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種植黃瓜,在濕度過大的情況下,黃瓜易發生灰霉病,造成葉片和莖部腐爛,影響黃瓜的產量和品質。
一、危害癥狀
黃瓜灰霉病多從開敗的雌花開始侵入,初始在花蒂產生水漬狀病斑,逐漸長出灰褐色霉層,引起花器變軟、萎縮和腐爛,并逐步向幼瓜擴展,瓜條病部先發黃,后期產生白霉并逐漸變為淡灰色,導致病瓜生長停止,變軟、腐爛和萎縮,最后腐爛脫落。葉片染病,病斑初為水漬狀,后變為不規則形的淡褐色病斑,邊緣明顯,有時病斑長出少量灰褐色霉層。高濕條件下,病斑迅速擴展,形成直徑15毫米~20毫米的大型病斑。黃瓜莖蔓染病后,莖部腐爛,瓜蔓折斷,引起爛秧。
二、發病原因及發病規律
大棚內的高濕度是誘發黃瓜灰霉病發病流行的主要原因。黃瓜灰霉病由真菌半知菌亞門灰葡萄孢侵染引起。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絲及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翌春條件適宜,菌核萌發,產生菌絲體、孢子梗、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隨氣流、雨水、露水等傳播。光照不足、低溫和高濕條件下易流行。
病原菌以菌絲、分生孢子及菌核附著于病殘體上或遺留在土壤中越冬,靠風雨及農事操作傳播,黃瓜結瓜期是病菌侵染和發病的高峰期。高濕(相對濕度94%以上)、較低溫度(18℃~23℃)、光照不足、植株長勢弱時容易發病,氣溫超過30℃,相對濕度不足90%時,停止蔓延。因此,此病多在冬季低溫寡照的溫室內發生。
三、防治措施
(一)物理防治
1.加強栽培管理:加強通風換氣,澆水適量,忌在陰天澆水,防止溫度過高;注意保溫,防止寒流侵襲。高溫季節在大棚、溫室內深翻灌水,并將水面漂浮物撈出,集中深埋或燒掉,保持大棚、溫室清潔。在花蕾期噴施果美康,增粗果蒂,促進果實發育,提高黃瓜品質。
2.控溫法:調節溫濕度,控制病菌侵染。室內溫度提高到31℃~33℃,超過33℃開始放風,下午溫度維持在20℃~25℃,降至20℃時關閉風口,使夜間溫度保持在15℃~17℃。
3.清除病殘體:收獲后期徹底清除病株殘體,土壤深翻20厘米以上,將土表遺留的病殘體翻入底層,噴施土壤消毒劑加新高脂膜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減少棚內初侵染源。苗期、瓜膨大前及時摘除病花、病瓜、病葉,帶出大棚、溫室外深埋,減少再侵染的病源。
(二)化學防治
大棚黃瓜發生灰霉病,采用化學防治是控制該病發生、減少損失的有效措施之一,特別是大發生和流行的情況下,必須通過化學防治手段有針對性地實施化學防治。
一般可選用保護性殺菌劑預防。常用的有氫氧化銅、百菌清、代森錳鋅、咯菌腈等。發病后應選用內吸殺菌劑防治,不同地區的灰霉病菌對不同類型殺菌劑的抗性種類和程度均存在較大差異,各地要根據抗性監測有針對性的選擇藥劑。
大棚黃瓜長時間單一使用某一種殺菌劑,容易使病菌產生抗藥性,應與其他殺菌劑輪換使用,也可采用混用的方式,最好選擇上市的混配殺菌劑,如杜邦乾程50%乙霉、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因該病在生長季節有多次侵染循環,應選用作用方式不同的殺菌劑輪換使用。腐霉利長時間單一使用,容易使病菌產生抗藥性,應與其他殺菌劑輪換使用,每間隔10天一次,連續防治2~3次。適用藥劑有45%百菌清煙劑每畝用250克于傍晚熏蒸,5%百菌清粉塵劑畝用1千克噴施。撲海因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噴霧。農利靈50%乙烯菌核利干懸浮劑1000~1500倍液噴霧。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同時,在防治大棚黃瓜灰霉病時,注意巧用藥,有針對性地開展防治。灰霉病病菌是弱寄生菌,作物殘留的花瓣和柱頭是該病菌的重要侵染點。針對這種情況,可在蘸花時加入適量乙霉威或嘧霉胺等藥物。如定植后和花期均沒有用藥,在澆第一果穗水前必須噴藥防治,否則澆水后灰霉病很容易大發生,噴藥的重點是花和幼果,噴藥后第二天澆水。
(門 同 中共桐柏縣委農村工作辦公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