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多維度的視角觀察中西方多黨制和多黨合作制的相同和異同,結合中西方國家的歷史背景、政治形態和現實發展,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運用歸納總結的方法,深度挖掘中西方政黨間“動態”的組織結構、運作形式、工作方式、黨派關系等內容。
【關鍵詞】十八大;黨建思想;黨的建設;踐行
新中國成立后,我黨為團結廣大的政治力量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在政黨模式上獨創了“共產黨領導下多黨合作”的政黨模式,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匯聚了極大的能量。為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有必要對此這兩種政治模式進行翔實的比較研究。
在政治模式的研究分析上,學界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對社會主義政黨進行研究;二是對綠黨、生態黨、聯盟黨等進行研究;三是研究政黨興衰的經驗教訓;四是從政治學理論角度研究各主要政黨。總而言之,豐碩的研究成果不僅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更增強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西方國家攻擊我國的多黨合作制視民主黨派為“裝飾品”,未給予政治地位,在法律和實力上依附執政黨。另一方面,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來看,西方的多黨制是資本家集團媾和的結果,盡管在某些方面也對人民提供福利和待遇。誠然,此觀點有立場性和主觀性,不能真實反映多黨制和多黨合作制間的本質區別,鑒于此,筆者從多維度的視角,結合中西方國家的政治歷史和現實發展,觀察分析二者間的區別。
一、多黨制與多黨合作制模式的相同點
(一)中西方政黨作為階級利益的代表,皆具備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模式,有執掌國家政權和干預政治生活的訴求,實質上影響國家政權和社會
多黨合作制下中共起核心作用,如同五星紅旗上的大五星,民主黨派則是小星,在地位和重要性上有著明顯的不同,但二者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分工不同。資本主義國家政黨大多不直接干預和領導國家政權,一貫采用議會、輿論的方式,影響國家決策、法律條文等攸關自身利益的措施。一些國家的執政黨甚至可以利用其影響力干預法官、政府官員的委任等。
當下,西方實行多黨制的國家常以“文官中立”,“司法獨立”,“黨軍分離”,“新聞自由”等形式炫耀其政治的民主化。美國歷年的政治白皮書一面大肆炫耀其民主政治;一面無中生有、夸大其詞的攻擊別國政治和人權。實質上,西方多黨制下的競爭充滿了血腥和銅臭,政黨常為擴張自身勢力而視民主于不顧,以曝光丑聞、非法竊聽等手段抹黑、打壓其他黨派,如“水門事件”等。
(二)多黨制與多黨合作制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本國現行政治體制以更好的行使政黨權力,竭力維護所代表的階層利益
我國多黨合作制的形成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進行過合作,也有過分歧,但當和平的可能性出現時,民主黨派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共產黨拋棄了國民黨,所以才有張瀾、李濟深、宋慶齡等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建國。
西方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的特殊性決定了政治體制的多形態性。英國的資本家在同封建復辟的斗爭中結成政黨,形成了輝格黨和托利黨的兩黨制模式。法國資本主義政黨模式經歷了五次共和國的政治變動,最終形成了多黨制的政黨模式。美國則仿照英國的政黨模式,實行三權分立的兩黨制。歸根結底,不論西方的兩黨制或多黨制,都是為了維護本國的政治利益。
(三)多黨制與多黨合作制受民眾、社會的監督和制約,公民通過議會、法律、輿論等形式對執政黨進行監督,制約執政黨的濫權,倒逼執政黨在政策的制定和權力的運用上注重公平和利益兼顧
建國后,為避免執政衰亡“歷史周期律”,中國共產黨自覺接受監督,從制度上確保公平、民主、協商,避免一黨長期執政形成的驕傲自滿和權力濫用。民主黨派通過政協會議對國家大政方針和重要事務提出意見,參與重大事件的調查和國家經濟發展的調研。2013年省級政協主席不再兼任省委常委,提升了政協在監督和議政方面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西方國家國民普遍具有較高的民主和自由意識,在選舉和提案方面積極主動,為自身的利益據理力爭。特別是執政黨和在野黨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監督著執政黨的工作。在這種運動的、變化的對抗之中,雙方積極主動的迎合人民的利益,制定更多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和法律。
(四)多黨制和多黨合作制下的政黨注重影響和聯系社會、司法、公益等組織與機構,以增強黨派的影響力和自身的活力,取得各自代表階層的代言人地位
各民主黨派聯系一部分愛國人士和勞動者群策群力建設國家。中國的八大民主黨派分別代表著中國社會的部分階層,如:民革主要是國共內戰時的國民黨左派及國民黨籍的軍政人員;民盟主要是文化教育方面的社會精英;民建主要是工商企業家和經濟界的人士;民進以教育文化出版的知識分子為主;農工黨以醫藥衛生界知識分子為主。致公黨以歸僑、僑眷為主;九三學社以科技界知識分子為主,臺盟是由居住在大陸的臺籍人士組成,這些民主黨派代表著他們的權利主張。
西方多黨制下政黨為了獲得選票,積極發揮自身社會影響力,對司法、輿論、經濟等組織進行聯系和影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內的黨派較為自由,除了以執政為目標的在野黨外,又出現了僅主張社會、經濟利益的黨派,如綠黨、婦女黨團等。這種變化使資本主義政黨間互相扯皮的事情時常發生,如美國的“政府關門”事件,極大的凸顯了現代資本化主義民主政治的弊端。
二、多維度視角下多黨制與多黨合作制模式不同點比較
(一)資本主義國家的多黨制和中國的多黨合作制在形成、確立方式上有著顯著的不同
多黨合作制的形成背后有著傳統政治因素和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交融。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傳統,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上集權制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孫中山認識到中國政治模式必須以傳統思想為根基,引入西方的政治體制加以改良。建國后我黨一方面吸收孫中山的政黨思想,另一方面把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中國化,用以指導新中國的政治模式,從而確立了這種符合國情的政治模式。endprint
多黨制下的黨派通過選舉贏得執政資格,具有偶然性和可操作性。這種模式的根源,一是封建的中央集權沒有形成根深蒂固的影響,封建王朝統治時期短暫;二是西方遷徙頻繁,大一統的歐洲始終未能形成;三是氣候適宜,水草豐美的歐洲地域使人民習慣了自由、民主的生活氛圍,對家族,氏族的依賴性較小;四是資本主義和殖民掠奪的擴張,刺激了人們對自由的向往。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本主義取得政權后平衡權力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多黨制對于西方來說具有較強的適用性。
(二)多黨制和多黨合作制下的政黨在影響國家政權和社會群體的力度上,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上有著強弱的差別,以至于二者的發展前景有著滅亡和長存的不同
我黨在多黨合作制中處于核心作用,為民主黨派的活動提供便利條件,中央至地方均設立統戰部進行工作協調。這樣的組織模式一方面為民主黨派的工作開展提供了便利,更好的動員和利用我黨的基層組織和政權力量,但是另一方面也對民主黨派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產生了妨礙。如每年召開的政協會議代表提案中,經常出現一些缺少現實合理性的提案。
西方多黨制下,各政黨獨立發展黨員,每年對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調查分析,提出黨派的施政綱領,很大程度上促進著國家政策的科學合理化。但是,西方的多黨制是競爭性質的黨派組織形式,為取得執政地位,不惜互相攻擊、謾罵,使用扯皮拖后腿等手段,如互相攻擊對方候選人,檢舉對方黨派丑聞等等。
三、結語
中西方兩種不同模式的政黨制度各具特色,甚至一定程度上西方的多黨合作制在抑制腐敗,加強民主、自由方面更有成效。眼下盲目崇拜西方政治體制的群眾不在少數,他們一面攻擊中國的政局,一面大肆鼓吹西方的政治體制,似到了不實行西方政治體制就無法挽救中國的地步。這些觀點的出現主要由以下三種原因:一是對中國的歷史、政治體制不了解,僅看表面現象;二是對西方歷史與政治不了解,不考慮信息的真實性;三是對自身的政治追求不了解,不懂自己追求的荒誕。總而言之,輕浮歷史的人終將被歷史輕浮,成為渺小的滄海一粟。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一定會被共產主義所取代,多黨制或兩黨制也終將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當然,并不是說我國的多黨合作制是完美無缺的,我們仍需要不停的努力,革新滯后的政治弊端,學習世界政黨制度中的精華。
作者簡介:張立(1990- ),安徽阜陽人,廣西民族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中共黨史專業2012級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