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燕
近年來,湖南省株洲市以創建教育強市為抓手,以推動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為核心,立足市情,通過政策引導,釋放體制活力,盤活教育資源,在統籌城鄉教育發展中進行了勇敢的探索和有益的實踐。
一、理順管理體制,釋放活力
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為當下共同的價值認同時,如何做好頂層設計,謀好篇,布好局,使城鄉教育發展體制充滿活力,成為株洲首要任務。
全部下放管理權限。市委市政府為全面落實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全面整合全市的義務教育資源,把義務教育的舉辦權全部下放到縣區,明確縣市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責任主體,明確縣市區政府組成部門在教育規劃、人、財、物的保障等方面的職責與任務。這徹底改變了市教育局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的雙重身份,盤活了教育存量,優化了資源配置,為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奠定扎實的制度根基。
全面構建政策體系。在市委市政府理順全市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基礎上,先后出臺了《關于建設教育強市的決定》《建設教育強市行動計劃》《株洲教育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等,明確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戰略目標,提出了“提供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的人才培養主題;出臺《中共株洲委株洲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決定》和《株洲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開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縣(市、區)創建活動的通知》,明確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和步驟;出臺《城區中小學幼兒園專項布局規劃》《株洲城市中小學幼兒園規劃建設管理辦法》等,推動中小學、幼兒園與城市住宅小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為教育長遠發展預留空間,并為解決城鎮的“大班額”和“擇校熱”問題確定了時間表。同時,各縣市區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相關政策,結合自身實際,也相應出臺了教育強縣(市、區)和創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縣(市、區)的相關舉措。
逐步實現政策目標。市教育局連續四年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列為重點實施項目,落實《建設教育強市行動計劃》和《城區基礎教育三年攻堅計劃》的目標,明確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和主要項目,促進全市各級各類教育均衡、優質、特色發展。著手解決“入學難”和“擇校熱”問題;出臺《株洲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完善學校評價方案;出臺《株洲普通高中招生實施方案》,通過多元招生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調配教育資源,夯實基礎
市委市政府作為區域資源的宏觀調控者,如何有效地配置資源,做好“公平器”,把住“平衡關”,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
1.抓條件改善,把住城鄉教育硬件水平的“均衡關”
一是建設合格學校。自2008年啟動合格學校建設以來,株洲通過全面規劃、縣市區統籌,有效督導,共建成合格學校603所,到2012年底,提前三年完成完小以上合格學校建設任務。2013年,計劃投資2.25億元,將117所農村教學點建成合格學校;截止2014年,全市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包括教學點將全部建成合格學校。
二是薄弱學校和校安工程的改造。近兩年,株洲投入8166萬元,改造薄弱學校項目76個,其中農村寄宿制學校改造項目39個,改造面積7.86萬平方米。校安工程實施三年來,共投資3.3億元,完成了420所學校659棟校舍的重建改造工程,總建筑面積21.15萬平方米,其中農村學校占75%。
三是信息技術資源配置。近年來,株洲教育信息化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到2012年底,全市教育系統已建校園網208個,配備計算機49350臺,建成農村中小學遠程教學點966個,實現了完小以上學?!靶PMā?。如今,炎陵縣、茶陵縣實現了IOM光纖到中心小學;正在實施農村教學點優質資源全覆蓋項目,有151個教學點已啟動建設;建成計算機網絡教室865間,中心小學以上學校均配備了電腦教室,各級各類學校共建設多媒體互動教室3469間。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有力地促進了城鄉之間、學校之間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
2.抓教師隊伍,守住城鄉教育師資力量的“均衡關”
一是加大農村教師的補充和培養力度。各縣市區把新招聘的教師總數的80%安排到農村,開展農村學校特崗教師計劃,補充農村緊缺學科教師。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經費,分別用于引進名優特教師,發放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津補貼以及教師培訓,并重點向農村教師傾斜。大力開展農村教師培訓,建立健全城區教師定期到農村學校任教制度。
二是建立城鄉教師流動機制。建立健全城鄉教師交流輪崗機制,規定全市教師每6年必須輪一次崗。近年來,先后有2415名教師進行了交流。醴陵市還出臺政策打破學校界限,按學科需要均衡配備教師,形成大學區內按學科均衡交流,區域內按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進行崗位交流。實施“教育特派員工程”,即從市直學校選派骨干教師對口支教邊遠山區學校。設立艱苦地區學校工作人員特殊津貼,條件特別艱苦的地區績效工資高于平均水平的10%。建設農村教師周轉房,讓農村教師甘愿扎根農村教育。
三、落實教育督評,推動發展
在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過程中,于督政、督學、監測于一體的教育督導無疑是一只有力的推手,它對落實政府責任主體,推動學校內涵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強化督政,提升城鄉教育投入力度。每兩年對縣級政府教育履職情況進行一次“兩項督導評估考核”、教育強縣(市、區)視導,每年對縣級政府教育工作重要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促使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對教育工作“高看一等,厚愛一籌”,推進區域教育長足發展。在此基礎上,還制訂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指標體系,成為全省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的試點城市。每年評選一批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縣市區,由市委、市政府隆重表彰。
強化督學,推進教育質量的均衡提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在于教育質量的均衡,而學校是推動質量均衡的首要主體。為此,株洲實施了督學責任區制度,堅持督學與督政并重,監督與指導并重,過程與結果并重,關注學校辦學行為,關注課堂教學效益,關注學生課業負擔,引導學校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如今,株洲已成為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督導評估五個試點城市之一,教育督導通過科學設置評估指標體系,進一步引導中小學朝著素質教育示范學校的終極目標奮勇前行。
強化評價,激發義務教育高位均衡動力。多年來,株洲始終堅持多元化評價理念,突出評價的引領作用,包括對學校實施發展性評價、對教師實施成長性評價、對教育教學實施多維度評價等,力求用不同的尺子量出不同發展階段的學校,不同智能學生的發展水平。特別是在對學校實施發展性評價時,教育行政部門在考核時根據其自行制訂的長期規劃和年度發展目標,實行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充分保護了學?!疤惶湍苷教易印钡淖灾靼l展積極性,有利于加快學校實現高位均衡的前進步伐。
四、推動教育改革,促進公平
為確保每個孩子都“有學上”,并“上好學”,株洲深入推動教育改革,打破城鄉教育壁壘,跨越教育體制藩籬,在多方面深入改革,保障了城鄉學生的平等入學。
推動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株洲城區堅持公辦小學“劃片招生、就近入學”;公辦初中“相對就近、免試入學”的招生方式;高中以學業成績人圍,以綜合素質排隊,按排序先后錄取,并將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城區內各初中。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株洲實施對口直升生、特招生、特長生、自主招生、公費指標生以及常規錄取等多元的招生方式。如今,全市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工作已實現了四統一,即統一政策、統一時間、統一程序、統一操作方法;落實了“四個一”,即一冊一表一圖一網(一冊:免費發放“株洲城區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級招生服務指南”;一表:提供“株洲秋季小學一年級學位申請表”或“株洲秋季初中一年級學位申請表”;一圖:公布各區相對應的小學或初中招生范圍示意圖;一網:在株洲教育網長期公布“株洲城區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級招生服務指南”及相關招生政策文件)。
推進學前教育普惠公益發展。市委市政府為有效緩解老百姓關注的“人園難”、“人園貴”等問題,出臺了《株洲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學前教育發展的意見》《株洲市城區普惠性幼兒園建設方案》為學前教育發展做指引,并創建了幼兒園分類定級評估制度。同時,還利用中央、省扶持民辦學前教育獎補資金,啟動城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建設工程。2012年通過申報、評估定級、遴選、復評、核價、公示等程序,認定首批城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86所。財政直接補貼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減輕了家庭保育教育費負擔;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收費實行分級限價反復審核,有效調控了全市學前教育市場價格。在做好幼兒同評估定級的基礎上,株洲通過掛督導評估定級牌、亮證收費公示牌招生、亮辦園許可證和收費許可證或服務價格登記證收費,使家長可從多渠道了解幼兒園的服務信息,以更好地行使選擇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確保弱勢群體平等入學。堅持“以流入地和公辦學校為主”的原則,堅持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讀小學、初中低門檻政策,切實保障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地入學。持續開展“金秋愛心助學”活動,在全省率先將貧困幼兒納入資助體系,在全省率先建立學生資助網站,實現了資助工作的公開、透明;同時,出臺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殘疾兒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拓展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在辦學條件基本均衡的基礎上,株洲探索了“兩種模式”,努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緩解“擇校熱”難題。一是實施“委托管理”模式,即由名校高中管理弱校初中;同時,將名校高中的新生名額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到對口管理的初中學校,讓這些弱校成為老百姓心中的好學校。二是實施“百校幫扶”行動,即通過好校帶弱校、捆綁考核等,實現城鄉一體、同步提質。結對學校可以打破區域限制與單向限制,可在本市所屬縣市區學校之間、城鄉學校之間、鄉鎮學校之間進行;結對學校之間可實行交叉、相互式幫扶,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目前,結對幫扶的雙方學校的教學質量都在穩步提升,生源回流緩慢升溫,效果逐漸體現。
株洲在統籌城鄉教育發展,推動城鄉教育同步提質中,其辦學條件改善、資源均衡配置、教學質量提升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后一段時間,推動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仍是株洲教育工作的重心,將進一步改革管理體制,加大教育投入,打造名師隊伍,推進素質教育,加快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步伐。
(責任編輯 羅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