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見女

為鼓勵創業,韓國正在傾國家之力;政府將視野放眼全球,幫助初創企業走向亞洲,走向世界。
在前不久公布的2014韓國50富豪榜中,除了為了熟知的三星、現代等集團掌門人外,首次上榜的新晉富豪Kakao Talk創始人金凡秀也引人矚目。這個被稱為“韓國版微信”的IM應用,上線僅4年,在全球擁有1.4億注冊用戶,韓國95%的智能手機用戶都在使用。除了創始人凈資產接近10億美元,Kakao Talk作為韓國創業企業成功的典型案例,真正做到了從巨頭壟斷中破局——第一大互聯網集團NHN在本國的門戶及搜索市場份額均達80%;而它也是正在興起的韓國創業潮的最佳縮影。
韓國的未來:“創造經濟”
一直以來,以家族化經營為特點的財閥經濟占據韓國經濟半壁江山。2012年,僅韓國三星、現代、LG、SK四家總銷售額7145億美元,約占當年韓國GDP(1.17萬億美元)的61%。
然而,眾財閥提供的就業崗位僅占全國的10%左右。韓國政府最新公布的就業統計結果顯示,15~29歲青年就業人數多年呈現縮減趨勢,青年層失業率高至7%-8%。
寡頭壟斷嚴重、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讓韓國政府不得不考慮經濟轉型。
為扶持中小企業,韓國政府喊出了“創造經濟”的口號。去年,樸槿惠總統提出“創造經濟所代表的是韓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模式”,并承諾將為打造“創造經濟”進行改革。
韓國政府吹響的創業號角,已經開始引發連鎖效應。根據韓國中小企業廳統計,2012年新創公司增加了7.4萬多家,比上一年增加14%,創下2000年以來的新高。
“創造經濟”主要把焦點放在年輕人,以及小微企業創業上。近幾年,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正在韓國國內的中小企業尋找機會,同時,激勵青年創業的計劃也在政府機構的驅動和支援下全面展開,這當中也包括全球化浪潮下的海外創業。
中小企業廳是韓國創業支援體系的推動機構,由其主辦的全球青年創業支援項目(Global Korean Start-up Incubation Program)在今夏迎來第三期學員。該項目由中小企業廳創業振興院主辦,鄰得滿亞洲(LINDEMAN ASIA)投資公司施行,后者是一家專注于投資大中華地區的韓國創投機構。基于良好的政府和行業網絡基礎,鄰得滿曾完成中國企業首次在韓交所上市、在中國發展的韓資企業首次在港交所獲得上市批準,并成立首支中韓政府共同成立的中韓共同合作基金等。通過在華建立合資企業和直接投資,鄰得滿為中韓兩國政府、企業跨國界合作搭建橋梁。
韓國創業振興院院長康時雨接受采訪時表示,韓國整體市場比較小是創業者的一大問題,而走出本國,在新興亞洲地區,中國有不可忽視的市場增長空間。
此次全球青年創業支援項目,旨在為有意開拓中國市場的韓國創業者提供初期孵化課程,以幫助創業企業開拓中國市場與理解中國創業環境。該項目每年一期,向在韓國創業5年內的小微企業和預備創業團隊公開招募,限定每支隊伍成員2人。通過層層選拔和資格評審后,入選隊伍將獲得來中國上海集訓的機會。
激發創業熱情:大學先導
大企業市場地位的過度強化,一度抑制了代表國家未來的韓國青年們的創業熱情。在保護和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措施實施后,這種局面逐漸扭轉過來。而各種鼓勵措施中,效果最直接的就是成立以大學為中心的“創業支援中心”。
康時雨向《東方企業家》介紹,韓國國內的創業支援主要通過跟韓國的大學合作,在大學內設立創業支援中心,讓大學先導事業。支援中心實行“嚴進寬出”政策。對大學生要求進入創業中心的申請,韓國政府和學校要進行嚴格篩選。尋求創業的大學生需要提供詳細的創業計劃書,然后根據創業的方向,由大學教授和創業投資專業委員會組成的評價團來評價決定。如果順利進入創業支援中心,大學生可以得到“一條龍”的服務,創業所急需的人才、營業場地和資金,在這里都很容易找到。
伴隨中韓政治、經濟、文化關系日漸緊密,創業支援也覆蓋到了在韓的中國留學生。一項針對7萬名在韓中國留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30%左右的留學生表示希望在畢業后留韓創業。而韓國政府也認識到,中國留學生在韓國自主創辦的企業進入母國市場有其天然優勢。
參加本期全球青年創業支援項目的團隊之一“韓友”主要提供中韓留學的資訊服務,其創始人崔英姬就是一名朝鮮族中國留學生。盡管已到了畢業的年紀,然而受到了韓國大學的優惠政策的吸引,她選擇延遲畢業繼續在大學內創業。
創業青年走入中國
創業振興院院長康時雨在2007年-2010年曾為韓國派華官員,駐任山東青島。他表示,和在韓國國內創業相比,入華創業企業的首要問題是對中國文化、社會生活的不了解,其次則是建立業務網絡的能力的匱乏。
因而,全球青年創業支援項目也通過法律、財務等方面的專家演講和人際網絡支持來輔導創業企業。一方面,幫助創業者了解中國創業的法律法規和財務知識,另一方面提供給創業者拜訪中國優秀企業及投資機構的機會。據悉,整個基地培訓項目歷時三個月;除了專業講座,也包含了漢語課程。
不可否認,受到韓流文化的影響,中韓兩國之間的信息、文化交流領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而如何加深對中國的文化及市場理解,則是韓國創業者們啟程的重要一步。對參與支援計劃的創業者而言,在中國培訓期間,能夠對中國進行市場調查以夯實業務基礎、積累當地經驗也是相當可貴的機會。
Cuddly創始人樸大一告訴記者,其主導的手機App項目收錄了韓劇名場面拍攝地的資訊信息——這款軟件專門幫助中國人前往韓劇拍攝地旅游時使用。
本次參與團隊的創業項目幾乎清一色是互聯網創業,包括韓國留學服務、旅游資訊、手機游戲、電子商務等等。事實上,特別支持“IT行業”創業已經成為韓國政府的激勵政策導向,被稱為“Smart創業支援事業”。
對此,康時雨院長表示,一方面韓國素有“IT共和國”的傳統優勢;另一方面,與制造行業的創業相比,互聯網創業投入的資金規模比較小,適宜年輕創業者投入。
為了進一步減輕韓國青年的創業風險,韓國政府支援創業的另一項特色是建立龐大的專業人才導師庫,從而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的創業企業提供定制化的服務。“根據創業企業面臨的具體困難,由不同導師提供差異化的幫助。”康時雨說。
這些導師在他們各自的領域至少工作了10年以上,有著豐富的經驗,不是以理論指導為主,而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了解了創業企業的指導需求后,將企業和導師對接,進一步完成個別輔導。
康時雨介紹,企業可自行決定是否與導師保持長期的輔導關系,如果需要多位導師,也可以安排。目前,這個導師庫已囊括1500多個專家,涵蓋了機械金屬、信息通訊、化學等等九大行業。
除了廣闊的消費市場,對于韓國創業者而言,中國的資本環境也是有利因素。去年參加全球青年支援項目的張宰榮是“在首爾”的創始人,其團隊在韓國已有20余人。他透露說,目前正在組建中國團隊及物色新辦公室;由于公司業務是提供赴韓旅游資訊和優惠信息,一方面在通過和大眾點評、攜程等大公司合作拓展業務,一方面也在等待被投資或收購的有利機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