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維鋒
很多朋友經常會問一個問題:媒體未來還有沒有機會?以傳播信息和滿足用戶資訊需求為宗旨的媒體,是不是已經面臨著飽和的境地?無論你給出何種答案,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媒體越來越難做。
在互聯網誕生以前,媒體的稱謂是報紙、雜志與廣播電視的專屬。而今天,他們已經成為了傳統媒體。以門戶為代表的互聯網媒體也僅僅用了幾年時間,就從新媒體變成了——傳統互聯網媒體。
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強,對各行各業的影響與日俱增,媒體自然也不例外。
顯然,如果沿襲傳統的模式去做媒體,已經沒有機會。
在互聯網產業邁步進入產業互聯網新階段的轉折點上,互聯網媒體又該怎樣突圍、保持基業長青?
先來看看互聯網媒體的遭遇了哪些成長中困惑:
1.傳播渠道——去中心化
在傳統媒體主導的時代,媒體數量有限,傳播渠道的中心化優勢給予了媒體巨大的紅利,可以造就洛陽紙貴、萬人空巷的壯觀景象。而今天,互聯網傳播渠道越來越廣、越來越雜,媒體去中心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再想以一篇報道轟動全世界越來越難。亞文化盛行、主流渠道被分化,讓媒體頓感無所適從。
2.受眾的多樣性與個性化
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在龐大的數字背后是一個存在著職業、地域、文化、興趣、喜好等各種差異的用戶群體。即使同一個階層,用戶的行為習慣也存在著巨大的不同。用戶越來越追求個性化的彰顯。
這就變成了一個偽命題。如果沒有個性,會被拋棄。如果有個性,意味著你無法滿足絕大多數用戶的需求。互聯網是規模經濟,沒有規模也難成商業模式。在受眾多樣性與個性化之中如何找到契合點,是在鋼絲上跳舞的藝術。
3.內容與使用時間的碎片化
傳播渠道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內容的傳播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通過手機閱讀資訊越來越多,消費媒體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碎片化。
4.信息過載、泛濫
幾乎每個用戶都能感覺到,消耗在無用的互聯網資訊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同質化、信息混雜導致了普遍的信息過載和泛濫,這已經成為用戶普遍的負擔。
5.新媒體渠道層出不窮
微博、微信的出現,自媒體的門檻越來越低,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廣,對互聯網的媒體的沖擊也不言而喻。
面對著這些突如其來的困惑,互聯網媒體也在積極尋求變化:
1.個性化:追求獨家與原創
個性化不僅是媒體的標簽,也是不斷滿足用戶需求的必備功課。互聯網媒體越來越重視差異化,不斷追求策劃性欄目和獨家與原創內容。從這一點上來說,互聯網媒體“內容為王“的策略還要堅守。新浪、騰訊已經開始在這方面布局。
在去年,光芒網開始嘗試推出一些策劃性的欄目,比如CEO早晚課、互聯網晚報、招聘匯、女神推薦APP以及產品控等。用戶的好感度、訪問數據超出預期。
2.雜志化:挖掘深度
媒體的品牌的建立,尤其是對高端用戶的持續影響,深度文章和行業觀察、研究必不可少。互聯網媒體已經開始把部分欄目變得雜志化。重大選題和報道,內容變得越來越有深度,版式也越來越精美。
3.聯動化:跨媒體平臺
跨媒體傳播是必然趨勢,也是新銳媒體快速崛起需要大力借助的方法和途徑。光芒網作為一家關注TMT尤其是互聯網領域的新銳媒體,從一開始就重視跨媒體平臺的聯動,而網站是整個傳播鏈條的一環。來自于微信等社會化媒體的流量的貢獻非常明顯,目前,有近一半的訪問數據來自于移動端。
未來媒體還會發生什么變化,出現什么新的形態,又該如何發展,我們都無法預知,但有一條規律是永恒的,那就是要以變化應對變化。
但我們可以預見的未來是:無時不媒體,無處不媒體,無人不媒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