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雯 趙曉明
【摘 要】在世界范圍內,老年社會工作存在著引入與本土化的問題。在我國,也應基于我國國情,構建一個本土化老年社會工作模式。基于我國的養老文化傳統及社會政治、經濟體制背景,應加強老年社會工作媒體宣揚與“增權”, 并在外來模式的基礎上營建本土化的經驗模式。
【關鍵詞】老年社會工作;社會工作本土化
老年社會工作在世界范圍內,雖具有較強的普遍適應性,但不同的國家、地區的民族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不同,老年社會工作面臨引入與本土化的問題。中國是一個具有獨特傳統文化、及現實社會政治、政治體制的國家,如何基于國情,將源自西方的老年社會工作理念及實踐模式本土化,是本文要探討的話題。
一、與老年社會工作相關的中國本土因素分析
(一)養老文化傳統。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意識、方法等,并非產自本土,主要由國外引入,主要是從西方引入的,這些主要基于西方文化的老年社會工作理論、方法體系,與我國固有的養老文化是有差異的。具體表現在,我國的傳統養老、敬老文化,是以“孝”的傳統價值觀為核心的,“孝道”的傳統在現代,仍然影響著中國人的觀念與行為,其有正面的價值,也有一些負面的作用。負面的作用如很多人不愿意去敬老院、養老院等社會養老機構,其子女也不支持父母去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把去社會養老機構視同被遺棄,而其子女則認為把父母送進社會養老機構,沒有盡到“孝道”,對社會養老機構與養老方式不大信任,當然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對老年社會工作更不大理解與信賴。
(二)政治與經濟體制。雖然老年社會工作具有較強的世界適應性,但畢竟每個國家的社會制度與人文環境不同,主要表面在政治與經濟制度背景方面。我國引入的源于西方的老年社會工作理論及實務,先前主要是建立在西方的社會制度與經濟水平之上,尤其西方高度發達經濟發展水平是其老年社會工作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來自西方的老年社會工作理念與實務,如何匹配我們的社會制度與經濟水平,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制度,必然影響源于西方的老年社會工作模式的在我國的實際操作效果,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仍與西方發達國家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二、基于國情的老年社會工作的本土化渠道
(一)通過媒體宣揚老年社會工作與“增權”。為讓主流社會從傳統的養老文化中走出來,應加大對老年社會工作的大眾化宣傳,除應用大眾傳媒的宣傳渠道外,應注重傳播內容的權威性與影響力,如對一些重大的社會救助活動的媒體宣傳,應積極報道參與其中的社會工作者,把社會工作者積極、具體的參與形象,及其效果告知普通的大眾,讓人們理解社工這一角色及他們的價值。當然針對老年社會工作,應多側重通過大眾媒體報道,社會工作服務于老年群體的事件與積極的作用、意義等,因為老年社會工作更不易被老年人及其子女理解,更應進行權威性的良性媒體宣傳,讓老年人及其家庭及整個社會,認識、接受老年社會工作,消除顧慮,感受老年社會工作的價值。
其次,呼吁社會多關心老年人,主要鼓勵老年群體的“增權”,所謂“增權” 就是增強特定社會群體的權力意識與權力內容,增強他們獲取社會資源及改善自身生活的能力,激發他們的潛能。我們知道,除上文提到的傳統文化的因素外,老年人群體面臨生理、心理與能力的衰退與下降,容易被社會邊緣化。通過“增權”,讓社會工作者激發老年人的生命潛能,權力意識,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情,促進他們正確的認識、面對老年生活。因此,在我們的傳統養老文化背景下,更應該把老年人的“增權”,作為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重要內容。
(二)在外來模式的基礎上營建本土化的經驗模式。先前,我國一直抱著“拿來主義”的態度,借鑒西方的老年社會工作模式,但在實踐中應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 營建、發展出一套適合我國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的老年社會工作模式。
首先,應在善于學習、借鑒西方老年社會工作理論的基礎上,對其消化吸收,提出適合中國社會政治與經濟體現背景的老年社會工作理論,用于老年社會工作人才的教育培養與指導老年社會工作實踐。
其次更有關鍵的是,營建本土化的經驗模式。對于老年社會工作實踐模式,西方幾十年的老年社會工作實務,給我們留下很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可以基于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及人文背景,創立和發展基于中國國情的老年社會工作實踐模式。如,在西方老年社會工作實踐中,被經常使用的個案、小組及社會行政等方法,就并不是全部適合我國的國情。如,我國老年人口多、屬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相對不發達、加之社會服務需求巨大,老年個案工作就很難大范圍的采用,很多時候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的老年社會工作方法,還有在西方社會工作中廣泛遵循的“案主自決”、“個別化”等原則,在我國的實踐應用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障礙。因此,對源自西方的老年社會工作實務經驗加以改造是必然的。
基于我國的國情,我們也在逐漸積累適合我國政治、經濟背景的老年社會工作方法和實務模式。如家庭介入式的老年社會工作方式就比較符合中國的社會實際,其不僅節省了家庭的經濟開支,也容易與咱們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進行對接,使老年人受到來自親戚與社會的雙重溫暖與幫助。因此,只要我們善于總結、提煉,完成可以營建一套基于我國社會政治、經濟及人文背景的,據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老年社會工作實踐模式。
三、結語
本文基于與老年社會工作相關的養老文化與政治與經濟體制等中國本土因素分析,提出現階段對老年社會工作加強媒體宣揚、對老年加強“增權”和在外來模式的基礎上營建本土化的經驗模式的策略與路徑。
參考文獻
[1] 文小軍.美國的老年社會工作[J].社工天地(中國社會報),2010(4).
[2] Rowena Fong.社會工作原理及中國人價值觀與信念的典范變異[A].21世紀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 李迎生.構建本土化的社會工作理論及其路徑[J].社會科學,2008(6).endprint