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天菊
【摘 要】葉圣陶先生指出:學生通過誦讀所得的不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親切的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解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才能終生受用不盡。然而現狀并不容樂觀,教材越做越大,課本越來越厚,試卷越來越多,教師越講越細,學生越記越煩……我們在孜孜不倦地推進新課程改革之際,驀然回首發現語文課堂中最本真的誦讀卻被“邊緣化”了。本文試圖以誦讀教學為抓手,提出有效策略,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掘來“源頭活水”。
【關鍵詞】高中語文;誦讀教學;策略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指導誦讀的方法,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語文課程只有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在誦讀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獲得最真實的審美體驗,才能激發和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是最本真、最具“語文味”的課堂。
一、提高教師范讀質量,用教師的心靈去感應學生的心靈,形成師生心靈共鳴。
要想感動學生,必須先感動自己。比如在講授《登高》、《項脊軒志》、《將進酒》等課時,我的感情隨課文內容而波瀾起伏,忽而低沉悲憤、恬靜柔美、忽而震撼有力,而學生也聽得如癡如醉。每當讀完課文,學生們呼出長長一口氣時,我就明白,我的范讀已經收到了預期效果。學生對文本的第一感覺油然而生,教師的教學半功倍,教師不用多言然而學生就會自明,誦讀的魅力,從而有了學的動力。
二、因地制宜,加強誦讀指導和評價,讓學生掌握并熟練運用各種誦讀技巧。
重視學生的誦讀,不僅體現在誦讀的頻率和次數上,更為關鍵的是要體現在誦讀質量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加強誦讀指導,提高課堂誦讀的有效性。
(一)教師要勤于探索誦讀的指導方法,比如在教學《情真意切釋猜嫌》一課時,我針對選文是小說《紅樓夢》選段,篇幅較長的特點,指導學生以表演課本劇的形式研讀文本。除了誦讀指導方法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范讀激趣、揣摩品讀、競賽激勵、選讀強化等方法指導學生誦讀。
(二)要形成誦讀規范,要求學生在誦讀時要做到精神飽滿、眼到心到、言為心聲、讀出韻味。
(三)要加強誦讀技巧和誦讀方法的指導。朗讀技巧主要是指對朗讀的停頓、語速、重音、語調的處理。朗讀有音、意、情、美四個層次。音讀是最基本的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語句;意讀,要讀懂作品的大致內容,寫了什么,要點是什么;情讀是讀出作品所表現的情感;美讀是欣賞作品的較高層次,讀出作品的語言美、內容美、生活美和意境美。
(四)引導學生有效地互相誦讀評價。教師在學生誦讀后,可以有意安排其他學生進行誦讀評析,在讀中悟,在悟中讀,不斷提升對文本的理解和認識。
三、創設條件,營造氛圍,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對象,更為重要的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因而只有充分調動學生誦讀的興趣,誦讀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誦讀的條件。教師既可以充分利用早讀時間指導學生誦讀課文,又可以在課堂上多給學生提供誦讀機會。
(二)為學生營造誦讀氛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誦讀本身就是一門綜合藝術,教師可以借助于音樂、繪畫等其他藝術形式,通過歌曲、圖片、視頻等媒介營造氛圍,激發學生讀的興趣。比如我在講公開課《登高》時,利用音樂《二泉映月》作配樂示范朗誦課文,就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四、多讀少講,樹立典型,綜合運用多種誦讀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誦讀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標準認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充當好幕后“導演”的作用,要敢于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敢于將課堂還給學生,少一點滔滔不絕的貼片式的細節賞析,多一些學生的誦讀體悟,大膽探索高中語文課程的新模式。
(一)多讀少講。
教師抓住重點講解,學生在課堂中多讀多悟,要把課堂上誦讀的時間還給學生。
(二)教師在不違背誦讀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誦讀。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由于學生的生活體驗、知識積累和鑒賞水平不同,對同樣一個作品的文本體悟也會不同,所以讀出來的語速、語氣和節奏也會不同。如李白的《將進酒》一詩的前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一句流露出作者時光易逝的感傷、懷才不遇的悲憤,但有的學生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時高昂急促擲地有聲,如挾天風海雨撲面而來,再現了詩人狂放的個性;有的學生讀“君不見”時較從容親切,為下文蓄勢,“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氣貫通,“天上來”達到語調最高處,“奔流到海”氣勢恢弘如排山倒海;“不復回”則如瀑布飛流直下,深惋悲嘆。我覺得這些處理都是可行的, 沒有充滿個性色彩的誦讀,學生就不會產生和作者的共鳴,不會有自己獨特的感悟,不可能養成獨立的審美習慣。
(三)綜合運用多種誦讀方法。
誦讀方法多樣化,包括教師范讀、師生共同朗讀、學生集體朗讀、個體朗讀、小組朗讀、男女生朗讀、分角色朗讀等。例如學習曹禺的《雷雨》時,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法,注意揣摩人物的語言,通過語言理解人物,并進一步理解作品,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誦讀教學既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但又有新的內容。這種“新”就是要將教師的示范性的讀與學生的高質量的讀結合起來,重點放在對學生誦讀能力的培養上。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誦讀訓練,充分發揮誦讀的作用,有目的有重點地強化誦讀教學,讓學生真正在誦讀中提高語言感悟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升文學素養,從而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掘來“源頭活水”。
【參考文獻】
[1]葛豐善.誦讀品味突出方法指導[J].太原.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12).
[2]李亞亮.高中語文朗讀教學的實踐研究,呼和浩特.語文學刊,2012(2):106,144
(作者單位:新疆兵團第四師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