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君
小兒結核性腦膜炎顱壓增高的搶救及護理
黃君
小兒結核性腦膜炎;顱壓增高;搶救;護理
小兒結核性腦膜炎發生顱內壓增高時, 病情較為危重,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 因此做好此病的搶救及護理工作至關重要。本院近年救治49例小兒結核性腦膜炎患者, 47例獲得痊愈, 成功率為95.92%。現將救治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1 發生時間 49例中入院第1周發生顱壓增高者17例,第2周發生者28例, 3周以后發生者4例。
1. 2 先兆特征 頭痛、項強、嘔吐等腦膜刺激征明顯者30例, 發熱、嘔吐、驚厥、意識改變者12例, 哭鬧煩躁、抓耳扯發者6例, 驚厥、失明者1例。
2. 1 搶救患者入院后, 成立相應的醫護小組, 責任到人, 各盡其責, 迅速擬定護理計劃, 并依病情變化及時修改。
2. 2 細心看護 注意床上加欄, 以防煩躁驚厥時掉床碰傷等。昏迷患兒可采取側臥位或頭偏向一側, 頭顱位置安放適當, 以免過伸過屈, 影響顱靜脈回流而造成顱壓升高。切記不能突然改變體位, 以防形成腦疝, 出現意外。
2. 3 遵醫囑給予有效得力的搶救措施 對于高熱者, 降溫是減輕腦水腫、減少抽風、改善缺氧的重要措施。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可同時進行, 但藥物不可在短時間內大劑量使用,亦可配合復方氨基比林行合谷、曲池穴位注射, 每穴0.5~1 ml, 這樣可減少藥物用量, 同時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氯丙嗪配合物理降溫, 可使體溫下降至38℃以下。驚厥時給予解痙劑如氯丙嗪按每公斤體重5 mg, 稀釋后靜脈緩注至止痙為止。在由于驚厥、腦水腫以及腦疝等引起呼吸衰竭時, 應大量使用洛貝林、可拉明、安鈉咖等呼吸中樞興奮劑, 同時應用高滲脫水療法控制腦水腫和腦積水以減輕顱內壓力。本院最常用20%甘露醇靜脈推注, 3~4次/d, 5~15 min推畢, 隨著病情減輕而漸減次數。對于失明、失語、癱瘓者可行中藥、針灸療法, 可取得較好效果。
2. 4 遵醫囑給予合理的抗癆治療 在必要的搶救措施保護下, 合理的抗癆治療是其疾病恢復的有力保障。在治療開始時, 異煙肼應予大劑, 按每日每公斤體重15~25 mg一般靜脈滴注, 待病情穩定后再改為一般劑量。鏈霉素亦為重要藥物之一, 按每公斤體重20~40 mg連用3 d。PAS靜脈滴注按每公斤150~200 mg, 往往以上3藥聯合應用, 若2~3周無效者可去PAS加利福平、乙胺丁醇口服。在有效的抗癆保護下, 激素的應用, 尤其在早期昏迷者常可起到扭轉病勢, 迅速減輕癥狀, 降低腦壓的作用。用氫化可的松按每公斤體重30~50 mg靜脈滴注, 好轉后亦可改為強的松口服。
小兒結核性腦膜炎顱壓增高主要是由于腦水腫或腦積水所致, 對此病搶救和抗癆治療的合理、及時是其成敗的有力保障, 而仔細觀察病情則是成功的關鍵。顱壓增高發生時間越早, 壓力越高, 持續時間越長, 病情就越危重, 預后就越差,如搶救不及時多易發生意外, 因此對顱壓增高先兆的觀察尤為重要。一般3歲以上的患兒多有頭痛、頸強、嘔吐之腦膜刺激征;而1~3歲的患兒多半表現為發熱、驚厥和意識狀態的改變;1歲以內的患兒多以哭鬧、躁動、抓耳扯發為主要表現, 腦膜刺激征反而不明顯, 甚至不出現腦膜刺激征而很快進入昏迷狀態, 此時囟門隆起或飽滿是顱內壓增高的主要標志。觀察表明, 本組病例年齡愈小, 癥狀愈不典型, 先兆癥狀存在時間短, 即很快進入昏迷狀態。
2014-03-27]
402260 重慶市江津區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