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引進我校以來,在我校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這個理念中涉及的教學流程引起筆者濃厚的興趣。本著勇于探索、勤于實踐的精神,筆者在前置問題地設置上進行了一些實踐,具體如下:
學生是課堂的根本,是教學的重要資源,是我們可依賴的重要資源,所以設置前置問題時必須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認知水平、情感動力等,要認清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起點和基本態度。如對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概念有一個大概地了解,并對新舊知識的聯系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如果前置問題設置太難,學生無法著手預習;如果太簡單,那也激發不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對于情感問題,必須得考慮:學生愿不愿學、肯不肯學。這個問題如果太過死板,可擴展的范圍不大,那么學生學起來就會缺乏動力。筆者從《逃學威龍》這部電影中那位女教師布置作文題目的情節得到啟示:把大概的問題都出示在黑板上,讓學生自由選擇,看看學生喜歡從哪個角度去預習,或者讓他們自己來想一下這些已生成的材料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可以下課的前幾分鐘做,也可由于課代表來收集,或課后由小組長負責收集),讓學生盡可能多的去閱讀去欣賞,從而增強認知。基于尊重學生主體的前置設置,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能夠有效形成讓學生有興趣去學,課堂上有愿望去表達的流線程序,學生的地位得到彰顯。
更寬泛的前置設置讓學生在學習時更自由。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有生命力的主體,他們的情感、認知是豐富多彩的,是不確定的、無可限量的。前置問題可以帶有多樣性、豐富性和生成性的特點。前置問題設置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將有限的課本知識先行咀嚼一次。這一過程,是將知識轉化為個人智慧的過程,它包含了學生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屬于行為主體對人生、他人的一種主觀能動反應。如果前置設置太過狹窄,有可能無法與每個學生主體的認知形成共鳴,讓學生的主體認識找不到著落點,失去興趣。所以如何讓課堂預設在課堂生成中綻放異彩,寬泛、自由的前置設置是關鍵。如鑒賞文本時,可以讓學生從文句、語段、主題、人物形象、刻畫人物的方法、環境描寫等角度去引導思考文本的內容,表達他們的認知和困惑。
更和諧的前置設置讓學生的心靈得到更好的滋養。每一個學生生長的環境和生活的空間都有自己的特性,這些特性讓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更個人化、個性化、智慧化和生命化;所以對教學的內容和意義都有自己的解讀,他們的主觀構建是我們無法預設的。在這樣青春敏感的時期,教師更需要考慮到他們的接受性;要想文本更好地引起心靈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在設置前置問題時要考慮到接受主體的心理承受能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獨特體驗,這樣學生完成自我閱讀、內化、提升時才更有效率。如用正面的話題來引導學生認知,利用一些情境設置來緩和前置問題的尖銳性,讓學生在知性環境中自我感化。
有策略的設置前置問題讓學生的“吸引”更好。每一項新事物的引進和接受都有一個過程,我們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前置問題時,須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如剛開始學生可能沒有辦法或不愿用課余時間去完成,我們可以用課堂時間來讓他們探討、思考,在不斷的探討、研究中,他們就會發現,知識面狹窄是一個瓶頸,就會有個別的學生利用課外資料來充實自己的看法和論點,由少到多,這是一個過程。我們需要做的,可能還有一個扶助階段,這就是考慮到學生對新方法的適應。盡量做到低起點、小步子,逐漸轉換,慢慢培養,最終達到目標。
經常性的調整也會使前置問題更有“新鮮感”。高中生的青春特點之一就是對“新鮮”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如果我們的問題出現模式化、僵硬化的特征肯定不會得到他們的認同,所以在設置前置問題之前老師要不斷反思,我們需要了解的關鍵問題是什么?如何讓學生學得更好?并且最好能結合他們感興趣的前沿內容來進行設置,如結合一些時事、八卦來進行針補,才能保證不被學生膩煩。
“著落點”讓前置問題更有“活力”。這里所說的“著落點”就是評價方式,這一點我校的顧老師體會更為深刻。最關鍵的是多元化和綜合性,一般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級評價:過程性評價有形式靈活、可操作性強、周期短、頻率高等特征,及時,有質感,以鼓勵為主,可采用黑板記分法,筆記本記錄法等;終級評價是指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注重學生知識的落實,使前置問題的實效性得到保證。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對比文本中出現的具體內容。
課前預設是教學實施的藍本,動態生成是“以生為本”理念中課堂教學的點晴之作。沒有前置問題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沒有生成的課堂則是頹廢的。因此,在“生本”理念下,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所在;只有精心預設前置問題,才能在課堂上動態生成,才能更好地開發學習潛能,讓學生將教學演繹得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陳建偉,周小蓬,高凌飚,陳冀平.語文教學與學業評價[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王志霞 廣東中山市坦洲實驗中學 5284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