式,這一時期的主要聲樂形式有秧歌劇、新民歌、新歌劇等多種音樂形式。
(一)對秧歌劇的主要分析
秧歌主要是流行于陜甘寧地區的一種音樂藝術,包括扭秧歌以及秧歌劇兩種形式。在秧歌的表演之中貫穿著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是民間的一種主要的音樂表現形式,對于秧歌的表演大多是在傳統的元宵節進行表演。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兄妹開荒》、《一朵紅花》、《動員起來》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兄妹開荒》。秧歌劇的發展把陜北傳統秧歌藝術逐步改造成了抗戰文藝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對新民歌的主要分析
延安是重要的革命根據地,在此地區的音樂大多數是圍繞革命的抗戰路線、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等真實的題材進行的。這一時期的新民歌主要是對民間的一些山歌以及小調進行改編。主要代表作品主要有《毛澤東領導咱打江山》、《東方紅》、《安塞是個好地方》等等。所有這些新民歌都是在陜北的一些舊時民歌,在發展小調的基礎上,主要借鑒陜北的一些民間音樂進行不斷地改編之后形成的,形成之后又通過相關研究人員的整合,使旋律的形式、結構、演唱歌曲,歌詞內容等等與原來很是接近,適應了當時人們的審美需要。新民歌的產生和音樂工作者民間音樂學習的深化,使歌曲創作體裁形式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三)對合唱的主要分析
合唱藝術是一種集體演唱的藝術,在演奏的過程中有專門的指揮,合唱藝術有有伴奏和無伴奏兩種形式,合唱藝術在我國的發展比較晚,在我國的大型合唱作品主要有《春江花月夜》、《春游》等等。在延安時期,合唱藝術在文藝青年的帶領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特別是現三十年代以后,延安地區的大合唱發展迅速,群眾為了號召學習工農紅軍革命音樂的傳統,開展一些群眾性的歌詠活動,這也是為了更好的組織群眾,大力的發展合唱藝術。
二、延安時期音樂形式的價值體現
(一)音樂內容和形式的價值體現
事實上,關于音樂的內容和形式。誰是更重要的,誰決定辯論是非常抽象,然而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在創作和欣賞活動中存在很多問題。延安時期,音樂形式的概念、內容是不斷變化。這一觀點內容決定形式的基本內容和形式的過程中創造分離的基礎。這并不符合藝術創作的事實。因為藝術家總是從具體的內容進行音樂創作靈感的開啟。生活是一種特定的生活,如果沒有形式,生活的內容就不存在。作曲家在不斷地構思中,如果沒有想象力的音調,旋律,節奏和形式,創作音樂作品是不可能的。所以,從本質上,在創造的過程中,內容和形式統一在一起,他們不是誰決定誰,二者在不斷的磨合中共同發展。
(二)音樂審美藝術的價值體現
在這里我們看一下在音樂審美過程中幾個重要環節:第一,作曲家進行創作主要是內心體驗到創造性的想象力的聲音結構活動的過程,作曲家對社會、生活體驗到某種精神表現、意圖,并添加在載體形式,記錄意圖光譜;第二,(中間的環節)演奏(唱)著在忠實遵循的一些原則的基礎上,加上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創造,構成了立體形式;第三,它是美學的最高階段,即:觀眾在一個聲學的基礎上達到音樂審美體驗的過程。延安時期音樂的價值,我們可以詳細聲音形式。盡管一些樂曲的形式和內容很完美,但沒有聽到聲音之前,觀眾不會產生審美意識。所以說,審美意識的過程。對于審美的人,當沒有聽見聲音,他只能認為音樂是音樂的內容形式的鍛煉,此刻只有音樂運動審美人預期,沒有音樂聲音,觀眾感覺內容比較空,這是對象(材料)和主題相關的必要的方法(意識)。
延安那一時期的一些音樂和中國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每一部音樂作品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繼承和創新。在延安時期,我國的文化和藝術得到很好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吸收和借鑒延安文藝運動和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本質,更好的促進中國文學和藝術的發展。
基金項目:
本論文為延安市社會科學專項基金2013年度規劃項目,項目編號:13WXC41Z。
參考文獻:
[1]趙偉楠.《黃河大合唱》誕生前后[J].湘潮,2010,(10).
[2]馬穎.中共文藝政策的堡壘與核心—初談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初建時期的教學與實踐[J].教學研究,2010,(05).
[3]宋洋.抗日民主根據地音樂社會影響力的芻議[J].文化學刊,201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