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未宏
業內專家認為,國際礦業巨頭希望通過降價、擴產將中國鐵礦石產業鏈扼殺。
鐵礦石價格正加速下跌。普氏62%鐵礦石指數已從年初的134.5美元/噸下滑至7月7日的95.25美元/噸,年內累計下跌近30%。
“鐵礦石價格的暴跌,雖然有利于中國鋼鐵產業減輕成本負擔,增加盈利,但同時也將使中國自身鐵礦石的生產和海外礦產投資面臨虧損。”中鋼協副秘書長、中國冶金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
在鐵礦石供應的格局上,國際礦業巨頭對礦源的壟斷正在被打破。這致使國際礦業巨頭利潤大幅下滑,不得不放棄高價暴利的市場策略,轉而通過降價擴產,以挽救利潤的下滑和市場的喪失。
業內專家認為,國際礦業巨頭希望通過降價、擴產將中國鐵礦石實現自我供給的產業鏈扼殺在誕生前夕,從而消滅競爭對手,長期壟斷中國乃至世界鐵礦石市場。
國際礦業巨頭的“陽謀”
2014年,鐵礦石過剩的判斷猶如一把利劍,高懸在中國鐵礦業的頭上。
然而,面對國際金融巨頭對鐵礦石價格的下跌預期,與其一體兩面的國際礦業巨頭卻在加緊擴大產能。
4月,全球礦業巨頭必和必拓宣布上調全年鐵礦石產量目標500萬噸。同月,淡水河谷宣布,巴西國家發展銀行已經批準總價值62億雷亞爾(約173.3億元人民幣)的融資合約,以落實其卡拉加斯礦項目。同時,全球第四大鐵礦石生產商FMG表示已實現了年產能1.55億噸的目標。
5月,力拓也否定其去年11月的減產計劃并表示,澳大利亞鐵礦石年產能已提高至2.9億噸,較預期早兩個月。有望順利在2017年前,完成擴產至3.6億噸的目標。
力拓集團首席執行官Sam Walsh在接受采訪時甚至表示,鐵礦石價格將進一步下跌13%。“我們是全球生產成本最低的生產商,相比每噸92美元的價格,成本為每噸20美元,我覺得我們沒有關系。我認為價格跌向每噸80美元,我們的競爭對手將面臨壓力。”
三大礦商通過降價擴產獲取更大利潤,進而侵占全球的鐵礦石市場。
據《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了解,中小礦山的成本一般在100美元之上,進口鐵礦石到港成本在80美元上下。按目前普氏報價測算,若鐵礦石報價在90美元,中小礦山則會面臨較大虧損,可能會導致大幅減產甚至停產,但是三大礦商仍有15%-20%的凈利潤。
國內方面,目前鐵礦石平均生產成本在550-660元/噸左右(不含稅),部分國企礦山的生產成本更是高達760元/噸左右,成本高的礦業已經處于較大虧損之中,但這并未促使國內鐵礦石供應下降。數據顯示,2004-2013年間,國內鐵礦石采選領域虧損企業數量由210家增加至519家,年均增幅達到10.6%。
鐵礦石價格的一路暴跌對國內鐵礦企業造成重創。面對國內需求放緩以及國外礦山擴產的雙層壓力,國內礦山開始大面積減產甚至停產。由于礦價低迷加上外礦價低質優的競爭,內礦已經舉步維艱。
“國際礦業巨頭正在挑起一場價格戰。”冶金工業經濟發展中心副主任劉海民表示,一方面通過其掌握的鐵礦石國際定價權打壓鐵礦石價格,排除競爭者,保住壟斷地位,另一方面,加緊擴產保持利潤。
蘭格鋼鐵經濟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陳克新預計,保守測算,2014年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將會達到9億噸,比上年增長10%左右。如果下半年國際市場鐵礦石價格一直處于100美元/噸以下價位,甚至逼近90美元/噸,全年鐵礦石進口量就有可能達到或接近10億噸,增長2成左右。在這種情形下,國內礦山企業受到邊際成本上升與銷售價格下跌的雙重擠壓,其鐵礦石產量增速繼續下滑,乃至出現負增長。受其影響,2014年全國鐵礦石需求份額被進口礦更多擠占,國產鐵礦市場占有率將進一步下降,下半年國產礦市場占有率有可能跌破30%。
鐵礦石安全戰略面臨“絞殺”
國內投資海外的礦業也處在鐵礦石價格帶來的危機中。武鋼海外礦產部部長張翔表示,一旦國際鐵礦石價格被打壓到80美元/噸甚至更低水平,屆時不僅中國自產鐵礦石成本難以支撐,中國近年來形成的海外鐵礦石供給能力也將面臨投資失敗的風險。
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為了打破國際礦業巨頭對鐵礦石供應的壟斷,以及國際資本對價格的肆意抬高,中國啟動了鐵礦石供應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和“走出去”戰略。大量中國自產鐵礦石和海外權益礦投資在2014年、2015年即將形成產能。但現在,中國鐵礦石供應安全戰略布局正在面臨被中盤“絞殺”的危險。
李新創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一旦國際礦業巨頭將鐵礦石價格長期保持在90美元/噸以下,中國鐵礦石目前近30個海外礦投資項目將不得不面臨幾乎全軍覆沒的危險。
“中國鐵礦石供應正在從緊平衡向結構性過剩過渡。”中華商務網首席分析師、鋼鐵市場專家馬忠普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表示,目前所謂的鐵礦石供給過剩的局面,從世界鐵礦石生產情況來看其實并不存在,只是一種相對于此前壟斷格局下的過剩。
三大礦通過降價競爭確實可以把一部分高成本礦山逼入嚴重虧損和停產、破產的境地。但是這種競爭價格策略畢竟是在市場較長期低迷條件下運用的。一旦中國放棄了鐵礦石供給安全戰略和“走出去”的礦業戰略布局,那么,在經濟階段性低迷過去之后,中國鋼鐵業將重蹈高價購礦的歷史覆轍。
“從我國鋼鐵行業長遠資源戰略目標考慮,目前正是行業優勝劣汰最關鍵的時期,更是適時加大投資進行低成本海外礦山并購,攤低成本的有利時機。”馬忠普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經濟與金融高級研究院副院長湯珂則認為,中國應盡早建立礦業投融資平臺,將更多社會資本和對于中國經濟未來的信心,轉化為切實支撐礦業發展的動力。
“資源稟賦差、行業發展缺乏理論指導和系統規劃設計、鐵礦山產業集中度低、市場競爭力弱以及技術和管理水平低下等因素造成了決策層信心不足,沒有及時制定戰略,對貧鐵礦山大規模開發利用不足。”《中國鐵礦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副會長邵安認為,要加快鐵礦石資源保障戰略體系的建設,重構礦業新秩序。要從國家戰略層面對鐵礦行業進行整體謀劃,從根本上扭轉原料供給高度依賴進口的不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