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政治文化是在當前轉型中國的具體環境基礎上產生的,因此我國的政治文化在目前體現出了多元的格局,中國政治文化是一個矛盾統一體,由于當代中國社會正經歷社會轉型和體制深刻變革的關鍵時期,使得政治文化的變化和發展出現了異常復雜的局面,政治文化的轉型顯得尤為必要。
【關鍵詞】中國;政治文化;文化轉型
阿爾蒙德曾說過:“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活動進程、信仰和感情,這個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歷史和社會經濟、政治活動進程所形成的。”從這個定義中我們不難推演出,政治文化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是由當前的社會環境所決定的,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對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政治也有反作用。深刻認識當代中國政治文化建設所面對的背景和形勢,把握現實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進而探討21世紀政治文化的轉型,對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和政治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政治文化的多元格局
一個國家的政治現代化,必然與該國的政治文化相關。那么,何為政治文化?不同學者給出的解釋也有所不同,本文所取的為王浦劬老師在《政治學基礎》中所給出的定義,即“政治文化是政治關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應,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對于政治的感受、認識和道德習俗規范的復雜綜合。”
就政治文化的格局來說,眾所周知,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正處于體制創新和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作為一個后起的發展中國家,相對于早期發達國家而言,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任務更為艱巨,過程也更加錯綜復雜。同時,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也不過短短幾十年,因而與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覆蓋有著兩千多年傳統的君主專制的政治文化和在當代仍然具有巨大擴張力的資本主義政治文化的影響。因此,從政治文化的格局來看,當代中國的政治文化成分相當復雜,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傳統政治文化,即傳統政治文化在新的條件和環境下歷史的邏輯的發展;二是社會主義政治文化,這是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主體部分,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逐步確立其主導地位的結果;三是外來的尤其是西方政治文化,這是中西政治文化交流、碰撞的產物。
從結構上分析,文化有主流文化和亞文化、反文化的區分,政治文化也是一樣的。在當代中國,以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為主政治文化,同時,還存在形形色色的亞政治文化,以及反政治文化。在主流政治文化之內或之外,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亞文化。這些亞文化的存在,是社會逐步走向多樣化帶來的必然結果,也是一種歷史進步,它使不同階層的人們的政治認知、政治態度、政治價值與理想、政治行為模式有了一定的差異性,形成“和而不同”的局面,為各種文化的交流、促進文化的生長,提供了條件。反政治文化,是與主流政治文化相矛盾或沖突的政治文化。在我國當前,反政治文化主要表現為極端利己主義的政治文化、全盤西化的政治文化等。總體上看,當代中國政治文化整體上看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為主流的,在這種主導政治文化之下,各階層政治文化各有其特點,形成一個轉型期較為和諧的政治文化結構。同時,對反政治文化的影響亦不可忽視。
二、中國政治文化的矛盾統一體
就政治文化的系統上來看,其實在平時生活中不難發現,我國的政治文化處在一個矛盾的統一體當中。首先,主體意識與依附意識并存,權利觀念與權力本位并存。其一,主體意識與依附意識。近年來,公民意識的普遍增強,特別表現在各級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識增強、基層自治制度框架中公民參與意識的增強,民眾不再把政治選舉、政治參與當成與己無關的事情,同時也不像過去那樣陷入政治狂熱,而是將政治活動與自身權利、利益聯系起來,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與此同時,也應看到,由于封建文化的根深蒂固和制度的不完善,封建依附意識還存在著。既有一定程度的主體意識,同時在具體問題上有失去了自我主體,使一些人呈現出雙重政治人格。由此,培育獨立的政治主體人格依然任重道遠。其二,權利觀念與權力本位。對權利的認同與保護是現代政治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國家加大了權利保護的力度,個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財產權、政治權利等公民權和人權保護已得到憲法的認可和一定程度的落實,個體的權利觀念和國家的實現、保護權利觀念在日益加強,個體對權利的要求不斷得到落實。與此同時,也應看到,權力本位的思想還嚴重存在著,表現為:為私人利益或制造政績工程隨意侵害個人權利;公共權力對市場的不適當的干預或侵蝕;民眾對政治權力的向往、追求、企盼與仰慕等。
其次,梁啟超先生曾提出的新民觀包括群集權限觀和權利義務觀,即確立合理的群己關系,懂得利己與利他的關系。在我國,個體要求和集體觀念兩個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就個體要求來說,獨立的主體人格正逐步形成,然而,這種個體意識具有一種感性而非理性的特色,導致對他人、社會利益的某種漠視,在政治生活領域,則導致利用公共權力滿足自身要求或對涉及到公共利益的政治活動的消極與被動等現象。就集體觀念來說,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帶來的個體意識的凸現,過去的絕對集體主義觀念已被打破;另一方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集體主義缺乏理性自覺,思想認識、工作方法還停留在對集體主義的絕對化的理解之上,闡釋起來,還是以“忠君報國”作為其思想資源,以“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作為基本原則,表現出空洞、無力、與現實脫節。
三、中國政治文化的轉型路徑
“面子工程”即言說與行為不一,在當代,個別干部的言行不一、人前人后不一,假話空話連篇,形式主義仍有較大市場,時時能看出傳統政治文化陋習的影子。潛規則也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政治規則背后的一套不成文規則,潛規則比正式規則更起作用,其發揮作用更為隱蔽,這一規則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官場政客。“面子工程”和“潛規則”問題折射出當前我國的政治文化在許多方面矛盾的一面,因此政治文化轉型顯得尤為必要,筆者認為,中國政治文化轉型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endprint
(一)政治觀念上從人治走向法治
眾所周知,傳統社會是人治的社會,權往往大于法。傳統社會雖然用倫理綱常來維持統治秩序,用道德自律來培養政治人格,“讓一個人來統治,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獸欲,歲最好的人們‘賢良,也未免熱忱,這就往往在執政時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響的審的和理性的體現。”市場經濟需要建立一整套的“游戲規則”,社會主義建設也要一系列制度保障,“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因此,在當前的情況下,隨著法治化進程的不斷進步,民眾在執法、司法過程中更多看到的是“依法辦事”,因此在不知不覺中,人治思想、清官思想等也將進一步淡化。
(二)政治人格上從人身依附轉向獨立自主
傳統社會中政治交往看重的是身份,市場中更多的是契約,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自我意識明顯增強,人們越來越感受到了“自我”的價值。除此之外,政治體制中對公民個人權利的保護和不斷放寬也更直接的影響了現代政治人格的形成,民主精神在政治體制的改革與完善中更加深入人心。
(三)政治態度上從以往的政治疏遠、政治冷漠向政治積極參與轉化
從前,參與政事被看做是掌權者的事,與我們小老百姓無關,民眾最多就是當個“看客”罷了;而“社會、經濟發展促進政治參與的擴大,造就參與基礎的多樣化,并導致自動參與代替動員參與。”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民主化的推進,促使了個體意識的萌發,平等、自由、權利觀念使民眾再次得到啟蒙,對合法利益的主動追求影響政治決策、政策制定等等。可以看到,民主、法治意識的增強,已使政治文化呈現出公民文化的特征,而非傳統社會中更多地域性、依附型的政治文化。
(四)政治傾向由激進變為和緩包容
以前,激進觀屢屢被青睞,一方面反映出底層民眾生活條件艱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眾在政治情感上的極端思想。當今社會的多元化,使得人們得以在各個方面政治傾向的轉型表現在政治思維方式和政治行為模式兩個方面。在政治思維方面,從絕對對立轉向寬容、包容與適度;在政治行為模式方面,適應時代主題的轉換,實現從革命的政治文化向建設的政治文化的轉型,是走向現代性政治文化的重要方面。
縱觀當代中國政治文化,雖然與市場經濟等大環境不適應的環節和方面還是不少的,并且是深層次的。其中,封建傳統的影響尤為嚴重,表現在政治生活各層面、各領域,反對封建傳統是政治文化轉型的重要任務。但是,可以說,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走勢、轉型是令人樂觀的。從中國政治文化現實狀況來看,實現政治文化轉型,關鍵在于人的培育與塑造。通過對人的政治觀念、政治態度、政治人格、政治思維方式、政治行為模式等的矯正,使傳統人逐步成為現代人。
參考文獻
[1] G·A·阿爾蒙德.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2] 王浦劬.政治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 劉隆亨.我國民主與法治的目標和道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4] 鄧小平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亨廷頓·納爾遜.難以抉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賴文愷,女,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1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