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紅
一、引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應該學習和掌握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以及用于表達常見話題和功能的語言形式等。詞匯是語言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詞匯在二語習得中起中樞作用(Nation,2001)。二語詞匯習得是二語習得的中心任務(胡勝高,2008)。英國著名語言學家D·A·威爾金斯認為:“沒有語法,人們不能表達很多東西,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東西?!保↙ewis,1997)
二、《新課標》中的詞匯習得要求
2011年正式頒布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運用能力。按照《新課程標準》二級及五級要求,學生從小學畢業至初中畢業詞匯量增長幅度不高,單詞為9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為150-200個。有人曾計算過,學習者若以每天10個單詞,1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的速度,每周5天的學習時間,每學期20周,一學期便能掌握1000個單詞,1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按照這種計算方式,《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太低了。但事實上,經過三年的苦讀,還有不少的學生無法完成課標所提出的任務,即使能完成任務的學生,進入高中后也會發現生詞成了閱讀的最大障礙。如何在三年中完成《新課標》中的詞匯要求?如何銜接小學與初中及初中與高中的詞匯習得?
三、二語詞匯習得途徑
很多教師對詞匯習得的認識是片面的,認為學生只要記住單詞的發音、拼寫和詞義就夠了。因而,很多學生只會死記硬背詞匯表中的單詞拼寫及對應的漢語解釋。造成的后果是遣詞造句生搬硬套,逐字逐句別扭翻譯。詞匯習得存在兩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重要環節:一是單詞的識記,二是詞匯的使用。因此,英語教師要能清楚地認識到詞匯習得的重要性及主要途徑。Laufer(1990)指出二語詞匯習得主要通過兩種途徑:直接詞匯教學和附帶習得。
3.1直接詞匯教學
Laufer&Nation研究發現,系統的、有計劃的直接詞匯教學將大大增加學習者的詞匯量。牛津英語7A至9B中,每個單元的生詞在80-100個左右,其中有很多單詞會在其他單元再次出現,但也有部分單詞在6本書中只出現過一次。因此,教師要根據《新課標》要求,制定系統的詞匯教學計劃。另外,根據遺忘規律,學生詞匯量的積累過程是不斷與遺忘作斗爭的艱苦歲月。如何讓學生苦中有樂,附帶習得訓練是法寶。
3.2附帶詞匯習得
Parry(1991)主張通過廣泛閱讀自然習得單詞,不提倡背單詞。近些年國內外也有許多學者圍繞詞匯附帶習得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研究發現在進行聽說讀寫各種語言技能訓練時,都會發生一定的詞匯附帶習得。這使得部分教師過度相信或依賴詞匯附帶習得的成效,質疑甚至批判傳統教學中的直接詞匯教學方法。束定芳和莊智象(1996)指出,在教學中應把直接詞匯教學與附帶習得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更有效地達到擴大詞匯量的目的。董燕萍、周彩慶(2003)將直接學習與間接學習或附帶習得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在交際教學法中,間接詞匯學習的基礎上增加直接學習,有助于學習者尤其是低水平學習者的詞匯產出能力。對于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習者來說,更適合采用直接詞匯學習和間接學習相結合的綜合法。因此,傳統的直接詞匯教學不可替代,教師應將兩種途徑有機的結合起來。
四、數據采集與分析
2012年牛津初中英語教材進行了調整,為了解新入學的初一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詞匯總量及所使用的學習策略,筆者對兩所學校1621名新初一學生進行了詞匯量測試并在其后附上問卷調查表。詞匯量測試題中共有100個小學已學詞匯,是從總詞匯表中隨機抽取出來的,試卷后的問卷調查主要圍繞二語詞匯習得途徑進行選擇。詞匯量測試結果如下:100個單詞,95分以上423人,90分以上共727人,80分以上909人,60分以下的人數為720人,其中20分的人數216人,10分以下人數為163人。問卷調查結果如下:223名95分以上的同學曾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另一本教材,如《新概念英語》;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但教師很少講或從不講音標,學生一般是死記硬背單詞;部分學生認為記憶力不好是單詞記不住的主要原因且對初中階段的英語學習信心不足。這樣的入學測試及問卷調查著實讓人震驚,詞匯教學研究的起點應從小學開始。
五、結論與啟示
二語習得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二語學習者只有達到一定的詞匯知識水平,才能實現某些二語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的運用(馬廣惠,2006)。初中英語教師,尤其是初一英語教師,要根據詞匯習得途徑及學習策略指導教學,在日常教學中加強對各種詞匯學習策略的認識,培養學生使用學習策略的意識,提供學生使用策略的機會,從而促進學生的二語詞匯習得。
(作者單位:南通市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