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國森 唐理英
肱骨近端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之一[1]。作者就近年采用鎖定鋼板治療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其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 其中男性患者32例, 女性患者18例;年齡范圍為30~60歲, 平均為(43.2±2.1)歲。所有患者骨折程度按照Neer分型, 其中27例患者為3部分骨折, 23例患者為4部分骨折。患者的年齡、性別及骨折Neer的分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50例患者均采用肱骨近端鎖定接骨板, 在三角肌胸大肌間溝入路, 切開復位, 鎖定鋼板內固定。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間溝入路, 將頭靜脈和三角肌拉向外側, 顯露骨折端, 找到肱二頭肌長頭腱, 辨認肱骨大小結節, 于大小結節肌腱止點縫線縫合牽引, 以協助骨折復位。肱骨遠端鉆入克氏針, 復位骨折, 透視, 復位滿意后將克氏針鉆入肱骨頭內。放置鎖定鋼板, 位于結節間溝后1 cm,大結節頂點下1 cm, 先擰入一枚皮質釘, 使鋼板與骨質相貼,再逐一擰入鎖定釘。放引流管48 h。術后護具保護4周。術后行康復治療。評估手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效果。
1.3 統計學方法 將作者在實驗過程中獲得的數據輸入SPSS16.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處理、分析, 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若檢驗結果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作者收集的50例肱骨近端骨折的臨床治療資料進行分析, 其中根據Neer肩關節功能評分標準對其進行評價。患者滿分100分, 10分為解剖位置, 25分為活動范圍, 30分為功能使用情況, 35分為疼痛。并確定優為89分以上, 良為>80分, 可為>70分, 差為<70分。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其患者的具體評分結果見下表1。
隨著經濟的發展, 骨折的發生率逐年增加, 其中臨床上較為多見的是肱骨近端骨, 占全身骨折的4.5%左右, 伴有骨質疏松的老年患者為好發人群[2]。肱骨近端骨折的發生機制主要為暴力經由患者受傷肢體縱軸向上傳遞到結構薄弱的外科頸, 極易發生骨折[3]。通常老年患者肱骨近端骨塊骨密度低, 在臨床治療中常采用固定治療, 且治療后常并發[4]肩關節僵硬、肱骨頭壞死、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等癥狀,延緩患者愈后及其患者的生存質量。傳統治療采用接骨板治療, 常因螺釘松動而發生內固定失敗, 尤其肱骨近端三、四部分的骨折患者。同時接骨板治療嚴重影響患者早期肩關節的功能鍛煉。
鎖骨鋼板是根據人體肱骨近端的解剖進行的形狀設計,不需要進行預彎, 減少了鋼板對患者骨面產生的壓力。同時肱骨近端鎖定鋼板是通過螺釘與鋼板構成的一種內固定支架結構, 在骨骼和接骨板之間留有縫隙, 減少軟組織的剝離情況, 極大地保護了骨骼及其骨膜的血液運輸, 減少股骨頭壞死的發生。肱骨近端采用標準的松質骨螺釘與同一接骨相適應。從而完成動力加壓固定或使用鎖定螺釘獲得穩定的成角固定。
肱骨近端骨折作為較為常見的骨折, 其患者骨折的粉碎程度的不同其預后情況不同, 一般患者粉碎程度越嚴重, 其骨折預后越差[5]。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發現Neer分型中, 三部分與四部分骨折的臨床治療最為困難, 術后功能恢復較為困難。同時大多數學者認為, 大多數二部分骨和部分骨折可給與非手術治療。對于移位明顯的二、三部分骨折及患者年齡較小的四部分骨折可以給與復位固定治療。
總之, 肱骨近端鎖定鋼板設計更、固定明確、并發癥少的優點, 是治療肱骨近端骨折首選的內固定材料, 值得推廣應用。
[1]邢益斌, 孔凡盛, 鄒高峰.解剖型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療效分析.現代醫學, 2013, 41(07):507-509.
[2]郭隆森.肱骨近端加壓鎖定鋼板與傳統鋼板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當代醫學, 2010, 16(33):99-100.
[3]牛連生, 王東, 徐鴻, 等.鎖定鋼板治療肱骨近端骨折26例療效分析.重慶醫學, 2008, 37(19):2166-2170.
[4]孫韶華, 徐榮明, 馬維虎, 等.鎖定鋼板治療不穩定肱骨近端骨折.實用骨科雜志, 2006, 12(6):490-492.
[5]王健, 李維軍, 龐瑞明, 等.鎖定鋼板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療效分析.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06, 2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